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聖君之女,這位公主有十二種醜陋之相,因此,年齡很大了還嫁不出去。女兒嫁不出去是很沒面子的事,國王爲此非常煩惱,當時門當戶對的人家,都不願娶她。
後來國王只好宣布:只要不是奴隸身分,而且家世清白的人即使家境貧窮,也願意將公主嫁給他。
有一位外地來的年輕人,落魄地流浪到該地,不過,他出身望族,算是很適合的人選,而他也願意娶醜陋的公主。
結婚之後,夫婦相處得很好,有一天,驸馬提議要帶公主回鄉,國王很高興,贈與許多珍寶財物,又派侍衛護送他們回去。這位驸馬很風光地回到故鄉,親朋好友都來慶賀,覺得這是樁光耀門楣的姻緣,因此想要看看公主的風采。
但是,這位年輕人總是推叁阻四,不敢讓公主出來見人。後來親友覺得奇怪,都議論紛紛:「爲何公主不能出來見人呢?」
驸馬雖然口頭答應他們,但心想太太真的不能露面,怎麼辦呢?他把心事告訴公主,要求公主不要出去,並且把門鎖起來,以免被人闖進去。
公主在房裏每天都很傷心,攬鏡自照更是煩惱。因此,一時想不開而上吊自殺。沒想到繩子突然斷了,想尋死都不成。
當時她百感交集,想自殺也無濟于事,既對不起父母,也可能使丈夫惹來許多麻煩。她悲從心生,哭得很淒慘……。此時,公主突然想到佛陀,便雙手合掌,至誠懇切向佛陀居處的方向祈求。
也許是太專注了,她好像見到佛陀跟她說:「因果不爽,過去生妳造福人群,歡喜布施,所以今世生于王家,享受豐富的物質。但是,也因爲妳脾氣暴躁,動不動就鞭打奴婢或怒目以對,因此招來醜陋之報;大家見了妳就會害怕。總之,福與禍都是自己造的,現在要趕快從心忏悔,好好觀想佛的相好莊嚴,觀想衆生的苦,並培養慈心,發揮愛的功能,這樣自然能解決妳的難題。」
公主聽了佛陀的話之後,即用心觀想佛陀慈祥的面容,以及用慈心對待衆生的言行。
那時,驸馬被人灌醉,大家想看看公主的長相如何?就從驸馬的口袋中找出鑰匙,進入他家想看看新娘的廬山真面目。
門一開,大家從側面看到公主非常端正莊嚴,于是大家心服口服,也滿足了好奇心。他們回去叫醒驸馬,祝賀說:「恭喜你呀!你不只當上了國王的女婿,連夫人也如此美貌!」
驸馬聽了一頭霧水,心想:明明公主那麼醜,怎說他們都說很美呢?他趕快回去看個究竟。
公主的容貌雖然沒變,但是氣質高雅,態度謙和,給人一種很親切、很投緣的感覺,簡直判若兩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吧!
清淨之愛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團叁五成群,正在談論前一天在外面所聽到的消息,佛陀走出來時,問道:「你們叁五成群在說些什麼?」其中一位弟子說:「在城裏發生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佛陀說:「說給我聽聽吧!到底是什麼事?」
弟子就說:「在山林裏,常有人遇到強盜;幾天前,有人從那裏經過又遇到叁個強盜出來搶劫,那群人看到強盜出現就合力反抗,強盜無法得逞逃跑了,那群人一直迫到樹林裏,忽然不見強盜的蹤影,只看到叁個農夫在那兒做事。他們懷疑強盜爲了要避開他們的追趕而假扮成農夫,所以,就把那叁個農夫當成賊捉起來,不管他們叁人如何辯解,還是把他們捉去見國王了。」
那叁個人被抓沒多久,有一個女人隨後哭哭啼啼地要去見他們,侍衛不讓她進去,把她推開;此後,接連幾天那個女人都在宮外哭叫著:「請給我一個遮身的東西,請給我一個遮身的東西!」她很淒慘地哭叫著,希望人家給她一個可以遮身之物。
國王在宮內聽到,就說:「那女人又再叫了,你們就拿一塊布給她作遮身之物吧!」
侍衛遵命拿了一塊布要給她,那女人卻說:「我要的遮身之物不是這塊布。」
侍衛又將那塊布送還給國王,對國王說:「那女人說她不需要這
塊布。」
國王奇怪地說:「她不要這塊布,那爲什麼還在外面一直叫呢?你去叫她進來。」
那女人見到了國王,國王問她:「妳要的遮身之物應該是布呀!我送給妳一塊布,妳爲什麼不要呢?到底妳要用什麼來遮身呢?」
那女人回答說:「丈夫就是女人的遮身之物,一個女人若沒有丈夫,就像赤裸著身軀一樣;哪怕是穿金戴銀,也像一個裸體的人一樣、一無所有呀!」
國王又問:「妳的丈夫呢?」
那女人說:「我的丈夫幾天前被人當作強盜捉來國王這兒:他是冤枉的,我們是安分守己、以農爲業的良民,卻無端被當作賊,扣押在這裏。」
國王說:「幾天前被捉來的有叁人,這叁人當中,哪一個是妳的丈夫?除了妳的丈夫以外,其它的人是誰?」
那女人說:「一個是我的丈夫,一個是我的兒子,另一個是我的兄弟。」
國王就說:「好吧,這叁人中讓妳挑一個。」
那女人無奈地說:「那就還我兄弟吧!」
國王說:「奇怪呀!妳剛才口口聲聲說,女人如果沒丈夫,哪怕是穿金戴銀都像一個裸體的女人,現在叁個人給妳挑,妳爲什麼選兄弟呢?丈夫不是比較重要嗎?」
