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二(3/5)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0月27日下)
【要點導讀】:
◎ 爲什麼我們聞思經論不能融會貫通?
◎ 爲什麼會修來修去,修不上去呢?
◎ 如何才能得到廣大的智慧?
叁、次第步驟修道要·叁學得慧樂成滿 1、佛法深廣次第學·按部就班依教修 【對比認識】: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新的名詞——知識産權, ——知識産權,不等于說所有的知識它都是有産權的,它就是一些有自己獨特的研究的一些成果,並且是很有價值的,是不共別人的,它有産權,受到法律保護。 ——而實際上大量的日常生活當中的常識,大家都是可以共有的。 ——那我們能夠一生當中去認識世間方面哪些知識是有價值的,哪些知識是沒有價值的,哪些知識是有産權的,哪些知識是沒有産權的,都不是很容易弄得清楚。 ——那麼佛法更是如此了,它更深奧,更不容易懂,也不容易掌握。 ——那麼我們發心修行、學習佛法,不能著急了。那麼,著急,反而會學不好。 ——因爲我們一著急的話,就不容易按部就班用心去體會,按照這樣子的步驟去努力實踐。 【審思慎行】: ——一部經也好,一部論也好,一份開示也好,我們聽的時候覺得很簡單很容易,但是我們要去實踐起來就不是這麼簡單的。 ——不論《彌陀經》也好,不論《法華經》也好,不論《廣論》也好,我們怎麼實踐呢? ——我們怎麼樣子拿經本來對照自己的行爲呢?我們的行爲怎麼樣照這個經論去實踐? 【破斥盲修】: ——一年365天,是不是說我今天就修第一頁,明天修第二頁?對不對,要不然(原稿:無論)怎麼修,或者說(原稿:還就說)我這個月就修第一頁,我這個月就修這個法類 ——它很多都是很無常的,就是自己願意修哪一個科目就修哪一個科目,自己願意翻哪一頁就翻哪一頁,聽哪一段就聽哪一段。實際上是不容易按照這個科目來學修的。 [喻]:那我們在學校上面要做一個實驗,要讀書,次第、步驟、方法是很重要的,因爲你這個步驟沒有過關,違越了次第,方法不得要領,最後肯定要返工。 ——那麼修行也是如此,我們這些步驟沒有把握住,方法沒有把握住,要領沒有把握住,最後,修來修去,很難修得上去,很難修好。 2、心續調伏得正見·戒定生慧離惡作 【如理認識】: ——《瑜伽師地論》裏頭講,“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漸次爲因緣,純雜而修習,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 ——“初善住根本”就是戒,我們七衆弟子都是有戒,那麼戒律就是對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佛教徒的身語意行爲的具體的要求。 ——就是我們應該要怎麼作意,身體應該怎麼做,說話應該怎麼說,哪些能做的,哪些不能做的,哪些能夠說的,哪些不能說,也做了規定。 ——因爲你只有照著這個規定去做,我們內心才能夠寂靜;如果不照這麼去做,我們內心寂靜不了。 ——就是行爲不能得到規範、得到約束。 ——戒律的目的就是在調服我們的煩惱,讓我們內心獲得清涼,獲得解脫。 【如理辨識】: ——那麼只有內心寂靜了,我們才能夠認得清楚哪些是正見?哪些是惡見?我們到底是跟佛法的正見相應?還是我們的惡見在起現行? ——正見跟惡見都是見,五鈍使、五利使。 ——那麼常常我們好多的見解是混合在一起的,佛法的正見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很多的惡見是非常猛烈的,非常強盛的。 【自識心相】: ——這樣子的話,我們常常會有惡作。 ——“惡作”在唯識裏也談,不定法,睡眠、惡作、尋思。惡作,用現在的話來講——後悔。 ——那後悔跟忏悔還不同。 ——忏悔,我們做錯了,我們要忏悔。無始以來的煩惱、業,把它忏悔幹淨,發露。 ——那麼後悔,他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就是好事做多了,他有時候也後悔;好事做少了,也後悔;壞事做多了,也後悔;做少了,也後悔;有做,也很後悔,沒有做,也很後悔。 ——就是他內心是一種不確定的因素。 [喻]:比如說,我們下課了,那麼准備去哪裏呢?准備下山?或者准備去爬山呢?或者准備去散步?那麼因爲你內心不寂靜,你下山也好,爬山也好,你走路也好,你回來都會覺得,剛才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是在浪費了時間。 那我們做了好事怎麼會後悔?你常常幫助別人,給他開示、引導、關心,但是到最後呢,他不領情,他覺得不需要你關心。那你就覺得,我剛才給你說了這麼多,白說了,你會後悔。 那麼有時候,本來你不喜歡說話,別人硬要找你說,那你就又不好意思拒絕,你就陪著跟他一起那邊談天說地。說完了以後啊,自己又會後悔,剛才又浪費了半個小時的時間,說了很多無益的話。那麼你覺得,要陪別人說話也不是,不陪也不是。你不陪別人說話,你會覺得對方會不會對自己有意見?會不會傷感情,以後不好相處? 再小到我們過堂用齋的時候,我們究竟要吃多少飯呢?要吃一碗?還是要吃兩碗?要不要吃饅頭啊?他都是會後悔,(這)只是比較微細的。 【直指要害】: ——這說明,我們內心裏面不決定。 ——因爲我們內心對于大事沒有決定,所以他會在很多具體的小事上得到反應。 ——總之,沒有一件事情自己覺得是做的是滿意的。 ——如果有一件事情自己覺得是滿意的,最後又成了自己的執著。就會覺得我們自己行,別人都不行,又會成了問題。 ——那麼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遠離的,所以《瑜伽師地論》裏頭談到了“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 【叁學要旨】: [宗]:戒定慧,歸根究底,我們要擁有一種慧力。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的能力,對任何事情都決定不了,決斷不了。 ——“慧力破諸暗”,很多的迷惑迷茫就是我們缺乏慧力。 ——聽經聞法,持戒修定,目的呢,也就是讓我們增長智慧的能力。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學佛法不能著急?著急會出現什麼問題? 2.我們該怎樣依照經論去實踐呢? 3.戒律的目的是什麼?對我們的身心會有什麼影響? 4.後悔與忏悔有什麼不同?後悔是一種什麼狀態?我們爲什麼容易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