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六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5)
(12月10日 【要點導讀】: ◎如何在衆生身上去體認和實踐佛法? ◎你能體會默然的境界嗎? ◎如何用我們的生命去展現佛法? 一、生佛平等對境修·志求佛果長遠行 1、生佛無別如理觀·念知堅固行六度 【體認思維】: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衆生跟佛平等,同諸佛都平等,都能夠生佛法。 ——那我們怎麼樣來觀想衆生和諸佛都能夠啓發我們的佛法? 【對境觀心】: [例析]: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看到一個人,打比講,在寺院裏頭,看到一個陌生的人,那個時候,我們會怎麼作意呢? ◎[情況一]: 那我們看到一個人,有時候看到就等于沒有看到一樣。他爲什麼會看到跟沒有看到一樣?他認爲說,在廟裏頭,公共場所,你也可以來,我也可以來,沒有必要去管你的事情,也沒有必要去了解。 ——那麼你如果有去作意的話,情況又不同了。 ——那麼你是怎麼作意、怎麼分別呢?關系就很大。那跟你的心意識、心業力,就會有很大的關系了。 ——那麼你一眼看到一個人,我們什麼反應呢 你也可能的反應:是個老人?還是一個小孩?是個男人?還是一個女人?這個人長得莊嚴不莊嚴呢?這個人態度對我好不好呢?對方會不會理睬我? ——也就是你去反應的時候,他常常都是當下自己的感受、感覺聯系在一起。 ——那麼你對對方,覺得這個人感覺還不錯,那你就願意給他打個招呼,而且關心他一下;那麼如果說你一見到他就不想看到,就想遠離,那你根本不會去管他。 【依法揀擇】: ——也就是你作意的時候已經在分別了,在比較。 ——那麼在分別比較的整個過程當中,是否如理?是否如法? ——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話,這樣子的觀察的過程或行爲就會同對方産生障礙,就會産生問題。 【對比自省】: ——那麼我們修行的話,爲什麼有情與諸佛都能夠生佛法?爲什麼要自他相換? ——那麼我們如果換一個心態來看待,來觀察,情況就不同。 ◎[情況二]: ◎[情況叁]: 【非理作意】: ——那麼我們通常的情況下,去觀察一個人,了解一個人,面對一個境界,都要去尋找一個答案:怎麼回事?爲什麼? ——那有時候這個答案,這個“爲什麼”你就找不出來,它也沒有什麼爲什麼。 [喻]:比如說我們到廟裏邊來共修,來聽開示,忽然間被你碰到,在廟門口被你碰到,那你說爲什麼?他就是被你碰到了,就是有這樣子的因緣。他也沒有說,你見到他,或者他見到你,是爲了什麼。沒有爲什麼,就是碰巧碰到,一種緣份,他沒有其他的目的。 ——但是我們總是要問一個“爲什麼”,爲什麼今天在這裏能夠見到你?你今天爲什麼要來這裏?你到底怎麼想的?心裏怎麼想的,說說看,你對我什麼態度、什麼看法?對我好不好? ——他總是內心當中要去尋求一個對方對自己評判、肯定的答案:到底對方對我怎麼樣。 ——對方對你好,那你願意跟他多接近;你內心當中覺得對方對你不怎麼樣,那麼你也就對他不怎麼樣。 ——那麼這些都是非理作意,都是不如法的,都是需要我們去修改的地方。 【如理認識】: ——我們所有的思想都是我們念力的反應。 ——“念”什麼意思呢?就是人記憶力,銘記不忘。 ——那麼你腦筋當中記了什麼東西,記多了,長時間延續下去,就成了你的思想,就是你天天念什麼東西。 ——那麼如果我們一個人不是念佛念法念僧,那麼我們心裏念的東西都是妄想,都是分別、執著,都是一些染汙的東西。佛法很難很難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形成念力。 ——念則銘記不忘,然後它産生一種力量,産生我們的一種內心的狀態。 【直指要害】: ——所以我們發生很多的問題,就是因爲對佛法缺乏最基本的念力,沒有念力。 ——沒有念力的話,自然而然,我們會以煩惱心去面對所緣境。 ——那麼你所緣境越專注,越明確,那麼對方越容易出問題。 ——因爲本身我們以一個分別的心、煩惱的心,去緣對方,去觀待對方,去作觀,那麼因爲我們許許多多的非理的分別,所以所得出的很多很多的答案是不對頭的。 