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山脈也是不堪一擊!
再看到地震後,有一所學校的運動場竟然拱成一個小山丘;而雲林縣的山則滑到嘉義縣,並造成一座大湖,可知這股自然的力量多大啊!
所以宇宙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調和,四大調和了才能平安。大地是如此,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宇宙是大乾坤,我們的身體是小乾坤,其中一大不調就疾病叢生。
人體的地大包括皮、肉、骨、脈等物。血液、痰、唾、眼淚屬水大。腰酸背痛、骨折等是地大不調,就像大地有了傷痕一樣。一些血液方面的疾病則起于水大不調,像是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就是爲了拯救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而成立。
骨髓負責人體內的造血功能,是生命的主流,一旦不調立即危及生命。所謂骨髓移植,在基因配對成功後,受髓者需要接受「殲滅療法」,即是將體內原有的骨髓細胞,無論好壞盡皆消滅,再注入捐髓者健康的骨髓,使好的骨髓細胞在新主人身上正常地運作造血功能。
常說「衆生共業」,在骨髓細胞的世界裏也是如此,移植前無論好壞都要一起殲滅,等到注入健康骨髓,體內的細胞也要能和平相處,合心運作,才可能得救。小乾坤如此,大乾坤何嘗不是這樣,唯有人心向善、人人愛護大地,普天下衆生才能平安。
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生命共同體的安危,期待人人共同承擔,這就是修行者的目標。
五蘊無我
生命的長短萬物不一,但是最後同樣要凋零、歸于塵土,看清楚了,四大假合無不是歸于空,所以說「五蘊皆空」。
佛教徒常常都會誦念《般若心經》,其中的「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又作「五陰」,是類聚一切有爲法的五種類別;概分爲兩大部分:色屬于四大假合的物質,其它四蘊則是心靈的感受。
眼睛所見的一切稱爲「色」,無論是黑白、長短等等,包括我們人的身體,都屬于色蘊的範圍。人體在大自然的境界中,在四大假合的狀態下,同樣只要一不調和,就「四百四病生」——佛經中以此表達疾病種類繁多。其實現代醫學所探討出的病理,大大超過四百四病,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都會致病,甚至威脅生命。
二OO二年十一月上旬,有一件令人非常心痛的事,澎湖地區的慈濟委員慈諾(張莊桂桑)罹患「溶血性貧血」不治往生。衆人哀傷之余,回憶她生前拖著病體,思想卻非常健康,仍然盡心盡力做慈濟,照顧澎湖離島上許多獨居無依、苦難病痛的衆生,並以堅忍的精神帶領當地的慈濟人,傳承愛心良能。
直到往生前,還交代家人爲她捐出大體,最後不僅捐贈一對健康的眼角膜,也完成病理解剖、成就醫學的心願。雖然她只活了短短的五十年,但是她的一言一行深刻動人,這出人生大戲演得精彩絕倫,難怪往生前後都有那麼多人圍繞著她,相信也此生無憾了。
體內的四大不調,造成病與死的痛苦。像東臺灣較常見的恙蟲病,恙蟲的體形只有針尖般大,被咬的人很難發現,病發症狀則類似感冒,經驗不足的醫師也容易忽略,無法對症下藥,病情嚴重的卻會要人命。
我們在大愛新聞裏,又看到馬來西亞有一位患者罹患「象腳病」,一只腳腫成平常人的四、五倍粗,看起來和象腳一模一樣。
所以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四大假合的身體時時要受病痛的考驗,身體不適更會引發心理的病態,身心飽受煎熬,實在是苦不堪言!
「色蘊」以外,就是受、想、行、識。「受」是感受,有的人雖然身體健康沒有病痛,心靈卻不安定,看得順眼的,感受就很歡喜、快樂;假如稍微不順意,很快就感到錐心裂肺的痛苦,這些都是心的感受。
聽到有人生病了,我們會爲他感到舍不得,如果是和我們關系親密的人,感受又會更深、更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感受,確實很複雜。
接著是「想」,就是想法,想字上面一個相、下面一個心,意思是將形象放在心中,相和心會合起來給我們的感覺,就叫做「想」。比如喜歡的人出了遠門,我們就會想念他,時常想起從前相處的情景,又擔心他在外地的安危,這就是想;或是與人結怨,心中時時想要報複,這也是想。
有一則新聞,一個女陔子因爲和男朋友感情沖突,情緒非常不穩定,看什麼人都不順眼,誰和她說話也都反彈,有一天家人說了她幾句,她就把酒精倒在臉上,然後點火燃燒。結果,雖然緊急送醫,還是燒得面目全非。
這種情緒的反應,是因爲情緒的感受已經深入她的思想,遭受波折時又無法自拔,情關難過,所以做出一輩子蠡诘男卸饩褪恰甘堋褂搿趕搿顧鸬姆襯蘸屯純唷
br> 再來是「行」,行是很微細的轉動,就像我們生存的時空在不知不覺中變動,天荒地老、海枯石爛,連巨石也在不知覺中化爲塵土,這種微細的變化就稱爲「行」。
人由父母的精血交合而成,在媽媽的肚子裏發展成胞胎,由一小點慢慢生長,逐漸有了四肢五官和髒器,直到足月了才離開媽媽的胞胎,出生人間。出生後的形態,從嬰孩而幼年、青年,渾然不覺時又從中年而老年,其中的變異微細得令人難以察覺,這就證明天地萬物都離不開「行蘊」。
