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視衆生苦難如同自己受苦,這種感同身受的心就是「佛心」,雖然當時尚未成佛,這種佛心悲願早已深植心田。
人人皆有佛性,佛在過去生中,生爲貧窮人,一樣守戒奉道;出生爲一國之王,也不貪著世間欲樂,只以天下衆生爲己任,這就是佛。
至于在家「俗人」,一樣有解脫五欲過患,精進佛道的大修者。還記得四十多年前來到花蓮,那時居無定處,不知何去何從?收容我的人是許聰明敏老居士,在花蓮,人人都稱他爲給孤獨長者,時至今日,只要提到在家居士的模範,就會想到這位老居士。
老居士的居家生活和出家人幾無二致,每天早上叁點多就起床,做完整堂的早課。他的生活很簡單,千篇一律,每天吃的就是豆包、青菜,穿著一套黑色中山裝,就是這樣簡單,衣服也都是自己清洗。
那時老居士也七十多歲了,早晚課從不缺課,平時念佛虔誠,白天還要做事業,甚至許多人有了糾紛,都來找老人排解,哪裏有苦難人,他馬上伸手幫助,真的是近代的給孤獨長者。以當初花蓮的環境,老居士的經濟應在首富,在這麼富有的環境中,卻能保持簡單純樸的生活,實在非常難得,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敬佩他。
因此,處在名利地位中,卻能夠撥開名缰利鎖,行于道中,這對一般凡夫殊不容易,如果是決心修行的人就不困難。
過去的釋迦牟尼佛身爲國王,能在五欲中心不染著,現代社會也有這樣的人,許老居士他做到了。所以學佛應該抱著沒有困難的心態,保持簡單的心,身體力行佛的教法,這樣「雖爲俗人」,也能「不染世樂」。
看看慈濟人,出門都是穿藍天白雲、八正道或旗袍(按:皆慈濟女衆製服名,男衆爲藍天白雲及西裝),他們同樣也是「叁衣」:而且攜帶慈濟人的「隨身叁寶」——環保碗、筷、杯。你看,這不也是在修行
菩薩遊化在人間,他們同樣帶著他們的「瓦缽、法器」。
總而言之,我們修行、志願出家,有些人是「身」出家,但是有些人是「心」出家。多少慈濟人省吃儉用,就是要去付出、要幫助人,他們身體力行,「心」無貪著,「身」行道法,同樣發揮了慈悲智慧。無論是慈濟委員、慈誠等等,都是現代的修行者,行在菩薩道中,令人敬愛!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學佛者守志奉道,這是我們的本分事,無論在家出家,佛弟子一定要奉守戒律。出家人守持清規,五戒十善則同爲在家居士所奉持,內容均不離身、口、意叁業之規範。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出家任重道遠,傳承佛法,荷擔如來家業教化衆生,乃是大丈夫事,將相難爲。真正的出家人「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梵行」就是清淨的志願,也就是心不染著欲念,志願廣度衆生,以慈悲心普化一切。
當然要廣度衆生,也要先自度,所以需要在一個環境裏好好熏陶,接受佛陀的教化,因此有出家僧團的成立。出家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將佛法應用于社會、人間,使在家人接觸了佛法,同樣能開啓自性叁寶,不受世間欲樂的汙染迷惑,皈依自性之佛、法、僧,回歸清淨的佛性。
佛法不離世間法,只要能用心體會,以智慧眼觀天下事,無不是清淨的佛法,即使是在家人,只要能深入法髓,保持心性清白,一樣能識得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既識得自性叁寶,則無論在家、出家,要使佛法得以顯發,就要「慈悲一切」。對于這一點,佛陀也說過一則公案——
過去有一位貧窮者,家境貧困,一向靠勞力維生,有一次,一艘商船即將出海,船上的商人就合資雇請這位貧窮者。船行大海,忽然間停在海中央無法前進,海浪又急又大,大家都十分惶恐,商主們也不知如何是好,整艘船的人亂成一片。
回頭看看這位貧窮者,態度卻安然自在,有人就問:「看你一點都不驚慌,平時一定有什麼信仰,請你趕緊爲大家祈禱!」貧窮者就對空合掌,行「叁自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並且忏悔衆生共業,發願守五戒、行十善,甚至發願將來如果能成佛,誓必度盡一切衆生。
