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在國外的傳播

  藏傳佛教在國外的傳播

  蔡惠明

  國外對藏傳佛教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匈牙利學者喬瑪著文介紹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開創了國外研究中國西藏的宗教和文化的新風。此後,西方學者紛紛入藏,回國後對藏傳佛教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走在前面的是法國和意大利。法國的巴黎大學最早設立西藏教學中心,巴考是第一位藏學教授。意大利圖齊教授是這個國家藏學的權威人物。據《幾大宗教讀者指南》統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數十年中,研究西藏和藏傳佛教的較有學術價值的著作約有一百多部,專門出版有關藏傳佛教研究論著的機構有二十余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國外的藏學研究得到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資助,與藏族中一些外流知識分子和上層喇嘛合作,有了較大發展。在倫敦、巴黎、東京、羅馬、西雅圖、慕尼黑、萊頓、哥本哈根等地建立了國際藏學中心,聘請在外的僧俗知識分子參加。最近幾年,國外有關藏學研究的論著,僅國內所能見到的就有一千多種。

  國外對于藏傳佛教的研究,主要是開展對于藏文經典的整理;對吐蕃時期藏傳佛教的探討;研究藏傳佛教在藏族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中的影響;研討藏傳佛教各派的形成和發展;對藏傳佛教史及其著名人物、藏傳佛教密宗修持的研究。在明代刻印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經共4701部,分爲《甘珠爾》(佛語部,包括顯、密經律1108種。)《丹珠爾》(論部,包括經律的闡明和注疏,密教儀軌和五明雜著,有3461種,此數根據德格版,比北京版少132種)。各版藏文大藏經早在十九世紀時已外流到歐洲、日本、俄國等。目前英國皇家亞洲學會、劍橋大學圖書館、法國巴黎大學圖書館、蘇聯列甯格勒民族研究博物館、日本東洋文庫等均藏有大量藏傳佛教的經典文獻和各類珍貴佛教文物。尤其是日本,影印了各版藏文大藏經,編訂了藏傳佛教語言辭典,對藏文經典進行注釋和考證。

  日本學者長尾雅人還撰寫《日本藏學研究概況》和《藏傳佛教研究》專著,對藏傳佛教的內容和特色,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及其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均作了詳細的介紹和論述。另有日本學者羽田野伯猶也出版《藏傳佛教觀念的形成》、《藏傳佛教接受的條件和變化原則》等書;立川武藏則著有《薩迦派怛特羅宗義的研究》、《藏傳佛教宗義研究》;芳村修基撰作《西藏的佛學》、《西藏文化史》、《藏文蓮花戒的修習次第》等。這些論著反映了日本對藏傳佛教的研究成果。其他各國如美國魯埃格的《覺囊派——佛教本體論的一派》,德國舒爾曼的《曆代達賴喇嘛傳記》,奧地利赫·岡瑟的《叁身的心理學》、《西藏宗教思想的若幹特點》、《阿毘達磨中的哲學和心理學》等,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國學者對西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研究成果和濃厚興趣。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各地由西藏喇嘛主持的藏傳佛教中心有叁十五處之多,這些中心兼有教學和傳教兩種職能,還出版了各種有關書刊。華盛頓大學的藏學研究中心以研究藏傳佛教爲主;威斯康星大學的西藏研究中心除了從事西藏文化和宗教的研究外,還舉辦《蒙古、西藏寺院的社會經濟意義》的學術講座,很受大學生們的歡迎。在美國,藏傳佛教噶舉派是影響最大的一個教派。