【立正知見】: ——那麼我們如果要成佛,他必須要靠有情。 ——爲什麼要靠有情呢?因爲在有情份上才能修六度。 ——那我們遇到一個人,給他花一點時間打一個招呼,問候一下,就是布施。 ——然後我們給他談話,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那就是持戒。 ——對方如果對我們態度不好,我們如果能夠忍受——忍辱。 ——我們有耐心,我們有慈悲心,我們能夠持之以恒,精進、禅定。 ——我們能夠很善巧分別的,來面對對方的問題,來幫助解決對方存在的困難,以及心理上面種種的負擔,就是智慧。 ——所以修佛法,需要在具體的人跟事上面去用功、去觀察、去作意。 2、如理作意對境修·道場加持破法執 【如理觀修】: ——你要面對佛菩薩,很不容易修,因爲你只能修觀想,觀想佛菩薩是一個什麼境界。 ——但是你面對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具體的人,就容易修。 ——那麼因爲你在修法以前,我們已經認識到說,對方他有種種的問題:貪欲、嗔恚、愚癡、我慢、懷疑等等,會造種種的惡業。這本身我們自己了解了,會知道凡夫衆生,有這樣種種的特點、規律。 ——那麼我們如果對佛法的這些規律,對人生的規律、對人性的種種的弱點,以及種種的問題知道了,我們就會懂得怎麼樣與人相處,怎麼樣去幫助人、去利益人。 【妄自分別】: ——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是以一個佛法的標准來對待對方,說:做人應該要怎麼做,學佛應該要怎麼學。 ——那麼對方他可能還沒入門,還不是佛教徒呢,或者說他在學佛的過程當中,用心沒有對路,用功沒有用好,實際上依然還是許許多多的煩惱充斥內心。 ——那麼我們要以一個答案,要以一個標准來觀待對方的話,那麼對方的身語意行爲必將也不會符合我們自己內心的想象的佛法的標准。 ——這樣下去的話,我們就非常容易說,對方不如法,對方不是真心實意的學佛等等,我們就會下這樣子的結論。 【觀察體認】: ——所以我們在寺廟裏頭,修行比較好修的原因也就在這裏,因爲比較容易常常能夠想起佛法,能夠觀想起佛法。 ——這樣子的話,不會容易造成我們自己同佛法的距離很遙遠。 ——但是我們要心心念念保持佛法,那是非常不簡單的事情,非常難非常難的事情。 3、大小二乘發心別·明確宗旨無疲倦 【大小有別】: ——二乘聲聞果,因爲不能廣行利他,他本身就沒有這樣子的發心,沒有對無上的正等正覺,對佛果發心。 ——也就是二乘所發的心就是成阿羅漢,他沒有發心說,“我要成佛、我能成佛”。 ——那大乘呢,他所發的心——自己能夠成佛,自己要成佛。 【顯正破邪】: ——那如果我們發了心,自己能夠成佛,內心的動力就是很強,就會一直去努力。 ——因爲能夠做到,只是不是今天做到,通過努力能夠達到,多生多世的修行能夠達到,內心當中先建立了一個這樣子的宗旨,這就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們常常建立了一個錯誤的宗旨,會認爲說自己根基很差,條件這麼差,怎麼有可能會成佛?不相信,他有懷疑,那麼不相信自己能夠成佛。 ——當然,我們所有的對佛法的體認,以及佛法的實踐過程當中就很難發生作用。 【如理思維】: ——因爲我們所有的這一套的理論,以及我們的修心目爲了要成佛,才這麼去用功。 ——如果不是爲了要修行,爲了要成佛,大家也不會這麼冷跑到這裏來,又不是來湊熱鬧,也又不是來尋找什麼,他都是有一個最終的目的、究竟的目的。 ——只有究竟的目的建立起來,我們的所作所爲才能夠持續、堅持下去,堅持戒定慧、堅持信仰、堅持佛法。 ——如果內在的,自己能夠成佛、要成佛的宗旨放棄了,自然而然,我們其他的行爲,也會隨之不能堅持,隨之也會放棄。 『附錄·思考題』: 1.面對一個人事境界,你通常是如何作意的?反省自己的作意如理如法嗎? 2.如何在實際的境界上體會“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 3.我們的思想和念力之間有什麼關系?念力的作用是什麼? 4.我們總是以煩惱心對境,不能如理作意的原因是什麼? 5.爲什麼在內心真正建立起成佛的宗旨非常重要? 《認識人生之六 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