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叁(5/6)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1月7日 【要點導讀】: ◎ 爲什麼我們入禅入定會有障礙?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是什麼樣的境界? ◎ 如何少花功夫對治嗔心? 五、明辨煩惱巧對治·普皆回向障自除 【觀察思維】: ——我們常常講煩惱、智慧,那麼煩惱究竟對我們有多大的妨礙?對我們有多大的障礙、影響,有多大的壞處? ——那我們也能夠知道煩惱造業、受苦、輪回、流轉,但是我們怎麼樣子來把自己內心的這些煩惱給它歸類、給它分類、給它貼上標簽,這是什麼煩惱,那是什麼煩惱,那就很重要, [喻]:就猶如我們庫房裏邊的東西,那麼多東西它可以一包一包給打包打好,貼上標簽,你 要找很好找。 【如理認識】: ——物質的東西很好歸類,精神的東西就不好歸類,這煩惱就不好歸類了,因爲你自己心都亂了,它怎麼歸類?搞不清楚。 ——那只有你清楚的時候才有辦法歸類,那麼正念分明的時候,智慧具足的時候,才有辦法了知煩惱。 ——本身我們起煩惱的時候,那麼內心的這種現行(原稿:見解)、這種心相本身就是煩惱。 ——就是這個煩惱起來,那麼有時候可能兩個、叁個煩惱同時起來,那它起來的時候,他自己是認不清楚說,“我們自己在起煩惱”,那麼這種的心態是一個煩惱的心態。 【破斥邪執】: ——因爲我們一個人,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很少的時候會認爲說我們的心態是有問題的,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會認爲說,我們的心態是正常的。 ——甚至我們學佛,我們心態比別人要好,不會認爲有問題,會認爲說,會比別人好。 ——那本來就是要病想了,“于自安住如病想者”,那本來我們修行就是要認清我們的煩惱的特點,煩惱的相狀。 ——那如果我們一作意說:我一定(心)、要比別人好,這個怎麼能夠認識到煩惱呢?這不可能的事情,不會的。 ——那本身我們這種的心態已經就是成問題的一種心態。 【依法對治】: ——所以我們學了佛法,就是要認清這些煩惱的一些特點,然後來對治。 ——對治,當然也可以用禅宗的辦法“離相”,不讓它起煩惱,不去管它,這個煩惱到底怎麼表現,只要不讓它起、不讓它起心動念,它什麼煩惱都不起了。 ——那如果起來了,怎麼辦?要吃什麼藥?雙管齊下,正面的、反面的、積極的、消極的辦法都能夠要。 【修學遇難】: ——那麼有時候你認爲說,“我現在這個煩惱起來了,我要拿哪一個法來對治”,那對治不好更煩惱。 ——多嗔衆生慈悲觀,本來你這個嗔心大,我們說,我們要修慈悲心,去幫助別人,“好言相勸柔軟語”。 ——本身你這樣子去修,去做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很難的一件事情。脾氣暴燥,一下要變成非常的調柔,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是很難過的事情。 ——那麼你堅持一兩天,你堅持不下去了,你覺得這個很難修,或者更煩惱。弄不好的話,還會引發更大的嗔心。你說,“我這個修了慈悲心,對人對事修了慈悲心,修得不靈驗,修不好,”別人感受不到你自己的慈悲心,這是常常會發生的,那麼這種嗔心還會再增長。 【回向內涵】: ——所以我們念經也好,打座也好,做功德也好,聞法也好,爲什麼要回向呢? ——就是將自己所得到的功德,回向、布施、分享給所有的衆生、親友、怨家、冤親債主、法界衆生,讓大家都能夠消除業障,離苦得樂,與無量無邊的衆生結緣。 ——那麼這種心慢慢慢慢去培養,自然而然我們心心念念,利益衆生的這種念頭、念力就會越來越廣。 【破邪顯正】: ——不能老是想,“我現在聽了一句佛法,別人沒聽說過的,或者說,我今天有一個什麼心得,別人理解不了,別人理解不到,”好像很神秘一樣,好像覺得我們比別人要高出一籌一樣。 ——這就不是一種回轉歸向法界衆生的一種心態。 ——其實我們所得的,所擁有的好的東西,好的部分應該願意讓大家都能夠得到, ——就讓我們所有的善願、善行、善舉、善法不斷增長廣大,願意布施回向給所有的衆生。 ——自然而然時間長了,我們對其他的衆生就不會有怨、有仇,就不會發嗔心,它自然而然的。 ——因爲從大的方面來著眼,來著手,來用心,我們不願意說別人,任何的一個人,任何的一個衆生受苦,我們希望所有的人,所有的衆生得到快樂,我們不願意跟所有的衆生結怨。 ——跟所有的衆生有違緣,都是要忏悔的。 【修行要訣】: ——那麼如果我們常常去串習這樣一些概念,我們就可以少花功夫說“我要怎麼來對治嗔心啊,怎麼來對治慢心啊、怎麼來對治懷疑啊。” ——要對治懷疑、對治慢心都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爲我們懷疑的話,他也不是說對所有人說的話懷疑,他對有些人說的話懷疑,有些人說的話不懷疑,那你說你有沒有懷疑? ——那信心也是一樣,對有些人說話有信心,對有些人說話沒有信心,那你說我們到底有沒有信心?那都分不清楚了。 ——那慢心也是一樣,他有時候會覺得我們會比誰誰會高,或者說我們會比誰會差, ——那你要把我們所有的心變成佛菩薩一種平等心,那就很不容易了,就必須要有這種和光同塵的一種心理,就要有一種回向法界衆生的一種心理。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師父說給煩惱分類、標識是很重要的?如何才能清楚的給自己的煩惱分類呢? 2.我們很難時常“于自安住如病想者”?我們的心態對于認清自己煩惱會有何影響? 3.做功德後普皆回向的意義是什麼?這會有何功效呢? 4.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善用其心來化解與衆生的違緣,去除自己的嗔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