  十一世紀時,由瑪爾巴(1012—1097)創立。他曾先後叁次赴印度學習密教,證得“萬有一味”的境界。後由弟子密勒日巴(1040—1123)繼承再傳達波拉吉(1079—1153),融合噶當派教義,成爲有力量的教派。噶舉派支系衆多,其中的木竹巴、噶mb等支系的上層先後受元明兩代王朝的敕封,繼薩迦派執掌西藏地區的政權。清代格魯派興起後,噶舉派中僅止貢、主巴、噶瑪、達隆等四個支系尚保持一定的宗教地位。主寺多在前藏。1959年,西藏噶舉派噶瑪系蘇芒寺住持、十一世仲巴活佛卻剛從印度到牛津大學學習,後到蘇格蘭建立“桑耶林禅定中心”,交由色紮阿孔仁波任該中心的住持。他在1970年到達美國,建立傳教中心,傳播藏傳佛教。他先于佛蒙建虎尾寺,又在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創立噶瑪禅定中心。至今已發展爲由他直接領導的七個傳教中心。另一位噶魯活佛在舊金山建立“噶舉卓登衮恰”,傳教活動能力極強,在美國各地分設立由他領導的十個噶舉派傳教中心,使噶舉派聲勢大振。他們不僅創辦了“禅定修持”的刊物,而且出版了由卻江仲巴編寫專門介紹噶舉派大手法實施修煉的一部書,文字簡明,內容扼要,深入淺出,便于修習,很適合西方信衆的口味,發行量可觀。“大手印法”和“大阿底瑜伽”是噶舉派的主要修煉法。

  “大手印”是具有瑜伽氣功修煉的東方宗教特色的禅法,教人調息(控製呼吸、心跳)、調心(止妄作觀、調伏煩惱)獲得延年益壽、身安道隆的功效。“大阿底瑜伽”則是無上瑜伽怛特羅的一種密宗修法。因藏傳佛教密宗各派都有各自的修法,除噶舉派的“大手印法”外,還有甯瑪派的“大圓滿法”;噶當派的阿底峽“燈論”法,薩迦派的“道果法”,比之西方傳統宗教更具有新意的內容,簡易而奏實效,因此傾倒了美國社會的信教群衆,使藏傳佛教在美國很快得到傳播。鄰近西藏的不丹王國信奉各派藏傳佛教。八世紀時,甯瑪派始祖蓮華生從西藏來到不丹,帶來了甯瑪教義,俗稱“紅教”。

  到十叁世紀,另一西藏高僧帕卓·杜果姆·希哈布來到不丹,傳來噶舉派竹巴系,成爲這個國家迄今占主要地位的教派。據傳說當竹巴·噶舉派創立時,天空響徹雷鳴,人們認爲是龍的聲音,所以不丹被稱爲“雷龍之國”。到十七世紀,西藏噶舉派的領袖納布加爾進入不丹,成爲這個古老國家的第一位法王。1985年6月,以迪戈坎則活佛爲團長的不丹朝聖團應邀訪問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他們是專程來朝藏傳怫教的祖庭和聖迹的。錫金(今斯裏蘭卡)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和藏傳佛教的甯瑪派和噶舉派。

  甯瑪派于十七世紀初由西藏喇嘛拉·欽博和他的弟子傳入錫金。大約于公元一七叁○年前後,噶舉派也傳入錫金,並在拉蘭地區建立了噶舉派主寺作爲傳教中心。從此,甯瑪派和噶舉派成爲錫金占統治地位的教派。1642年,錫金國王接受藏傳佛教授予的“卻吉”(意爲“法王”)的稱號,錫金從此成爲政教合一的王國。原來甯瑪派在錫金的力量稍強于噶舉派,但在本世紀中葉以後,噶舉派在錫金大興,影響超越藏傳佛教其他數派,以致各國噶舉派信衆接踵而來,到錫金學習噶舉派教法。錫金的陸姆特克寺于1961年重建,曆時五年,1966年竣工,噶舉派噶瑪系教主第十六世日必多吉率領160名僧衆進駐該寺,這個寺院成爲藏傳佛教在國外的最大寺院,也是噶舉派在國外傳教的中心。