貧窮者忏悔發願後,經過七天的時間,這艘船還是無法前進。當天晚上海神化身托夢,對其中一位商主說:「想要這艘船能移動,除非放棄那位貧窮者,他如果離開,這艘船就能平安前行。」天亮後,夢見海神的商主就和大家秘密會談,想辦法要讓貧窮者離開這艘船,但是大海茫茫,如何讓他離開呢
這位貧窮者隱約聽到大家秘密商謀,就主動向商人們說:「大家不必再傷神,不要爲了我一個人,拖累這麼多人和寶貴的貨物,只要我離開大家都能平安,那就讓我離開吧!」看到貧窮者如此明理,大家也十分不忍,後來就用竹子編了艘簡單的竹筏,讓貧窮者坐上去。
一陣風吹來,慢慢將竹筏吹離了大船,大家目送著竹筏逐漸消失在遠方。
差不多過了半天的時間,船動了,風浪也愈來愈大,一群大魚從四面八方洶湧而來,卷起千尺波濤,船翻了,船上的人無一生還。另一方面,坐在竹筏上的貧窮者,已經順利靠岸。
這位貧窮者就是佛陀的前身,佛陀自無始劫以來,無論身爲出家人、在家人,或是以各種形類出現世間,無不都是行于佛道中,不論富貴或貧困,一念道心不曾遠離,總是慈悲對待一切衆生。
又于過去某一小國,國王身行清白,愛民若子,最大的心願,就是期待人民都能守持五戒善法。
但是國王常入人群觀察,發現很多人民表面善良,守戒奉道,暗地裏卻邪行不受正道。國王心想:百姓虛以委蛇者多,如何選擇出身心清白,真正具梵行之人
想了一想,國王下了一道命令,要大臣向人民宣告:信奉佛法、聽經、行佛道者,治重罪,當街示衆!
告示一出,一些民衆馬上現出原形,摒棄正法、大張邪教,享樂奢怠爲所欲爲。
其中有一位在家修行的清信士,看到許多學佛者都不敢再去聽經,或表達自己是佛弟子,又看到很多人公開表達不信佛、不聽經,不再守持佛戒,一些邪行邪法公然化暗爲明,他實在很擔憂,國王怎麼會發出這種法令
但是他還是信佛虔誠,照樣聽經聞法,他認爲人要懂得道理,就要有信仰,唯有佛法才能讓人真正明理,心境透徹清淨,所以還是繼續他的信仰。
他悲憫衆生自投叁途,蹈犯五戒、不守十善,在地獄、餓鬼、畜生叁道中輪轉,如此一來,必將遭遇種種困難。首先是「獲人道難」,墮落惡道要再回到人道就很困難:第二是「處中國難」,雖然處在人道,但要生在有文化有文明的國家很難;第叁「六情完具難」,也就是不容易身心皆健康。
第四「生有道國難」,要生在國王行仁政、人民守法奉道的地方不容易;第五「與菩薩親難」,想要會遇善知識,得到智慧的啓發,是可遇不可求:第六是「睹經信之難」,聽經或看到佛經,要他從內心生出信心很困難,這就是缺乏善因緣。
第七「貫奧解微難」,要能貫徹很深的道理,從深奧到細微都能貫通明白,這也很難。第八「值高行沙門清心供養難」,要遇到有德行的出家人,而且能以最虔誠的心供養,可說難中之難。再者「值佛受決難」,得遇佛世,由佛陀爲我們親自授記,更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之難。
這位清信士認爲:自己有幸得人身,這是過去生所造福,更難得的是信奉叁寶、得聞佛法,生起堅定佛道的信念,這麼多難得而能得,怎能因國王一紙法令而放棄,即使赴湯蹈火、當街示衆,我也一樣不能放棄。
執法的官員知道有人不肯放棄佛法,就問這位冒死不棄信仰、守道清白的清信士:「爲什麼大家都放棄了,就算有信仰也不敢表達出來,而你卻那麼堅持
」清信士回答:「我崇信佛法,對天對地問心無愧,就算國王治我的罪,甯死我也不願舍棄信仰。」官員就將清信士押去見國王。
國王聽執法官講出經過,心中非常歡喜,忍不住走上前去,誠摯地握住清信士的手:「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一心期待全國臣民皆能奉法行道,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做表相功夫,一邊信佛聽經,其實暗地裏行邪道。我希望找到真正學佛守志的人替我行教化,所以用了這個法子,終于讓我找到你。」國王于是將清信士奉爲國相,委以感化臣民守奉正法的重任。
在這段過去因緣,清信士即是佛陀的前身,那位國王則是彌勒菩薩前身。佛陀生生世世化爲各種形態感化人民,因此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梵行清白都是我們的本分事。
慈濟人有十戒,十戒是現代社會中,個己、家庭、社會都需要的規則,人人只要把規則守好,社會絕對祥和。這同樣緣自佛陀的教法。所以請大家平時要多用心!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