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叁(3/6)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1月5日 【要點導讀】: ◎ 爲什麼我們入禅入定會有障礙?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是什麼樣的境界? ◎ 如何少花功夫對治嗔心? 叁、依友善學遣邪執·反觀自省莫外求 【修學誤見】: ——當然也有些人,他覺得到廟裏面來應該去聽法師講經,聽講開示,但是有時候不容易找到。 ——那爲什麼也不容易找到呢?現在交通、資迅這麼發達怎麼不容易找到,可以打聽呀,也可以問,他就能夠找到。 ——那原因在哪裏呢? ——就是你有空去聽的時候,可能沒有地方講,沒有人弘法;弘法的時候呢,你沒有空去聽,對不上號。 ——那麼有時候,你想要聽的這位法師他不講,他講的人你就好象覺得這個法師講的不怎麼樣我不願意聽,總之會有很多的障礙。 ——你總是覺得,“唉呀,應該某某大法師給我講,或者某某大法師出來弘法,那我就願意去聽。” 【除遣邪執】: ——那麼這些的想法都是很不切合實際的,這樣子的話只會造成我們聽不到佛法的原因了。 ——佛、菩薩他也是一直在說法,智者大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俨然未散”。 ——就是你有那種功夫,你有那種功夫的話,那自然而然我們就能夠聽得到對自己根基的這種佛法。 ——那如果我們不具有這種資糧,不具有這種條件,那當然我們就聽不到。 【深入思維】: ——就是我們怎麼樣在現有的時空因緣下能夠學到佛法,把握佛法的精神,理會、領會,究竟佛法怎麼樣子同自己的生命相結合?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來實踐佛法? 【修學指導】: ——這我們也可以看別人怎麼做,我們也跟著怎麼做;別人怎麼修,我們也跟著怎麼修。 ——在我們的周圍總是有比我們學得好、修得好的同參道友,那麼比我們學得好、修得好的同參道友就足以作爲我們的助伴。 ——那人家都能夠很安靜地學,那我們自己爲什麼安不了心?意念不能“善意敬住”,那就說明我們的問題了。 ——我們每天念經、思考,那麼我們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我們有沒有去總結? [喻]:比如說我們念了一卷經,念完了以後,我們會認爲這幾句話講的很好,這幾句經文覺得特別地優美,特別有內涵。如果我們念一卷經,念下來,每次能夠有兩條叁條的啓示,兩個叁個的心得,每次有兩個叁個的問題,把它記下來,日久月長都會很了不得。 【指斥問題】: ——但是我們更多的情況下(是):這卷經念完了,也就下課了,這堂課完了,我們也就去做別的事情。 ——就不容易說,在我們共修的這個課上自己究竟得到了什麼?有哪些方面受到啓發?有哪些方面的感想?有哪些方面的心得? ——或者我們在聽的過程當中自己還存在什麼問題?自己理解不了啊,或者說自己做不到,或者我們自己沒有聽懂呢。 ——但是我們常常會反過來說,這個法師講的聽不懂,這個法師講的把握不住要領,或者說跟經論上面對不上號等等。 ——就是我們非常容易去觀察對方的問題,說法師的問題,同行道友的問題,經論的問題。 ——我們會去分別說這部經、這部論會有什麼問題;這樣子學下去修下去會有什麼問題;別人這麼修下去也會有什麼問題;這個法師這麼用功下去會有什麼問題。 ——我們不容易去想說,我們學下去會有什麼問題,我自己有什麼問題。 ——就是常常我們替別人去擔心。 【師父教誡】: ——這本來修行就是自修自得,他每一個都修自己的。 ——那當然這樣子的話怎麼會相應呢?不會相應,不可能會相應。 ——我們本身就不是以這樣一種(相應的)心態來面對佛法,不是以這樣一種心態來面對佛菩薩。 ——這些我們都是需要去調整的,需要去對治的。 『附錄·思考題』: 1. 爲什麼有些人總感覺聽不到佛法呢?那如何才能聽得到對自己根基的佛法呢? 2. 我們該怎麼向身邊的同行學習?如何在日常的學修中總結積累? 3.反省我們平時學修、聞法是什麼狀態?我們的心更多的在關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