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过患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身体就有不调顺的时候,风寒、病痛,这些感觉很令人困扰。但是,还有另一样最大的困扰,也是一样很大的过失,就是生死之间勘不破。

   学佛者,绝对要认清六道轮回的存在,知道生生死死苦不堪言!而佛陀的教育,就在生死迷茫中,为我们指点迷津,使我们突破人生,解脱六道。人生的过患莫过于五欲,心中满是欲念的追逐,以致招来许多苦患灾难,一切的一切,无不都是起于五欲。

   《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首先就警惕人人「五欲的过患」。

   「五欲」——财、色、名、食、睡。「过」就是错误、过失的意思。贪着五欲的结果,往往打乱了人生的规则,使人犯下许多过失与错误,一念偏差造成终生的遗憾。许多世俗人认为,人生当然应该尽情享受,就因为贪着「当然的享受」,反而堕落五欲而不自拔,看看社会上多少人铤而走险,为了贪欲断送自己的前途,也毁灭他人的家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其近来常听到走极端的人格,发生忧郁症、躁郁症、精神错乱等等病态,比较激烈偏激的人,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有的人忧郁在心,变成伤害自己,常常传出自杀、跳楼的事件。

   有一位壮年人,独力赚钱维持家计,偏偏工作不顺遂,就借酒浇愁,又染上赌博恶习。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太太跟着他,贫困加上心灵的苦闷,对于先生日渐脱轨的行为很不能谅解,就向先生提出离婚要求,孩子归属先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先生心情愈来愈恶劣,要改掉恶习却很困难,加上经济压迫,还有孩子抚养的问题,他突然把心一横,先灌孩子毒药,然后自己上吊自杀。

   诸如此类的例子,现代社会层出不穷,原本小康的家庭,因为经济转变谋生困难,自己的心又没有照顾好,结果就是行为脱序,家庭感情破裂。更严重的,想不开,心理状态开始产生毛病,最后杀人、自杀,亲手毁灭了自己的家庭。

   这就是一念贪,为了生活无法安贫守道,就容易出问题。另外也有很多经济型犯罪的情形,看起来事业做得很大,一个个连锁公司不断扩充,实际上却是买空卖空,吸收很多人辛苦储蓄的钱,一段时间后就恶意破产,一夜间,多少家庭的希望,投入的辛苦钱全都化成泡影。结果又有多少夫妻感情破裂,多少家庭走上自杀的路?这都是因为贪财。

   「名」也一样,放眼天下,为了争名夺权,多少国家动乱不安

  所以说来,财与名真的是困扰人生,也造成灾祸不断。

   再来是「色」,医院里常接触到这样的个案,男女之间为了感情问题一时想不开,服毒、跳楼、自焚都有,很多都是为情为色。

   又看看现代人吃的文化,常听到台湾人一年可以吃掉几条高速公路,这种比喻应该也不为过。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不开伙,三餐外食,这要增加多少花费啊?从前的人,一个家庭算「一口灶」,一口灶的意思,就是每天有米下锅,这口灶生起火来能煮饭煮菜,这才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

   从前日本有一位天皇,有一天,他站在宫城上居高临下,观看清晨的东京。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应该冒起炊烟,准备生火煮饭,奇怪的是天皇往城外看出去,竟然没有看到任何一家的烟囱冒出烟来。看了很久还是一样,只看到家家户户都有人出门,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却没有一丝炊烟。

   天皇就问随身的大臣,到底是什么原因

  大臣回答:「近来景气不佳,全国人民面临贫穷的边缘,所以老百姓都把早饭节省下来。其实人民连午饭的米粮都欠缺,哪还有早饭呢!」天皇听了很惭愧,为什么会让老百姓这么贫穷呢

  这一切都要归罪于我,是我照顾人民不周到。

   当天,天皇就发出一道命令,全国人民可以有三年的时间不必纳税。人民听到这个大好消息,一下子民心大振,都卖力地为家庭的生活而奋斗。

   三年后,天皇又站在同样的位置看过去,清早的东京,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开始冒烟了。天皇很欢喜,就对身边的大臣说:「看,每一户人家都生起火来,人民都有早饭可吃了。」大臣就说:「这是托天皇的福,因为您的仁慈,让人民不必纳税,大家为了感恩都十分认真,现在家家户户都很富足了。」天皇听了很安慰,又下令给老百姓三年的时间储蓄。

   人民听到这个消息更加欢喜,感恩天皇视民如子,于是加倍努力,使国家处于兴隆昌盛的地位。所以「民富即国强」,老百姓富有了,这个国家也就强盛,此谓之仁政。

   我们吃的东西要节制,对生长食物的大地更要好好保护。近来年全球许多地区干旱问题严重,一向以畜牧业见长的澳洲,也面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日形窘迫的威胁。当地慈济人实地勘查,汇整资料后,也进一步讨论如何协助依靠农牧维生的灾民。

