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明著作,並研讀內明、工巧明、聲明和醫方明。我們在色拉寺看到一個僧伽培訓班,屬于預科班性質,結業後升入西藏佛學院的正科班深造。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七日至廿六日在大昭寺前恢複舉行的傳召大會上,曾舉行“格西拉讓巴”的答辯考試。應考的都是自幼剃度出家,具有二、叁十年以上僧臘的格西。他們在各大寺院裏,視一切喧染爲雜念而舍離。以極清苦的生活,專心鑽研和勤學苦練,獲得格西學位,並通過預考,才能坐在答辯行列中。由爲數衆多的高僧提問,內容涉及“俱舍論”、“律藏”、“因明學”等。在答辯中,他們口若懸河,引經據典,辯駁各種疑難問題。經侍讀經師等監考人員審核,成績卓著的授予藏傳佛教的最高學位——格西拉讓巴的桂冠。在這次答辯考試中,色拉寺麥紮倉的格西益西旺久榮獲特等第一名,拉讓巴貢覺丹增、土登白瑪、根頓嘉措、強巴釋迦等分別獲得第一、二、叁、四名格西拉讓巴學位。
西藏佛學院設在拉薩市西北哲蚌寺的山麓,現有學僧一百叁十多人,院長卓密·強巴洛珠現任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副會長,是位學識淵博,精通叁藏的老格西。他說,佛學院辦學宗旨是:繼續發展有著一千叁百年悠久曆史的藏傳佛教,培養德才兼備、學修並重,懂得現代科學和常識、廣學多聞的僧材。我們去時,學僧們正聚集在院前廣場上複習功課。兩人一組,一個跏趺而坐,提出問題,另一個站立于旁,擊掌回答,生動活潑,但嚴肅認真。我們對前面幾個只有十六、七歲的小學僧最感興趣,問他們爲什麼到這裏來學習。他們回答說,家庭世代信奉佛教,是父母送來的。他們受佛教薰陶較深,發心苦讀十年,考取格西學位,爲弘傳藏傳佛教而獻身。看到他們天真的表情和誠摯的答覆,我們感到法喜充滿,從心底爲藏傳佛教有如此衆多的接班人而高興。
我們來到藏醫院參觀,它的前身爲“門孜康”,建于一九一六年,一九五九年以後改爲藏醫院,現設有門診部、住院部、藏藥廠,還有專門研究醫學和天文曆算學的重要基地,人們稱贊它爲二尚原明珠”。
藏醫、藏藥與佛教也有淵源關系。七世紀時,唐文戍公主入藏,帶來了“洽四百零四種病的醫方,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八世紀時,盆城公主進藏,又帶來了許多醫藥人員和醫學論著,並把其中一些著作譯成了藏文。藏醫創始人、“四部醫典”作者五妥·元丹貢布(七O八—八叁叁)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爲搜集和研究民間醫方,總結民間醫藥經驗,走遍西藏各地,還多次赴內地五臺山及印度、尼泊爾等地。藏醫的診斷,采用“望、聞,問、切”方法,就是繼承漢醫的傳統。過去很多喇嘛掌握了藏醫藥技術爲信徒和民家治病,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五、在活佛家中作客
九月九日中午,在參拜布達拉宮後,我們應邀到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副會長生欽·洛桑堅贊家中作客,他是位世襲的活佛。活佛,藏語“朱古”,慧爲“化身”。藏傳佛教內依轉世製度而取得地位的高級僧侶的俗稱。其中地位最高的爲達賴和班禅;其次爲法王,清代給予“呼圖克圖”封號的轉世者(舊有“八大呼圖克圖”等的稱號);再次爲一般活佛,原來照宗法製,是父子世襲的。目前西藏政教合一的局面早結束了,但活佛在政府機構和社會團體中仍有一定的地位,這是最具體、最能體現政策的措施,作用非同小可。
這是一座有東西廂房五間的二層樓現代建築。寬敞的客廳裏擺著雕刻精致圖案的藏式長桌和以西藏氆氇爲座墊的凳予。壁上懸挂著色彩鮮豔的酥油壁畫,裝飾櫥中陳列的是精镂雕刻的珍玩和西藏工藝品,展現了民族的特色。好客的主人爲我們准備了豐盛的藏菜和點心。爲了尊重漢僧的素食習慣,全部是淨素的。酥奶茶、糌粑糕、乳酪湯風味別具,美味可口。藏菜輿川菜類似,以“辣”與“甜”爲主,色、香,味、形俱佳,促使食欲大振。雖然僅是一頓飯的時間,但洋溢著親如一家的情誼,信有前緣。生欽活佛還給每人一本拉薩傳召大會的畫冊,“西藏風情”圖片一套,和藏藥健身丹一粒。大家歡喜地接受這些有意義的禮物。
