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五欲過患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身體就有不調順的時候,風寒、病痛,這些感覺很令人困擾。但是,還有另一樣最大的困擾,也是一樣很大的過失,就是生死之間勘不破。
學佛者,絕對要認清六道輪回的存在,知道生生死死苦不堪言!而佛陀的教育,就在生死迷茫中,爲我們指點迷津,使我們突破人生,解脫六道。人生的過患莫過于五欲,心中滿是欲念的追逐,以致招來許多苦患災難,一切的一切,無不都是起于五欲。
《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首先就警惕人人「五欲的過患」。
「五欲」——財、色、名、食、睡。「過」就是錯誤、過失的意思。貪著五欲的結果,往往打亂了人生的規則,使人犯下許多過失與錯誤,一念偏差造成終生的遺憾。許多世俗人認爲,人生當然應該盡情享受,就因爲貪著「當然的享受」,反而墮落五欲而不自拔,看看社會上多少人铤而走險,爲了貪欲斷送自己的前途,也毀滅他人的家園,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尤其近來常聽到走極端的人格,發生憂郁症、躁郁症、精神錯亂等等病態,比較激烈偏激的人,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有的人憂郁在心,變成傷害自己,常常傳出自殺、跳樓的事件。
有一位壯年人,獨力賺錢維持家計,偏偏工作不順遂,就借酒澆愁,又染上賭博惡習。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他的太太跟著他,貧困加上心靈的苦悶,對于先生日漸脫軌的行爲很不能諒解,就向先生提出離婚要求,孩子歸屬先生。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先生心情愈來愈惡劣,要改掉惡習卻很困難,加上經濟壓迫,還有孩子撫養的問題,他突然把心一橫,先灌孩子毒藥,然後自己上吊自殺。
諸如此類的例子,現代社會層出不窮,原本小康的家庭,因爲經濟轉變謀生困難,自己的心又沒有照顧好,結果就是行爲脫序,家庭感情破裂。更嚴重的,想不開,心理狀態開始産生毛病,最後殺人、自殺,親手毀滅了自己的家庭。
這就是一念貪,爲了生活無法安貧守道,就容易出問題。另外也有很多經濟型犯罪的情形,看起來事業做得很大,一個個連鎖公司不斷擴充,實際上卻是買空賣空,吸收很多人辛苦儲蓄的錢,一段時間後就惡意破産,一夜間,多少家庭的希望,投入的辛苦錢全都化成泡影。結果又有多少夫妻感情破裂,多少家庭走上自殺的路?這都是因爲貪財。
「名」也一樣,放眼天下,爲了爭名奪權,多少國家動亂不安
所以說來,財與名真的是困擾人生,也造成災禍不斷。
再來是「色」,醫院裏常接觸到這樣的個案,男女之間爲了感情問題一時想不開,服毒、跳樓、自焚都有,很多都是爲情爲色。
又看看現代人吃的文化,常聽到臺灣人一年可以吃掉幾條高速公路,這種比喻應該也不爲過。現在很多人家裏都不開夥,叁餐外食,這要增加多少花費啊?從前的人,一個家庭算「一口竈」,一口竈的意思,就是每天有米下鍋,這口竈生起火來能煮飯煮菜,這才是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
從前日本有一位天皇,有一天,他站在宮城上居高臨下,觀看清晨的東京。
天剛亮時,家家戶戶應該冒起炊煙,准備生火煮飯,奇怪的是天皇往城外看出去,竟然沒有看到任何一家的煙囪冒出煙來。看了很久還是一樣,只看到家家戶戶都有人出門,要開始一天的工作,卻沒有一絲炊煙。
天皇就問隨身的大臣,到底是什麼原因
大臣回答:「近來景氣不佳,全國人民面臨貧窮的邊緣,所以老百姓都把早飯節省下來。其實人民連午飯的米糧都欠缺,哪還有早飯呢!」天皇聽了很慚愧,爲什麼會讓老百姓這麼貧窮呢
這一切都要歸罪于我,是我照顧人民不周到。
當天,天皇就發出一道命令,全國人民可以有叁年的時間不必納稅。人民聽到這個大好消息,一下子民心大振,都賣力地爲家庭的生活而奮鬥。
叁年後,天皇又站在同樣的位置看過去,清早的東京,家家戶戶的煙囪都開始冒煙了。天皇很歡喜,就對身邊的大臣說:「看,每一戶人家都生起火來,人民都有早飯可吃了。」大臣就說:「這是托天皇的福,因爲您的仁慈,讓人民不必納稅,大家爲了感恩都十分認真,現在家家戶戶都很富足了。」天皇聽了很安慰,又下令給老百姓叁年的時間儲蓄。
人民聽到這個消息更加歡喜,感恩天皇視民如子,于是加倍努力,使國家處于興隆昌盛的地位。所以「民富即國強」,老百姓富有了,這個國家也就強盛,此謂之仁政。
我們吃的東西要節製,對生長食物的大地更要好好保護。近來年全球許多地區幹旱問題嚴重,一向以畜牧業見長的澳洲,也面臨土地沙漠化,水資源日形窘迫的威脅。當地慈濟人實地勘查,彙整資料後,也進一步討論如何協助依靠農牧維生的災民。
從他們帶回來的影片中看到,真的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塵土,土地上的牛羊都很瘦,肋骨清晰可見,難怪那些賴之維生的災民無法生存。
