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著、世親兩菩薩的學說

  無著、世親兩菩薩的學說

  蔡惠明

  印度佛學史一般分爲六個階段:

  一、原始佛學(公元前五叁〇——叁七〇年);

  二、部派佛學(公元前叁七〇——公元一五〇年);

  叁、初期大乘佛學(公元五〇——四〇〇年);

  四、小乘佛學(公元一五〇——五〇〇);

  五、中期大乘佛學(公元五〇〇——六〇〇年間);

  六、晚期大乘佛學(公元七〇〇年——一〇〇〇年間)。

  而中期大乘佛學是大乘佛學的極盛時期,它在初期的基礎和方向上,使大乘佛學有了很大的發展,由于內外的因緣以及無著,世親兩笠口薩的努力,一時形成百花齊放,萬紫幹紅的盛況。中期大乘佛學是以中、西印爲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其時正當籍多王朝和後籍多王朝統冶時期,前後大約二百年左右。

  組織中期大乘學說的代表是無著、世親兩菩薩。他們是在籍多王朝後半期住世的。據“婆薮盤豆傳”載:無著大約是公元四〇〇——四七〇年,世親大約是四二〇——五〇〇年,但唐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以及唐人注疏傳說則認爲無著生于佛滅後九百年,而真谛一系卻認爲生于佛滅後一千年。兩者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對佛滅度年份推算的不同,但都近乎五世紀。這段曆史猶待進一步考證。

  無著、世親是北印犍陀羅人,兄弟兩人都在有部出家。無著先是修習小乘空觀,感到不滿足,傳說得到彌勒菩薩的指點而改奉大乘,他的重要著作“瑜伽師地論”是“大乘有宗”的宗論。梵本和藏譯題爲無著,漢譯則題作彌勒,後世傳爲彌勒學說。世親對有部的阿昆達磨很有研究,著「俱舍論”,表示對小乘很有自信,所以那時他的立場是反對大乘的,俊來得到他的兄長無著的幫助改宗大乘,昆仲兩人就共同弘揚彌勒學說。關于無著、世親兩菩薩的傳記故事,我曾協助林梵音居士根據鸠摩羅什大師譯“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傳”以通俗的語體文再譯成“馬嗚等五菩薩傳”,由浙江天臺國清寺法物流通處出版,歡迎參閱。

  彌勒的學說是以“瑜伽師地論”爲根本。據印順老法師考證,此論源自“雜阿含經”。內容豐富,共分五部份,主要是“本地分”,而“本地分”的中心則是“菩薩地”。“菩薩地”很早就單獨流行,性質屬于“經”的一類,並非無著、世親弘揚瑜伽學說時才有的。可見在這以前,有一批瑜伽師早巳存在了,從“大昆婆娑論”中就能看到像有部的世友、家護等也是屬于這一系統的。無著、世親繼承了這一系統,不過後來逐步傾向大乘,並發展爲“大乘有宗”,成爲“有宗”的奠基人。

  彌勒,梵文Maitreya,意譯慈氏,名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是賢劫幹佛的第五尊佛,爲釋迦牟尼佛所授記。“天臺淨名疏”載:

  “言彌勒者,有雲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

  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爲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爲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雲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密教胎藏彌勒,坐于中臺八葉院東北方的蓮上,金剛界的彌勒在賢劫十六尊中,坐于東方羯摩會叁十七尊中的西方金剛因菩薩,就是大輸金剛,密號“迅疾金剛”。“彌勒上生經”說他現住兜率天。“彌勒下生經”說他將從兜率天下生這個世界,在龍華樹下繼釋尊成佛。中國民間傳說五代布袋和尚是“彌勒化身”,但並不能以此作爲彌勒下生的根據。實際上,無著、世親以前,已有一批瑜伽師,而他們的學說源自“雜阿含經”,這是比較可信的。傳說無著撰“瑜伽師地論”,是由彌勒菩薩傳授,而近代日本學者宇井伯壽也堅持認爲無著、世親是師承彌勒學說,業得到一些人的贊同。孰是孰非,只好待曆史來作結論了。