六、“本教”與藏傳各教派
本教是佛教未傳入西藏前的一種古老宗教,俗稱黑教。它出現過叁個派:一、笃本,二、恰本,叁、覺本。“笃本”是最原始的教派,沒有什麼經典,主要活動是占蔔吉凶,驅役鬼神。以後發展爲九乘。恰辛、朗辛、楚辛、斯辛爲四因乘,格尼、阿嘎、昌松、耶辛爲四果乘,外加之最高一乘,共爲九乘。從支弓贊普開始,逐漸形成“恰本”,有一套宗教理論和儀式。到松贊幹布時期,佛教開始傳入,再到赤松德贊,幹脆下令本教徒改信佛教,違者被誅。從此原始的本教被滅,出現了“覺本”,也就是基本佛教化的本教。它保留了原始本教的內容和儀式,但其主要內容卻是藏傳佛教甯瑪派的一些說教和儀式。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喇嘛一詞,最早大約出現在元代,當時寫作“黥馬”,明代沿用,有時亦寫作“黥麻”或“喇嘛”,都是同音異寫。到了清代,喇嘛一詞被廣泛應用于官方文件和個人著作中,流傳至今。它從原來意義上講,是具有褒義的,含有上師、師長的意思。明萬曆六年(一五八O年),土默特蒙古俺答汗,尊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索南嘉措爲“聖識一切瓦爾達賴喇嘛”,爲有達賴喇嘛之始;清順冶十年(二八五叁年)正式冊封達賴五世爲“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的地位。此後,藏傳佛教不僅流傳于西藏地區,我國內蒙古、新強、青海、四川以及錫金、不丹、尼泊爾、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地都有流傳。信奉藏傳佛教的民族,除藏族外,還有漢、滿、土、蒙古、裕固、納西等族。
藏傳佛教經過長期流傳,形成了各教派。但目前占優勢的是格魯派。格魯,意爲“善規”。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大師在噶當派教義基礎上,對其他教派進行改革後所創立。主張以“中觀見”爲中心,學行並舉,顯密並重,僧家嚴持戒律,學經遵循次第,加強寺院組織等,又稱新噶當派或甘丹派,俗稱“黃敦”。山于禁止喇嘛娶妻,宗教領袖采取轉世相承的辨法,出現了達辍、班禅兩大系統。我們參拜的布達拉宮、大昭、色拉、哲蚌等叁大寺都屬于黃教寺院。內地所建的藏式寺廟,大部份也隸屬烙魯派。
甯瑪派是藏傳佛教的最早教派,俗稱“紅教”。甯瑪,意爲“古舊”。十一世紀時,由索穹巴、卓浦巴兩上師創立,奉八世紀到西藏傳布密教的古印度高儈連華生大師爲祖師。因宗信舊密教,與當時奉行“新法”的其他教派對立,故稱:甯瑪派”。西藏的多吉紮、敏珠林和四川西部的竹慶、噶妥等寺爲其著名寺廟,內地也有流傳。
薩迦派俗稱“花教”。薩迦,意爲“灰白土”。十一世紀時,宮曲贊普從卓密譯師習新密咒,于末熙甯六年(一O七叁年)在後藏薩迦地方建寺傳教,創立薩迦派。薩迦寺主由宮曲贊普一家世代相承,在元代盛極一時,第五代祖八思巴曾爲元世祖忽必烈灌頂,尊爲帚師,並創製蒙古文學,封爲“DB法王”,統轄西藏政教大權,爲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開始叁兀末,其權勢爲噶舉派取代,但仍保有薩迦地方的影響。因該派寺院牆上塗有紅、白、灰叁種顔色,故稱花教。
噶舉派俗稱“白教”。藏語“噶”,意爲口授,“舉”意爲傳承。十一世紀時,由瑪爾巴創立。他曾先俊叁次赴印度學習密教,自言證得“萬有一味”的境界。後經再傳弟子達薄拉吉融合噶當派教義,成爲一個獨立教派。支系衆多,其中帕木竹巴、噶mb等支系的領袖曾受元明兩代王朝的敕封,繼薩迦派執掌西藏地方的政權。清代黃教大興,噶舉派中僅止貢、主巴、噶瑪、達珑四個支系尚保持一定的影響。主寺多在前藏。
願叁寶的慈光永遠照耀著幸福、美麗的西藏!
摘自《內明》188期
《西藏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