想一想,這難道不是人禍造成的嗎?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現代媽媽大多不喂母奶,小孩子都是喝牛奶、羊奶,大人則是吃牛肉、啃牛骨、穿牛皮。爲了因應此一需求,農牧業不斷繁殖,砍伐森林種植牧草,水土保持屢遭忽視,動物的排泄物又汙染大地,曾幾何時,破壞大地的惡果已經回到人類身上。
人禍實在很可怕!所以飲食應該吃得天然。看看以前的婦女把孩子抱到胸前,喂孩子吃母奶,母子天性能夠很貼心,人家說「母子連心」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喂母奶好像已經變成過去的名詞,現代人不分年齡無不愛喝牛奶、羊奶,看看這片大地爲了提供人類食用,需要豢養很多牲畜,這對大地的傷害有多大
人人如果少吃這些東西,對大地就有幫助。
因此,「五欲過患」——財、色、名、食、睡,這個「睡」字指的應該是享受,貪享受、好吃懶做,這種人一輩子都像在睡眠中不得清醒,不肯努力,更不肯付出。
看看前面日本的例子,只要把感恩心提振起來,人人都能努力向上,整個國家就會富裕起來。所以,大家要多多反省,離欲去貪,就能擺脫五欲的牽絆。
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
生活中能平平安安,這就是人生最滿足的。
食衣住行,要貪求多少物質
房子需要多豪華
其實房子再堂皇富麗,每個人使用到的空間還是有限,地方太大也用不了。常說「屋寬不如心寬」,住的地方幹淨整潔,能夠遮風蔽雨,就是一個安穩的住處。衣服要穿多好呢
幾尺布足以蔽體,清爽俐落也就足夠了。至于吃的方面,一個肚子其實裝得也有限。
這麼說來,到底生活中爲何而「貪」呢
人與人之間許多明爭暗鬥,難道不是由貪而起嗎
貪是人生的苦源,貪著五欲享樂的人,內心不一定活得踏實喜悅。
所以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同樣要「不染世樂」,出家固然要將世俗的欲樂舍棄,就算是在家的世俗之人,同樣要盡量放棄不該有的染著。在世俗中生活,一樣要好好守持自心,「愛心」,就是愛顧好這一念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愛;自愛的人生不染著世樂,守于本分不越規,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們還是要生活,所以出家人就是「常念叁衣,瓦缽法器」。佛世時,僧團弟子棄俗出家,保持簡單的生活,所有物僅是叁衣、瓦缽與法器。「叁衣」是五衣、七衣、大衣,根據不同的場合及需求而穿著,因爲印度是熱帶國家,不需要很多衣服,只要有叁衣能遮蔽身體、維持威儀,就足夠了。
「瓦缽」就是我們的碗,出家人用瓦缽,「缽」又稱爲「應量器」,佛世時僧團每日外出,沿門托缽以七家爲限,乞食一日所需,若是經過七家還不足數,亦自忏悔而止。「法器」則是莊嚴佛壇道場的器具。
出家生活很簡單,叁衣、瓦缽、法器,這樣就能滿足、悠閑地過日子。而世俗之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質才能滿足
欲壑難填,真的非常辛苦。
在《六度集經》裏有這麼一段記載,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佛弟子圍繞前後,佛陀就對弟子們說:「一般凡夫都是見財起貪,就算擁有再多的東西,還是嫌不足。」
過去無數劫前,有一位國王名叫和默,他的國土豐饒富庶,風調雨順,谷稼成熟,金銀等礦産也很豐富,擁有一大片取之不盡的資産。但是他認爲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和樂相處,人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才是他最大的願望。
和默王慈心仁愛,平易近人,時常帶領大臣出城巡視民情,看到街上士農工商安樂繁榮的景象,是他最歡喜的時刻;如果遇到思想偏差、知識愚惑的人民,就會十分悲憫,一心期盼他智慧開朗,知書達理。
有一次一位年輕人竟然偷取財物當場被抓,送到國王面前。和默王百思不解,全國上下都安分守己,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就問這位年輕人:「你爲什麼偷竊呢
」年輕人羞愧難當,向國王坦承:「我真的偷了東西,這是我第一次偷竊,我知道國王教育大家安守本分,但是我實在太貧窮了,饑餓無食,受凍無衣,不得已才會幹犯大過。」
國王聽了流下眼淚:「民之饑者即吾餓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不料國內竟然還有饑餓受凍的人,這就如我自身饑餓、赤裸一般,「該慚愧的是我啊!爲什麼讓人民饑餓受寒呢
」于是大開國庫,普施貧困之家,不讓人民有缺糧、缺衣的遺憾。全國人民至此更加愛戴和默仁王,並且學習國王慈悲的胸懷,一國上下相率以道。
佛陀說到這裏,就對弟子們說:「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過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間,無不都是在教化衆生。」
佛陀在無始劫前,就已經「行慈懷…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