最後是「識」。受是剛感觸到時的感受,之後腦海中會浮現這個形象,然後就深入內心再作思考,所以受與想是心靈的造作,之後就會表現在我們待人處事的形態中,一有行動即是造因,業的種子就逐次顯現出來。
在行蘊的變動中,人心也隨著歲月不斷累積執著,因而造作種種善業或惡業,這些善或惡的種子最後收納于「藏識」中。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過去、現在所發出的一切心念或行動,其結果都會收入我們的意識中,又如影隨形地影響未來的生生世世。
色、受、想、行、識,除了「色」包括色身、肉體之外,其它四項都是無形的。雖然無形,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占很重要的地位,不只是今生今世主導我們的方向,同時還延續到來生。
于是,令人産生疑問的一點是,明明說「五蘊皆空」,受想行識變異不息,爲什麼又說它能延續到永恒
其實關鍵就在瞬間的念頭,瞬息之念雖然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常住,但是我們發了善願如果能夠好好把握,依照這個方向去實行,就能使願心願力綿延不斷。
如同悉達多太子覺悟人生生、老、病、死之苦,啓發了內心深處的願力,因此放棄王宮的享受,往求道、求覺的道路走,也因爲有了這個行動,今日我們才有佛法可學,這種心靈的大覺悟發爲行動後,即可化剎那爲永恒。
常說「把握當下,恒持剎那」,則「瞬間即是永恒」,就像慈濟人常存著愛心、感恩心,付出無所求地去做,這分大愛就能永遠照拂苦難的人群。
佛法開啓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發揮慈悲心,才能拯救世間的苦。要去救苦,必定要先了解道理,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使我們時時警惕,對一切境界了知無常、危脆;體會四大苦空,萬物生成都是因緣和合,一旦其中一項失調,它就敗壞了;覺悟五蘊無我,凡事不可執著,一切都是虛僞無主,就好像虛擬的世界。
但是,行菩薩道要精進,不能自我解釋爲「一切都是虛無的、都是空的,何必還要辛苦修行
何必去做救人的工作
反正什麼都沒有啊!」這就誤解了佛法的真義,我們四大假合的色身雖然無常,只要發一念真心,爲人間的苦難求覺道,這就是永恒。
所以不要覺得什麼都沒有,所做的一切都會儲存在藏識中,引導我們將來的去向。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道理就在這裏,真正的空也就是真正的妙有,大家要好好地思考,多用心!
生滅變異,虛僞無主
心念無常,昨天喜歡的人,今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若是掌握不了心思的變動,一有偏差,就容易做出偏差的行爲,其結果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這在現在的社會比比皆是。
發生在美國聖荷西有一個案例,這個家庭的先生是香港人,太太是臺灣人,他們帶著孩子移民到美國。不料原本向往的生活並不順遂,工作壓力讓先生喘不過氣,結果意志消沈的他,在槍殺妻子和一對兒女後舉槍自殺。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一個案例,個人思想的偏差,卻毀滅了一個家庭。
個人的偏差結局如此,假使一國執政者的心思不正,整個國家的人民都要受災殃。
可記得阿富汗
科索沃或是東埔寨
這幾個國家都是因爲社會動亂,國家不安,所以人民受盡辛苦。這些地區我們都曾經去幫助過,看到當地人民生活艱困,不禁慨歎:少數人的心思偏離正道,原本安樂的社會就此充斥內戰外患,人民流離失所。
所以說「生滅變異,虛僞無主」,人生有許多無法掌握的變動,昨天不是今天,這個時刻絕對不是另外的時刻,一切都是「虛僞無主」,一切都是四大假合,沒有固定的相,也沒有不變的事實。在如此變動不息、虛幻不實的時空下,一切生滅變異都蘊含著無限苦難。
《金剛經》經文有雲:「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生就是這樣,如夢、如幻、如水泡,亦如朝露、電光,都非常短暫而易于幻滅,如果把這些虛幻的東西當真,那就很辛苦了。
從前有一位國王很愛他的女兒,什麼東西都願意給這位心愛的小公主。
有一天,小公主陪著國王在水邊散步,看到水在流動時,互相擠壓激起了水泡,泡泡被陽光一照,現出美麗的七彩顔色。公主看了很歡喜,就對父親說:「父王,我要這些水泡,您叫人取這些七彩的泡泡,我要放在房間裏好好欣賞。」國王就吩咐隨從去取水泡。
想想看,水泡一碰就破了,哪有辦法拿起來呢!侍衛沒辦法,公主又要宮女去拿,同樣拿不起來,再換大臣去拿,還是拿不起來。公主生氣了哭鬧個不停,國王很心疼,就拿屬下出氣,准備開殺戒。
後來一位大臣就向國王提議:「是否貼出告示,征求可以取出水泡的人
」國王無計可施,只好聽從大臣的提案…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