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下篇》福德與業果▪P5

  ..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做不到?還有什麼不歡喜自在呢?

   我每個月出門都會到臺中去,每次到臺中一定都會有幾位小菩薩帶著撲滿來看我。其中有一位從兩歲多開始至今已將近四歲,還未上幼兒園,很可愛,這回他來了,也照例抱著撲滿來。看到我,他就頂禮,然後雙手合掌說:「師公,這要給您蓋醫學院的,我天天都在您的相片前頂禮叁拜,您有看到嗎?我還跟您講話,您有聽到嗎?」

   我說:「你說了什麼話?」

   他說:「我向您發願,希望自己天天:口要說好話、腳要走好路、手要做好事、心要想好意。我天天都這麼跟您說哪!」聽聽,四歲還不到的小菩薩天天都這麼發願!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這孩子一樣天真、單純,天天口說好話、腳走好路、心想好意,哪還有什麼戒守不好呢?

  外道教徒的問難

   在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斷到處教化,有一段時間來到舍衛城的郊外,在那兒建了一座簡單的精舍。那時有些年輕人好樂佛法、前來聽聞。

   但也有一些外道教徒覺得:印度的傳統宗教是婆羅門教,這是非常崇高的教派,全國的人都必須接受婆羅門教;現在忽然又多了一個佛教、又多了一位創教者——佛陀,實在讓人無法接受。因此,有些人就抱著刁難的態度來試探。

   因爲外道教的人心中不服,所以常常提出一些問題來問難;那時,有一位年輕人就問佛陀:「佛陀啊!我要來精舍以前是循著一條固定的道路走過來的,我所學的是數學,教的也是數學,數學有一個規矩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來推算。請問佛陀,您在教導弟子時是否也按照『道』的順序?或者是按照您的規矩?」

   佛陀回答:「年輕人,我在教導弟子時同樣是順著『道』的順序原則,而且也順著『理』的規則;譬如說,我要馴服一匹馬就要像馴馬師一樣,要將馬訓練得方向感正確,其它的動作才能再繼續,這樣馬匹將來上路時,方向才會正確」。

   那位年輕人再問道:「請問,您講的涅槃境界那麼好,可是確實有那麼美的歸宿嗎?還有,跟隨您出家、接受調教的弟子當中,有人曾證到那種境界嗎?有沒有受了調教後,卻仍無法達到那種境界的人。」

   佛陀回答:「涅槃的境界確實是有的,這是一種心靈寂靜、身心解脫光明的境界;至于是否有人曾達到這種境界,我相信用功精進的人,一定可以達到,至于未曾達到這種境界的人當然也有,比如不用心、懈怠不精進的人,當然就無法達到呀!」

   年輕人就說:「佛陀,您是人天的導師,爲什麼跟隨您的人,有的會達到,有的卻不能呢?」

   佛陀就說:「年輕人,我問你,譬如有一個人來問你:往舍衛國的路怎麼走?你指導他走向一條可以到達舍衛國的路,但是,這個人卻因方向偏差而無法到達,那你怎麼辦?」

   那位年輕人就說:「他來問路,我已盡心指示他方向以及該在哪裏轉彎等等,但他如在某地有了偏差,那是他自己不用心,我只是一個指導者,實在也無可奈何呀!」

   佛陀說:「對呀!同樣的道理,我只不過是一個指導者,是正道上的導師,是學佛者的指導人。我對弟子們也是盡心盡力地指導他們,至于弟子們是否能用心來聽道,是否能力行于『道』的正確方向,那就要看他們自己的努力了。」

   從這段故事來看,大家應該了解,教的人已經盡心了,那就要看學的人是否用心,這是彼此的互動關系。而且光是作爲「經師」(以學問教人)還不夠,更需要「人師」(以身教教人),如果可以經師、人師兼具,這才是最好的教育家,若沒辦法當經師,人師仍是不可放棄的責任。

   總之,在人群中才有煩惱可以讓我們磨練,才有機會讓我們學習撥開煩惱,自明心境。

  是非止于智者

   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度了五比丘,而後有五十位青年跟著耶舍來皈投于佛陀的座下,接著有叁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都帶著他們的弟子來皈依,所以佛陀的僧團很快地增加到一千多人:你們若常讀誦《阿彌陀經》就會念到「千二百五十人俱」逗一句,這是經典中形容佛陀僧團的浩大。

   當時,佛陀帶著這群弟子遊化在恒河兩岸,到處弘法利生。有一次,佛陀和弟子們到了王舍城,佛陀將僧伽安頓在精舍裏,白天他們仍過著和往常一樣的生活,大清早就必須出外托缽。可是,比丘們托缽時,看到城裏的人都在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到底在議論什麼呢?