  無著、世親的著作極爲豐富。漢譯和藏譯的都有。無著著作的漠譯本有“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等;漢譯和藏譯兼有的爲“攝大乘論”、“阿昆達磨集論”等約叁十種。世親原有“幹部論主”之稱,現存漢、藏譯著有五十多種。兩家以彌勒署名的書有五部:(一)“瑜伽師地論”;(二)“分別瑜伽論乙,我國無譯本,但“解深密經”中有一個“分別瑜伽品”,內容是彌勒就瑜伽法門向佛發問,由佛作答,與該論相當;(叁)“分別中邊論”,又名“辯中邊論”;(四)“大乘莊嚴經論”;(五)“金剛般若論”。後兩部屬于經的論。這五部統稱“彌勒五論”,無著、世親都有注釋。西藏也有“彌勒五論”,但內容不同。無著的重要著作有六種:

  (一)“顯揚聖教論”,是對“瑜伽師地論”從學說上重新有所組織的綱領性力作。

  (二)“順中論”,是配合“中論”而寫的入大般若初品法門的論述。

  (叁)“金剛經論”,提出七句義來解釋此經。

  (四)“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五)“攝大乘論”。以上兩書都與“阿毗達磨經”有關,是總結大乘義理的論著。

  (六)“六門教授習定論”,是講瑜伽行方法的指導性作品。

  世親的著作,對彌勒學說發揮較多的有“大乘莊嚴經論釋”、“辯中邊論釋”、“金剛經論釋”。解釋無著著作的有“攝大乘論釋”、“習定論釋”。闡述自己的觀點的有“成業論”、“二十唯論”等。另外,他對大乘經還作了很多注釋,例如“十地經論”對“華嚴經”的十地品進行系統的解釋。對“無量壽經乙的注釋,後來成爲我國淨土宗的根本典據。其他如注釋“法華經”、“無盡慧經”、“資鬘經”等,在佛學史上都占重要的一頁。至于“俱舍論”,雖屬小乘著作,伹影響很大。

  義淨叁藏在“南海寄歸傳”卷四中說:“瑜伽畢學,體窮無著之八支。 ”就是說學習瑜伽學先應研習無著的八部著作,深入領會之後才稱得上“畢業”。這“無著八支”是:“二十唯識論”、“叁十唯識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昆達磨集論”、“辯中邊論”、“緣起論”、 “大莊嚴論”、 “成業論” 。

  無著、世親的學說,一開頭就講緣起問題。原始佛學時期講的是“十二支緣起說”。後來範圍擴大了,不僅講人生現象,也涉及到宇宙現象。這時産生了兩個極端,一是執有,一是執空(惡取空)。執有派風靡一時,占了優勢。這時龍樹菩薩的學說推出了,他不僅反對有部的執有,而且也反對惡取空,創立了中道觀。他還提出“二谛說”分別一切法的實相,說“勝義谛”是空,“世俗谛”是有,把兩者統一起來認識就是中道觀。到了無著、世親的時代·他們特別提出“阿賴耶識”來說明緣起。其根據是“大乘阿昆達磨經”,稱爲“分別自性緣起說”。兩家學說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所知法的總依,它能生一切法。阿辍耶含藏有自性各別諸法名言(概念)種子,而名言種子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區別。他們又提出叁性說,聯系到“有”、“無”概念。依叁性認識:逼計執性是出于妪計執著,所以是“無”。依他起性是遍計生起的依據,因而是“有”。不過它與逅計相順(它的生起是由于遍計執的種子,生起以後又有妪計執的安立),因此這個有並非實有,而是“假有”。到了圓成實,才可謂“實性”。如此認識叁性,不僅對“有”、“無”建立正確的認識,而且對“有”、“假”、“實”也有正確的認識,這是無偏見的認識,稱爲“中道觀”。這樣的中道觀此之龍樹所說的更進一步。後來陳那還用比喻做了生動的解說,他說,如夜行見繩,誤認爲蛇;以後看清了,才知道是繩非蛇;再仔細看,知道繩是麻編成的。這種有次第的認識,很好地說明了叁性:見繩誤認,是逼計執,繩體由因緣生,是依他起,認識繩爲麻製成,是圓戍實。從此喻中還說明了無、假有、實有的關系:本來沒有蛇是“無”,誤認繩是蛇,雖屬假像,但還是有,卻是“假有”。從而也說明了依他起與偏計執的相順關系。無著在“攝大乘論”中指出“叁性說來自“般若經”,他只是把它與“般若經”的道理加以會通。他認爲:“般若經”講的空、無,並非泛泛之談,而是指一切法的遍計執;講的如幻如化,是指依他起性,有而不實;還講到知行均清淨,使人在理解上得到正確認識,在實踐上獲得解脫,就是圓成實性。“大品般若經”的“慈氏問品”也記載一切法(如色法)都有叁類分別,就是遍計的(色)、分別的(色)、法性的(色),這是無著、世親的叁性說又一依據。“依他起”是叁性說的中心,指的就是一切法,樹立了依他起,便把一切法都系屬于一心了。因爲“他”,就是各種法的名言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裏,依阿賴耶而存在。前七識有所見聞覺知,留下印象在第八識上,謂之熏習,熏習所成就是種子。見聞覺知不外乎認識,可見種子就是由認識構成的,從人生現象到宇宙現象都存在于認識中,認識不過是心意識的作用,這樣便形成“萬法唯識”的唯識學說。我國唯識宗實際創宗者唐玄奘和窺基法師就是繼承和發現無著與世親學說,提出以叁性來解釋宇宙萬有的性相,用唯識觀的方法達到轉染(識)成淨(智)而成佛。他們依據的也是“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等。

