認識人生之十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5)
(2月14日 【要點導讀】: ◎五逆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鑒真大師的行誼帶給我們什麼啓示? ◎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 一、無爲功德般若體·都攝六根善用心 1、六根門頭勤修心·功德孰大慧抉擇 【體味經義】: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頭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六根,猶如六賊一樣, 眼耳鼻舌身意,就我們個人來講,它會把我們功德的財寶偷走了。——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賊,天天又跟我們時刻不離,所以需要“都攝六根”,時時刻刻看好我們自己的門戶。 ——(所以)要六根門頭上面做功夫,才不會讓我們的功德流失掉。 【認識自心】: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我們人的心比天地還久遠,不會隨著春夏秋冬的變化而變化。 ——我們的氣候一年有四季,有白天有黑夜,(但)我們人的心不會受到影響。 ——你白天想工作的時候可以工作,你晚上想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工作,你白天想睡覺的時 候也可以睡,晚上想睡覺也可以睡覺,就看看你怎麼用心。 ——但氣候就控製不住,晚上你說讓它出太陽,不可能;白天讓它出月亮,也不可能;你需要下雨的時候它要出太陽,你要出太陽的時候它要下雨,是很難去主宰的。我們這個心不會受到這些方面的影響。 ——我們的心需要時時刻刻去認識它究竟有多大的能量,然後我們一直要來啓發、挖掘我們的潛力。 ——潛力在哪裏呢?戒定慧,智慧。 ——般若爲體,所有的福德都是它的用,也就是你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成就大福德。 【智慧抉擇】: [選擇一]: [選擇二]: ——這就不是一個智慧的做法。如果智慧的做法肯定不是這樣做的,智慧的做法是有選擇的。 [選擇叁]:比如我們打坐、念經,就是智慧的做法。 ——我們打坐、念經、念佛,怎麼是智慧的做法呢? ——用功的時候,我們以自己全副的精神,整個的身心全神貫注,來做一件很小的事情。 ——什麼事情呢?——就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全神貫注讓我們內心靜下來;全神貫注我們把世間上面種種的事情放下,念誦、思考,這本身功德都是非常大的。 【比照自省】: ——如果我們貪圖功德的話,那(就比比)梁武帝,你看人家度多少僧、印多少經、供多少齋、做多少的事情、造多少廟,他問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說“你沒有功德”。 ——我們做的事情怎麼可以跟梁武帝比呢?那肯定都比不上。 ——(因爲)做再多都是有爲功德,有爲的功德都是可以計量的,無爲法的功德是不可以計量的。 ——所以,後來達摩禅師就跑到北方來了,不在南方了,因爲這個境界不一樣,梁武帝關心的都是這樣一些事情,達摩禅師他關心的是另外一個領域的事情,是不同的。 ——那麼(我們)在廟裏面用功也是一樣,你天天關心的是什麼事情?我們自己的思想境界有沒有達到?如何來生善滅惡? 2、解行一體善用心·點滴修心慧發福· 【兩種偏見】: ——有些人會認爲說,“我們這個人就不適合修行,就適合做事情”; ——但有些人會認爲說,“我就是適合修行,事情做不來,這些事情沒什麼意思,跟世間社會上面的人沒有兩樣。” ——實際上面,(這)認識的都是兩個角度,一體的兩面。 【如理認識】: ——如果你佛法學得比較好,自然而然我們能夠很好的處置。 ——因爲你有福德,從慧當中就能夠發福,你去做事情的時候,知道怎麼處理,當然事情也很容易成辦,容易成辦的話,就能夠成就福德,這是肯定的。 ——反過來說,我們慧力不足,可能這件事情本身很有意義、也很重要,但是我們做的時候會做到反面去,可能會做得很苦惱,歡喜心生不起來,最後天天起煩惱、造違緣,(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所以,事情好不好?它在我們人的心好不好,能不能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能不能在舉手投足之處用心,佛法都是在我們一舉手一投足的地方; ——能不能在字裏行間體會佛法,佛法都是在字裏行間、舉手投足這樣子的地方, ——而不是在字裏行間以外,也不是在舉手投足之處以外。 ——我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本身就是體現了佛法。 ——我們的內心與佛法相應,與經文的義理相應,與經文的意涵相應,我們知道說要舉什麼手,要投什麼足,要去哪裏,要做什麼事,都是智慧在主導,都是願心在主導,(這)就非常的有意義。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用我們所有的心思來對一件很小的事情進行訓練,那麼把它訓練好了之後,我們才有這種能力來做更大的事情、更多的事情。 ——如果我們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打坐,坐一會兒我們都不容易做好,念經,念一會兒也不容易做好,念佛,念一會兒也不容易做好,那我們內心就是一直混亂,一直打妄想。 『附錄·思考題』: 1.如何在六根門頭上面做功夫,才不會讓我們的功德流失掉呢? 2. 爲什麼打坐、念經、念佛是智慧的做法呢? 3.功德大小該如何來判斷呢? 4. 如果通過善用其心,把做事和修行統一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