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六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5)
(12月11日 【要點導讀】: ◎如何在衆生身上去體認和實踐佛法? ◎你能體會默然的境界嗎? ◎如何用我們的生命去展現佛法? 二、認識叁毒法對治·如理觀思活用法 1、谛觀自心煩惱相·自他相換熄叁毒 【如理認識】: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時候在無憂樹下,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在婆羅雙樹下,他都跟樹有關系,所以佛教很注重環保。 ——爲什麼會跟樹有關系呢? ——樹,它有樹根。“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那麼你一棵樹,要想枝繁葉茂,這個根就是很重要,根深蒂固。 ——所以,無貪、無嗔、無癡,名爲叁善根。 ——沒有叁種毛病,貪嗔癡的毛病,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 ——反過來說,我們很多善法生不起來,就是因爲貪嗔癡。 【對比自省】: [喻]:以前我在家的時候,很小,十歲八歲,常常家裏邊有人念經。有的居士到我們家裏念經、做功課,會聽到一句話。他們在交談的過程當中,一個居士問另外一個:“你最近修行修得怎麼樣?”他就會說修得不好,貪嗔癡,所有的就貪嗔癡。後來想想,也就非常有智慧。 ——因爲我們比較有文化的人,他不會這樣說自己是貪嗔癡;他沒有文化的人會說貪嗔癡,那貪嗔癡它都概括了,把所有問題都包括進去了。 ——那我們文化程度比較高的人,他不會那麼真切地去認知到說,自己的貪嗔癡有多麼嚴重,不知道。 ——當然,鄉下的這些老居士們,他們也未必知道說貪嗔癡的具體的形象是什麼。他認爲說是貪嗔癡,總之沒有貪心就可以了,沒有貪別人的東西,沒有貪欲的念頭;嗔心,總是不發脾氣,對人態度好一點;愚癡,就是事情想不開呀,想不清楚,他可能理解就是很簡單。 ——但是恰恰就是這些很簡單的,就是人內心的一些行相、心相。 ——他說,我還是有些脾氣的,還是有些不好的念頭,還是有無明,所以就是貪嗔癡,那麼他這種的力量就很強,他就認爲說,我們自己有貪嗔癡。 ——那麼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有貪嗔癡,但是不會認爲說有貪嗔癡,那麼這個就麻煩就比較大,就不會想去對治我們內在的貪嗔癡的問題。 【如法行持】: ——所以修行就是要轉變我們的心意。那麼心意當中的問題,那貪嗔癡就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去面對。 ——如果自他相換的話,貪嗔癡的煩惱就比較容易對治。 [例析]:剛才我談到,傍晚的時候我們在廟裏頭遇到一個人,那如果是換過來說,如果我是對方的話,那怎麼辦? 『自他相換法』:他肯定到這裏來要尋求幫助。那麼這個陌生人希望我們寺裏邊的人如何來幫助他,這是肯定的。哪怕你跟他講話,對他也是一個幫助;你給他安慰,對他也是一個幫助;你說,(他)肚子餓了,(你)把他帶到雲水堂去吃飯,那也是一個幫助;他晚上沒有地方睡覺,你安排一個位置給他睡,也是一個幫助等等,那個時候我們的作意又是一回事。 2、無限生命無常觀·多維審思破我執 【短視行爲】: ◎ ——但是,我們這樣子的一個結論,也就看眼前的,我們不能放得長久。 [喻]:比如我們廟裏邊,沙彌也好,我們的淨人也好,他歲數很小,歲數小的時候他有時候很淘氣。那(你如果說)“你這樣淘氣,你回去吧,不要在這裏呆了”。那你也不能下這樣一個結論。他今天淘氣,(也許)明天就好了,他後天就很修行,他可能比我們大人還修行。 【如理認識】: ——你是怎麼來看待的?根據什麼標准來評判呢? ——就是你有沒有潛力呢?有沒有未來呢?未來能不能越來越好?這都是會有關系的。 ——那你如果只是根據此時此刻來判斷,根據這一個禮拜來判斷,根據一年來判斷,根據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根據一生一世、根據多生多世,這個判斷的時間的長短也會有關系的。 ——就我們的判斷是以怎麼樣子的一個範圍,這跟我們的結論都有很大關系,對自己,對對方也有關系。 [喻]:在社會上面做事情也是一樣,你要去尋求合作的夥伴,覺得對方很可信,有潛力,那麼你就願意跟他合作,最後事業做成功。那麼你的判斷錯誤,覺得剛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談的很好,最後爲什麼會搞成不歡而散,因爲你當時沒有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你如果說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的時候,你就會提早做准備,應該怎麼樣子同對方相處,應該怎麼做。反過來說,你要跟對方合作,合作到什麼程度,關系也很大。 ——和合,一合相。那麼你如果合作不來,和合不來,那麼你硬要和合,硬要做,那麼就把事情做到反面去,會有一個相反的結果得到。 【觀思無常】: ——所有一切的有爲法都是無常。無常嘛,它不是不好。 ——就是因爲無常,所以才能夠改變,因爲能夠改變,才能夠越變越好。 ——因爲越變越好,所以才能夠成佛,(這是)無常的特點。 ——那麼關鍵的問題:我們怎麼變呢?哪些要改變?哪些不要改變? ——變與不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破邪立正】: ——那對人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以一個非常固定的,並且非常有局限的觀點,去看待對方以及對方的行爲就是有限的,我們的認識就是有限的。 ——有限的認識就不是佛法的標准。 ——佛法是從無限生命來看待問題,是從人的初發心來看待問題,是從發心以後的行爲來認識問題,並且也是非常注意這個行爲的結果,都是很注意的。 ——所以它不是很簡單取舍于一點,說我們只要執取這一點就可以了。執取某一點是不對的,是不夠的,就非常容易在這一點上面發生問題,成了我們致命的弱點。 【多維觀思】: [例析]:剛才談到,你在寺院當中遇到一個人,那麼你可能說:這對我有什麼利弊?這對這個道場有什麼利弊?這對佛教有什麼利弊?這對對方有什麼利弊?——至少的話,你會有這幾個角度,當然還有更多的角度,更多的立場,那麼你所得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師父破斥】: ——所以不等于說,我們遇到的人事都能夠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都能解決。 ——他有時候是解決不了的,但是解決不了的話,自己解決不了的話,它不等于說別人也解決不了。 ——那我們可以請別人來解決,那麼因爲別人幫助你解決了問題,也就等于說你的問題解決了。 ——但是,我們常常的問題就是會試圖靠我們的能力來解決一切問題,這不可能的事情。 ——這很多事情肯定解決不了,因爲你沒做過,你就不知道怎麼做;你做得了這一件事情,很多很多的事情,你不能同時來做。 ——但是你可以請別人來做,你可以安排別人去做,你可以鼓勵別人去做,引發大家發心,他事情也就做了,也就做好了。 ——那麼未必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做,都要跟自己聯系在一起。 ——那這些觀念,我們都是要常常去觀察,去注意,佛法才能夠入心,才能夠把佛法學活,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兌現。 『附錄·思考題』: 1. 反觀自省,你能認識自己內心貪嗔癡的行相是如何表現的嗎? 2. 如何在生活中去體認無常的內涵,讓我們生活的更積極、主動? 3.如何多角度的看問題,讓佛法入心,把佛法學活,指導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