  世親的唯識著作有“二十頌論”與“叁十頌論”兩部。“二十頌論”有他的長行解釋,主要以成立唯識學說爲宗,早年梵本的書名題爲“成唯識論”,護法爲它作的注釋稱“成唯識寶生論”。我國唐玄奘合柔編譯(主要推算護法一家學說),共十卷。它的主要論點是“識生似(轉變)外境現。”就是說識生起以後有一種作用,能把識的一部份轉變成爲心的對象。由于人們對“識所變”沒有真實的認識,把它執爲外境,其實外境並不存在。至于識怎樣變成境等,他在“叁十頌論”有詳盡的發揮,不過“叁十頌論”只有頌,沒有長行解釋。

  無著、世親學說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方法論上引用了印度的“因明學”並加以發展。印度因明與希臘邏輯、中國先秦名辯,是世界邏輯學發展的叁大源流。因明隨著佛教東流而傳入我國,對提高中國思想界的理論思維能力具有重大作用。自玄奘提倡新因明並诠釋了大量因明經論之後,對因明的研究,出現了空前的盛況,連唐代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呂才也對因明産生了濃厚興趣。飲水思源,這不能不感謝無著、世親二菩薩。“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中提到菩薩應學的“五明”,就是“聲論”、“因論”、“醫方論”、“工巧論”和“內論”。“解深密經”最後一品講到佛所作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證成道理”(用種種量能證明的道理)也是屬于“因明”。“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十七地中的“聞所成地”,講到學法內容,也提及“五明”。並對“因明”的結構作了詳細的說明·論中說,因明的運用,主要是同別人辨別是非,所以要用論議的形式,應注意七事,即:一、論體性,二、論處所,叁、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墮負,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這些就叫“七因明”。隨後無著寫“顯揚聖教論”與阿毘達磨集論”中都重複地講“七因明”。世親有叁部因明的著作,就是“論軌”、“論式”、“輸心”。這叁本書現在梵本無存,漢譯本也沒有,但在其他著作中卻有提到,如陳那在“集量論”引“成淨論”,真谛譯“如實論”有二品,都是因明的論述,信爲世親所作。他晚年著作“二十唯識論”中,建立唯識學說,駁斥異見和溝通疑惑等,也運用了因明這一工具。

  無著,世親以後,大乘學說出現了明顯的分立,其發展主要有兩派:瑜珈行派和中觀學派。瑜珈行派是從無著、世親法系傳下的,共有護法、安慧等十家。中觀學派爲佛護、清辨兩家,標榜恢複龍樹、提婆學說。藏文材料稱兩人都是象護門人。家護是瑜伽師,不是瑜珈行派,當然也是與瑜珈師地說法有關系的人。總之,無著、世親學說對印度、中國佛學是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的。

  摘自《內明》第218期

  

  

《無著、世親兩菩薩的學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