  尼泊爾王國是佛教最早流行的地區之一,釋迦牟尼佛就誕生在迦毗羅衛的籃毗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的洛明達)。雖然尼泊爾奉印度教爲國教,但政府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尼泊爾佛教密宗的廣泛傳播和印度、西藏僧侶的定居、訪問有著密切的關系。藏傳佛教的傳入又推動了尼泊爾佛教的發展。

  藏傳佛教甯瑪派的始祖蓮華生在入藏前曾于尼泊爾駐錫過四年,他向尼泊爾藏傳佛教僧侶學習了密法,並在坎提普爾(今加德滿都)的東北地區建立了弘傳密法的佛陀納特寺。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在1041年訪問尼泊爾,也在坎提普爾建立上初寺。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創始人瑪爾巴和他的弟子密勒日巴、噶當派的著名譯師俄·羅丹喜饒都曾到尼泊爾參學並傳播藏傳佛教。十一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初,藏傳佛教很多教派形成後,如薩迦派、甯瑪派和噶舉派的噶瑪系等先後在尼泊爾建寺傳教,迄今仍有很大影響。1986年第十五屆世界佛教徒友誼大會于尼泊爾召開,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班禅大師代表中國佛協在尼泊爾捐建漢、藏式佛寺各一座,更加促進了藏傳佛教在尼泊爾的傳播。

  在蘇聯境內,有叁個民族——布裏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和圖瓦人都信仰藏傳佛教。布裏亞特社會科學院研究所藏有藏語和布裏亞特語的佛經寫本約叁萬件。鮑戈斯洛夫斯基是蘇聯研究藏傳佛教的主要學者之一,他撰有《藏傳佛教及其現狀》、《佛教傳入西藏考》、《藏族史概論》等專著。蘇聯女藏學家格拉希莫娃也寫有《布裏亞特藏傳佛教葬儀》、《萬物有靈論在藏傳佛教中的主體》、《藏傳佛教禮儀的社會職能》、《西藏禮儀中佛教以前崇拜若幹同化現象》等論文。茹科夫斯卡娅則是研究藏傳佛教的女專家,她把藏傳佛教與在蘇聯境內蒙古人的信奉的教派作爲一個整體來研究,著成《藏傅佛教和宗教早期形式》一書。主要論文有《布裏亞特蒙古族的薩滿教信仰對藏族佛教的影響》、《現代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研究在蘇聯》等,說明藏傳佛教在蘇聯叁個民族生活中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布裏亞特還建有藏傳佛教寺院,有個名叫尼瑪的喇嘛擔任佛寺住持。筆者于1987年9月隨上海佛教參觀團訪問西藏,參拜了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大昭、色拉、哲蚌叁大寺,親眼目睹西藏人民對佛教信仰的虔誠,藏傳佛教在民間紮根深固。在拉薩街頭到處可以看到藏胞們手搖經筒,行路時仍不忘誦經持咒。八角街口,喇嘛們席地而坐,受到信衆頂禮供養。

  在布達拉宮、叁大寺以及比丘尼庵佛龛中都供奉現世達賴喇嘛和班禅額爾德尼的照像,說明藏族人民對這兩位藏傳佛教領袖的愛戴。藏傳佛教不僅在國內受到藏、漢、蒙古、裕固、土、滿等民族的信奉,而且于國外得到廣泛流傳,其影響的深遠是難以言語文字形容的。

  這裏根據收集的資料敬向讀者作一介紹,希望大家對藏傳佛教樹立正確的認識。由于藏傳佛教除格魯派外,如噶舉派及薩迦派創宗傳法者大多有妻室,甯瑪派因禁曆禁佛而在家庭中世傳,因此引起人們的誤會,以爲都不講戒律。其實藏傳佛教奉行說一切有部戒律,各派對大乘菩薩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遵行,並非全無具戒的比丘。佛法重在觀機施教,各宗並弘。凡佛弟子都應當護持和弘傳藏傳佛教,促使法運昌隆,佛日常昭!

  

  

《藏傳佛教在國外的傳播》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弘一法師的書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