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之三 5

  

认识人生之三(5/6)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11月7日 中)

  【要点导读】:

  ◎ 为什么我们入禅入定会有障碍?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是什么样的境界?

  ◎ 如何少花功夫对治嗔心?

  

  五、明辨烦恼巧对治·普皆回向障自除

  【观察思维】:

  ——我们常常讲烦恼、智慧,那么烦恼究竟对我们有多大的妨碍?对我们有多大的障碍、影响,有多大的坏处?

  ——那我们也能够知道烦恼造业、受苦、轮回、流转,但是我们怎么样子来把自己内心的这些烦恼给它归类、给它分类、给它贴上标签,这是什么烦恼,那是什么烦恼,那就很重要,

  [喻]:就犹如我们库房里边的东西,那么多东西它可以一包一包给打包打好,贴上标签,你

  要找很好找。

  

  【如理认识】:

  ——物质的东西很好归类,精神的东西就不好归类,这烦恼就不好归类了,因为你自己心都乱了,它怎么归类?搞不清楚。

  ——那只有你清楚的时候才有办法归类,那么正念分明的时候,智慧具足的时候,才有办法了知烦恼。

  ——本身我们起烦恼的时候,那么内心的这种现行(原稿:见解)、这种心相本身就是烦恼。

  ——就是这个烦恼起来,那么有时候可能两个、三个烦恼同时起来,那它起来的时候,他自己是认不清楚说,“我们自己在起烦恼”,那么这种的心态是一个烦恼的心态。

  

  【破斥邪执】:

  ——因为我们一个人,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很少的时候会认为说我们的心态是有问题的,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会认为说,我们的心态是正常的。

  ——甚至我们学佛,我们心态比别人要好,不会认为有问题,会认为说,会比别人好。

  ——那本来就是要病想了,“于自安住如病想者”,那本来我们修行就是要认清我们的烦恼的特点,烦恼的相状。

  ——那如果我们一作意说:我一定(心)、要比别人好,这个怎么能够认识到烦恼呢?这不可能的事情,不会的。

  ——那本身我们这种的心态已经就是成问题的一种心态。

  

  【依法对治】:

  ——所以我们学了佛法,就是要认清这些烦恼的一些特点,然后来对治。

  ——对治,当然也可以用禅宗的办法“离相”,不让它起烦恼,不去管它,这个烦恼到底怎么表现,只要不让它起、不让它起心动念,它什么烦恼都不起了。

  ——那如果起来了,怎么办?要吃什么药?双管齐下,正面的、反面的、积极的、消极的办法都能够要。

  

  【修学遇难】:

  ——那么有时候你认为说,“我现在这个烦恼起来了,我要拿哪一个法来对治”,那对治不好更烦恼。

  ——多嗔众生慈悲观,本来你这个嗔心大,我们说,我们要修慈悲心,去帮助别人,“好言相劝柔软语”。

  ——本身你这样子去修,去做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很难的一件事情。脾气暴燥,一下要变成非常的调柔,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是很难过的事情。

  ——那么你坚持一两天,你坚持不下去了,你觉得这个很难修,或者更烦恼。弄不好的话,还会引发更大的嗔心。你说,“我这个修了慈悲心,对人对事修了慈悲心,修得不灵验,修不好,”别人感受不到你自己的慈悲心,这是常常会发生的,那么这种嗔心还会再增长。

  

  【回向内涵】:

  ——所以我们念经也好,打座也好,做功德也好,闻法也好,为什么要回向呢?

  ——就是将自己所得到的功德,回向、布施、分享给所有的众生、亲友、怨家、冤亲债主、法界众生,让大家都能够消除业障,离苦得乐,与无量无边的众生结缘。

  ——那么这种心慢慢慢慢去培养,自然而然我们心心念念,利益众生的这种念头、念力就会越来越广。

  

  【破邪显正】:

  ——不能老是想,“我现在听了一句佛法,别人没听说过的,或者说,我今天有一个什么心得,别人理解不了,别人理解不到,”好像很神秘一样,好像觉得我们比别人要高出一筹一样。

  ——这就不是一种回转归向法界众生的一种心态。

  ——其实我们所得的,所拥有的好的东西,好的部分应该愿意让大家都能够得到,

  ——就让我们所有的善愿、善行、善举、善法不断增长广大,愿意布施回向给所有的众生。

  ——自然而然时间长了,我们对其他的众生就不会有怨、有仇,就不会发嗔心,它自然而然的。

  ——因为从大的方面来着眼,来着手,来用心,我们不愿意说别人,任何的一个人,任何的一个众生受苦,我们希望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得到快乐,我们不愿意跟所有的众生结怨。

  ——跟所有的众生有违缘,都是要忏悔的。

  

  【修行要诀】:

  ——那么如果我们常常去串习这样一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少花功夫说“我要怎么来对治嗔心啊,怎么来对治慢心啊、怎么来对治怀疑啊。”

  ——要对治怀疑、对治慢心都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为我们怀疑的话,他也不是说对所有人说的话怀疑,他对有些人说的话怀疑,有些人说的话不怀疑,那你说你有没有怀疑?

  ——那信心也是一样,对有些人说话有信心,对有些人说话没有信心,那你说我们到底有没有信心?那都分不清楚了。

  ——那慢心也是一样,他有时候会觉得我们会比谁谁会高,或者说我们会比谁会差,

  ——那你要把我们所有的心变成佛菩萨一种平等心,那就很不容易了,就必须要有这种和光同尘的一种心理,就要有一种回向法界众生的一种心理。

  

  

  『附录·思考题』:

  1.为什么师父说给烦恼分类、标识是很重要的?如何才能清楚的给自己的烦恼分类呢?

  2.我们很难时常“于自安住如病想者”?我们的心态对于认清自己烦恼会有何影响?

  3.做功德后普皆回向的意义是什么?这会有何功效呢?

  4.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善用其心来化解与众生的违缘,去除自己的嗔恨心呢?

  

✿ 继续阅读 ▪ 认识人生之三 6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