   从他们带回来的影片中看到,真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尘土,土地上的牛羊都很瘦,肋骨清晰可见,难怪那些赖之维生的灾民无法生存。

   想一想,这难道不是人祸造成的吗?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现代妈妈大多不喂母奶,小孩子都是喝牛奶、羊奶,大人则是吃牛肉、啃牛骨、穿牛皮。为了因应此一需求,农牧业不断繁殖,砍伐森林种植牧草,水土保持屡遭忽视,动物的排泄物又污染大地,曾几何时,破坏大地的恶果已经回到人类身上。

   人祸实在很可怕!所以饮食应该吃得天然。看看以前的妇女把孩子抱到胸前,喂孩子吃母奶,母子天性能够很贴心,人家说「母子连心」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喂母奶好像已经变成过去的名词,现代人不分年龄无不爱喝牛奶、羊奶,看看这片大地为了提供人类食用,需要豢养很多牲畜,这对大地的伤害有多大

  人人如果少吃这些东西,对大地就有帮助。

   因此,「五欲过患」——财、色、名、食、睡,这个「睡」字指的应该是享受,贪享受、好吃懒做,这种人一辈子都像在睡眠中不得清醒,不肯努力,更不肯付出。

   看看前面日本的例子,只要把感恩心提振起来,人人都能努力向上,整个国家就会富裕起来。所以,大家要多多反省,离欲去贪,就能摆脱五欲的牵绊。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生活中能平平安安,这就是人生最满足的。

   食衣住行,要贪求多少物质

  房子需要多豪华

  其实房子再堂皇富丽,每个人使用到的空间还是有限,地方太大也用不了。常说「屋宽不如心宽」,住的地方干净整洁,能够遮风蔽雨,就是一个安稳的住处。衣服要穿多好呢

  几尺布足以蔽体,清爽俐落也就足够了。至于吃的方面,一个肚子其实装得也有限。

   这么说来,到底生活中为何而「贪」呢

  人与人之间许多明争暗斗,难道不是由贪而起吗

  贪是人生的苦源,贪着五欲享乐的人,内心不一定活得踏实喜悦。

   所以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同样要「不染世乐」,出家固然要将世俗的欲乐舍弃,就算是在家的世俗之人,同样要尽量放弃不该有的染着。在世俗中生活,一样要好好守持自心,「爱心」,就是爱顾好这一念心,这才是真正的自爱;自爱的人生不染着世乐,守于本分不越规,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生活,所以出家人就是「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佛世时,僧团弟子弃俗出家,保持简单的生活,所有物仅是三衣、瓦钵与法器。「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根据不同的场合及需求而穿着,因为印度是热带国家,不需要很多衣服,只要有三衣能遮蔽身体、维持威仪,就足够了。

   「瓦钵」就是我们的碗,出家人用瓦钵,「钵」又称为「应量器」,佛世时僧团每日外出,沿门托钵以七家为限,乞食一日所需,若是经过七家还不足数,亦自忏悔而止。「法器」则是庄严佛坛道场的器具。

   出家生活很简单,三衣、瓦钵、法器,这样就能满足、悠闲地过日子。而世俗之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质才能满足

  欲壑难填,真的非常辛苦。

   在《六度集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佛弟子围绕前后,佛陀就对弟子们说:「一般凡夫都是见财起贪,就算拥有再多的东西,还是嫌不足。」

   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位国王名叫和默,他的国土丰饶富庶,风调雨顺,谷稼成熟,金银等矿产也很丰富,拥有一大片取之不尽的资产。但是他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和乐相处,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和默王慈心仁爱,平易近人,时常带领大臣出城巡视民情,看到街上士农工商安乐繁荣的景象,是他最欢喜的时刻;如果遇到思想偏差、知识愚惑的人民,就会十分悲悯,一心期盼他智慧开朗,知书达理。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竟然偷取财物当场被抓,送到国王面前。和默王百思不解,全国上下都安分守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就问这位年轻人:「你为什么偷窃呢

  」年轻人羞愧难当,向国王坦承:「我真的偷了东西,这是我第一次偷窃,我知道国王教育大家安守本分,但是我实在太贫穷了,饥饿无食,受冻无衣,不得已才会干犯大过。」

   国王听了流下眼泪:「民之饥者即吾饿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不料国内竟然还有饥饿受冻的人,这就如我自身饥饿、赤裸一般,「该惭愧的是我啊!为什么让人民饥饿受寒呢

  」于是大开国库,普施贫困之家,不让人民有缺粮、缺衣的遗憾。全国人民至此更加爱戴和默仁王,并且学习国王慈悲的胸怀,一国上下相率以道。

   佛陀说到这里,就对弟子们说:「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过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间,无不都是在教化众生。」

   佛陀在无始劫前,就已经「行慈怀…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