   原來是怕佛陀和僧衆進城;因而有這樣的傳言——佛陀所到的地方,許多很優秀、頗有成就的青年或中年人都會被佛陀引度出家。所以,有兒子的父母很害怕兒子會出家;婦女也很惶恐,害怕她們的丈夫會被引度、一去不回,這傳言帶給當地人一陣騷動不安。

   因此,比丘們若要向年輕的婦女托缽,那些婦女就會趕快把門關上;有兒子的父母看到比丘來了,也趕緊關門避開,像這樣的情形,在城裏很普遍,一戶傳一戶,真是人心惶惶。有一天早晨,比丘們要出門前就向佛陀提出這件事,報告他們在城內所遇到的情況。佛陀跟弟子們說:「這些是非不會太久的,頂多七天就會過去了;只要我們行正、言正,言行合一,這種是非很快就會過去,不會超過七天。」比丘們聽到佛陀這麼說就很安心地繼續去托缽。

   經過了七天,大家看到佛陀莊嚴的相貌,又聽到佛陀所說的真理——佛陀宣講四衆弟子的法門;有出家弟子的規則,也有在家弟子應該受持的規則,大家聽了以後才知道信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不必守出家的規矩,因爲在家居士有在家的規則,可以過「佛教家庭」的生活,也有適合在家居士的修持法門,所以大家就心安了。是非不但就此消除,而且人們對佛陀更加敬仰,對僧伽的供養也恢複了,在王舍城大家都很敬重叁寶,並且確實奉行叁寶的教法。

   由這段經過可知,一般人都難免會有猜測的心理,很容易聽信流言,這就是「是非」易行的原因。而佛陀只抱著「行正、言正、心正」的態度應對,他不動聲色、隨順機緣教化,「是非」自然消除,也正是「是非止于智者」的證明。

   現代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猜疑、互相明爭暗鬥;而學佛必定要學習佛陀的精神,抱持心正、言正、行正的態度不必多管是非,同時也應學習當聽到、看到、感覺到是非時就「到此爲止」讓它消除掉。唯有如此,生活才會快樂自在,而不會被卷入是非的漩渦中。

  調禦丈夫

   佛陀的弟子們有來自各行各業的人。佛陀在舍衛國時,當地有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人,年紀才二十出頭,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連醫學也很精深,但是,學得愈多他愈覺得不足,因此並不快樂,他發願要把天下各種技藝都學會。

   這位年輕人就到處去拜師參學,他什麼都學,從穿衣開始學,乃至成爲一位很好的裁縫師;飲食方面,他也成爲很好的廚師,還有其他的技藝,別人不會的他也都會了,但是他仍然不知足、不快樂。

   于是他又立志要遊學于天下,去探究百工技藝。因此,他離開舍衛國到處去參學。

   他看到有人在做弓箭,雖然看來很簡單,不過製作的人手藝非常精巧優美,叁兩下就能把它彎成一把弓,而且每一支成品的尺寸大小都一樣,他看了覺得這樣的手藝自己也應該學會,有朝一日若有人來侵犯,自己也好有個防備。他很用心地學,沒多久不但學得很精巧,而且手藝比師傅還要精美,于是就離開該處。

   接著他看到有人在雕刻,一塊木材可以雕上栩栩如生的龍鳳,他覺得這也是很好的手藝,于是又潛心學習,過了一段時日,他已學會一手雕刻的好手藝。學成之後他又離開了,半路上看到有人在造船,他覺得自己陸上的謀生技能大都已經學會了,可是若需要渡過溪河呢?因此,他又拜師學造船,過了一段時間,造船的技術也學會了,前前後後總共遊曆了十六個國家,飽學了各項技藝。

   回到舍衛國後,他生起貢高我慢之心,自認天下的百工技藝他已無所不能,所以他就貼出告示邀人來比賽,想借此展現專長。佛陀知道了就來到這位年輕人的住處,年輕人遠遠看到佛陀和幾位弟子到來到,心裏覺得很奇怪,因爲他看過各式各樣的人,連國王也見過了,可是從來不曾見過如此裝束的人,尤其是服裝和圓頂的樣子,心想:這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他很好奇地走向佛陀,看到佛陀的莊嚴法相,內心很自然就被攝住了,不由自主地合掌定向佛陀並問:「請問您從何處來?不知您是什麼身分?從事何種行業?」

   佛陀回答:「普天之下,靠竹林的地方弓箭業自然興盛;靠林區雕刻業繁榮:近海之地則造船業興旺。而智者所從事的是調心調身的工藝。」

   年輕人聽了更覺得稀奇,天文地理、琴棋書畫他樣樣都會,卻不曾聽過有什麼調心、調身的工藝!要從何調起呢?他請問佛陀:「調心調身有幾種方法呢?」

   佛陀說:「比如:五戒、十善、六度、四谛或者是四禅、叁解脫,這些都是調心調身的工夫。」

   年輕人聽了卻不知道五戒十善是什麼?四谛六度又是什麼?何謂四禅?如何才能得叁解脫門?他很好奇。

   佛陀就很慈祥地說:「天下的米不是一個人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也不是一個人做得完的,在人間一定要相輔相成,時時抱著感恩、回饋衆生之心;若能時時感恩衆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你的心自然能夠具足五戒十善,然後深入四谛的道理,力行菩薩六度發揮萬行良能。」

   年輕人聽了,心境豁然明朗清淨,似乎已進入叁昧之中,那種境界真美,于是向佛陀請求皈依、出家。這位弟子很精進,沒多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總之,天下的事不是一個人做得完的,世間的米也不是一個人吃得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感恩的心,感恩衆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萬物,若能如此,那我們的心時時都是好心,時時都是歡喜心,面對外境則不管是動或靜,時時都是良辰美景啊!

  醜公主的因緣

   佛陀在世時,有一…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