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叁(4/6)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1月6日 【要點導讀】: ◎ 爲什麼我們入禅入定會有障礙?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是什麼樣的境界? ◎ 如何少花功夫對治嗔心? 四、依師坐禅方悟道·文字般若達實相 【對比了知】: ——中國的禅宗,達摩來中國以後開始建立起來,提倡坐禅,形成了祖師禅,也有祖師禅也有如來禅。 ——我們常常聽到,過去講“如來禅好參,祖師關難過”。 ——它(祖師禅)一關一關難過,爲什麼難過呢?因爲它沒有章法,沒有固定的套路。 ——那麼如來禅,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怎麼做都是非常的清楚,告訴我們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怎麼回事。 ——那祖師禅,每一個祖師他有一套風格,五家七宗,各個流派,那差異都是非常大。 【祖師禅法】: ——那麼祖師禅它所要面對的是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人的心性的問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們人的心是有分別的,心的本性是沒有分別的,心的體性是沒有分別。 ——要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的體性,看到我們的本性,見到我們的自性,是從有分別當中進入到無分別的一個境界。 ——所以它不是漸次的,不是一步一步來,它一下子讓你分別不起來。不思善不思惡,不知道怎麼想,想不清楚,那最好就不想,不想突然間就大悟了。 【禅宗經典】: ——那麼禅宗在中國的話,五祖以前,以《楞伽經》印心,五祖以後以《金剛經》印心,近代虛雲老和尚等等,禅宗又注重《楞嚴經》。這次到臺灣去,中臺禅寺他們也很注重《楞嚴經》。 ——那麼《楞嚴經》前半部分談到了“明心見性”,後半部分談到了“悟後起修”,就是悟了以後怎麼修。 ——《楞伽經》、《金剛經》、《楞嚴經》,從古至今,禅宗很重要的叁部的經典,當然可以再加一部六祖慧能大師的《壇經》,《六祖壇經》。 ——那這叁部經也很有意思了,怎麼有意思呢? ——《楞伽經》是法相宗所依據的經典,六經十一論裏面的一部經;《金剛經》是法性宗,性宗、空宗所依的經典;《楞嚴經》是真常唯心系所依的經典,也就是根據近代好多的大師,他們的對佛法的一種歸類,分宗判教,主要就是叁大系,相宗、性宗、真常唯心。 【如理認識】: ——但是,中國禅宗的禅師們,他能夠把這些都與禅法結合起來,他也能夠悟到說這個《金剛經》跟禅宗有關系,《楞伽經》跟禅宗有關系,《楞嚴經》跟禅宗有關系。 ——那麼,我們如果不是跟著善知識,跟著禅師去坐禅的話,那我們拿著《金剛經》,我們拿著《楞伽經》能不能坐禅?能不能開悟?肯定是悟不了,沒有辦法。 ——這個就是說,我們讀經文同理解經文裏面背後的涵義是不同的,是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用這個經文來念誦,但是你真正要達到那種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離四句絕百非,超相絕蹤的境界,那肯定達不到了,沒有辦法入門。 【禅七跑香】: ——過去在禅堂裏面打禅七,它在原來比較早期的,都是在跑香,跑跑,忽然間香板一打,就讓你要停下,然後那個時候禅師,主七的和尚就講開示,他還不是坐在那邊講,像我們這樣坐在那裏講,在過去都是你跑,跑跑……忽然間讓你心停止了,然後給你講,所以他就比較容易會入心。 ——禅堂跑香,那剛開始很慢,然後他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跑到最後你一直在那邊跑,他知道如果跑(得慢),後面很多人催著,那你就會相撞,所以就必須得跑,跑步一樣。忽然間你不跑了停在那裏,你不能動,然後就跟你講,講講講。 ——他這個就是要有很深的一種功夫,才有辦法來啓發我們人的心性。 【用功二法】: ——就是我們好多的禅師,他都明白應該怎麼來用功。 ——用功(時),他就告訴我們,要去離相,離一切相,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種種的心相要把它去掉。 ——那我們現在學道次第,內心當中要來建立種種的法相; ——禅宗剛好要把它全部去掉,所以他也不會看經,也不會念佛,也不會看書,不會打妄想,就是把所有的相要全部幫你破掉。 ——那它這兩個是不同的下手處,到底我們要離相比較好?或來建立這些佛法的形相比較好? ——你要建立,你建不好就是著相了,就認爲說,這句就是佛法,其他的就不是佛法。 ——那麼你離相,你離不好,最後就變成斷滅空,甚至著魔都是有可能。 【體悟禅境】: ——因爲要離相,所以禅師們(原稿:禅宗)能悟到“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看到所有的鳥語花香都是佛法,都是念佛、念法、念僧。 ——那麼這種境界就不是我們一般凡夫心的境界。 ——就是他看到所有的無情也是在說法,不僅僅說我們看到文字在說法。 ——文字、一本書,它也是無情,它本身就是一本紙張釘在一起,就是你文字的話,它能夠說明佛法,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它也能夠在說明佛法。 ——看我們能不能悟得出來?如果我們悟不出來的話,那一樣我們還是看不懂。 ——我們一本佛經,要拿給從來沒有看過的人,或者不信佛的人,他就是沒辦法看懂它的意思,字面的意思,要理解,都理解不了。 [喻]:前幾年我在廣化寺講課的時候,後來有一個朋友他來找我,問我一些佛法的一些問題,剛好我在那邊講課,他說那你要講課我要跟著你去聽,我說你聽的話呢你肯定會聽不懂。他說不可能我教授嘛,剛好我在那邊講的是《俱舍論》,講完了下來,他說,你今天課都白講了,他說我都聽不懂,他說你那些學生也聽不懂,我說我們學生聽得懂,他說不可能。 ——因爲(你)不同的這種名言的體系,你忽然間插進去聽一節課,那怎麼有辦法聽(得懂?),肯定是聽不懂,它必須要很多相當的基礎。 【學修要義】: ——那麼這個佛法也是一樣的,它這種境界比這種名言本身所要表現的涵義,這個就更高了。 ——因爲你文字,它是一個文字相,文字裏面所說明的道理,道理裏面所包含的內涵和境界,所以你要通過文字本身理解它的道理,從這個道理本身再契合這種法的一種境界,這樣的話,我們內心才會有收獲。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說“如來禅好參,祖師關難過”? 2. 祖師禅的特點是什麼?它所要面對的是什麼問題? 3.禅宗的主要經典有哪些?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4.禅宗和道次第修學的用功方法有何差別?修學中應該分別注意什麼? 5.學習佛法、經論,該如何透過文字了達其中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