那女人感傷地說:「是呀!一個女人的一生是必須依靠丈夫,沒有丈夫的女人真的非常可憐。可是現在叁個人要讓我挑,這真的很難抉擇。我想:只要我的生命存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許還可以再嫁。但是,兄弟是我父母的愛子,而他們已經往生了,留下的就是我的兄弟,爲了報答父母的這分恩情,所以選擇我的兄弟;我知道身爲父母對孩子的那分心,因爲我自己的孩子也被捉到國王這裏,我的心也很傷痛!雖然父母已往生,但是這分關懷應該是生生世世的,爲了報答父母恩,所以我必須珍惜兄弟之情,因此只好忍痛割舍丈夫與孩子,先救我的兄弟。
國王聽了很感動,覺得她的「情」很超越,而且也找不到犯案的證據,所以就將他們叁個人都釋放出去。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座城,比丘們聽到這件事也覺得很感動,紛紛在那兒討論,佛陀才會問起這件事。
佛陀聽完後說:「這個女人真是了不起,多數的人都爲『情』所迷、被情所困,而這個女人爲了體念父母的心,竟能將她一生最需要依靠的——丈夫和孩子的情割舍掉,這分體諒父母的心就是『孝』,知道要救兄弟,這就是超越的『情」,她確實很了不起,也因爲有這分清淨的情,所以才會感動了國王,因此兄弟、丈夫和孩子都被釋放了。這就是說『情』若很清淨;打破私我的範圍,這分超越的感情就能感動人。
佛陀將這個故事作了一番分析。而世間之人確實多數都只顧自己,嫁出去就是別人的,跟兄弟之間就疏遠了。女人的生活最切身的就是丈夫和孩子,這就是私情。雨千多年前的社會,竟然也有這種天性之清流,這多麼值得讓人敬重。
所謂「一切唯心造」,私情從心而起,而覺悟之情也是從心起。佛陀的教育無非是要我們將一層一層的感情,用冷靜的心將之厘清,然後升華私情、親情,進而達到「覺有情」的境界。
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學得將普天下的老者當作我們的父母,年齡相仿的當作兄弟姊妹,而年少的便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這就是菩薩的長情大愛啊!
二十億比丘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長者之子,因好樂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負,認爲佛陀的弟子中有那麼多人聞法開解,很快地證到羅漢果位,而他是高貴族姓的子弟,又自認很有慧根,所以自信滿滿,以爲自己一定很快能開解,于是急著要在他人之前體悟證果。
他心愈急,煩惱愈多,一段時間過後竟毫無進展;他不知道佛法要從哪裏入手,不知心和法要如何相應,因此心裏很失望。
尤其當他一想到:既然不能與法會證,那麼出家有什麼用呢?倒不如在家當居士,還能擁護佛法,
他起了這個念頭,佛陀知道了,就請身邊的比丘把這位弟子——二十億找來。
二十億比丘來到佛陀面前,心裏又感激又慚愧。感激的是,佛陀能夠知道他的心意,又如此關心他;忏悔的是,既入佛門卻無法早日證果、回報佛恩。
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很慈祥地告訴他:「二十億!你在家時,環境那麼好,相信你學問一定很精深,至于娛樂的樂器,你也很精通,在多種樂器中,琴你有興趣吧!」
二十億說:「不只有興趣,我以前常常撫琴作樂呢!」
佛陀說:「樂器的原理你知道,琴是靠弦線的彈奏才有聲音,若是把弦調得很緊,能夠彈得出聲音嗎?」
二十億回答:「弦線不能調太緊,太緊彈出來的聲音不好聽,而且很容易斷線。」
佛陀又問:「若把琴弦調得很松呢?」
二十億說:「太松也不行,因爲彈不出聲音呀!」
佛陀告訴二十億比丘:「你現在的心就像絞太緊的琴弦一樣,彈不出好樂音而且又快斷了線一般:琴弦應調得松緊恰恰好,這和修行的心一樣,若過度精進,心太急則容易有法的執著,這是很危險的事哦!修行不能放逸,懈怠放逸即墮落,但是也不能執著于法呀!應抱著平常心、平等心自然地精進,也就是讓本性回歸自然,于日常生活中注意照顧好六根門即可。」
二十億問道:「佛陀,六根門到底是指什麼呢?」
佛陀回答:「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門守得好即無煩惱,煩惱不侵,心回歸自然即容易回歸本性。」
佛陀就是這樣教導弟子,對于懈怠的弟子即鞭策他;對于太過精進的人則加以調和。
六根門確實很重要,一般人均以肉眼看世事,因此很容易被物欲所迷,修行人應打開心眼、閑起肉眼,所見的一切自然清淨自在。
佛陀與外教徒
佛世時,有一位婆羅門教徒心想:佛陀在給孤獨園說法,我應該趕快去請教這位大家尊重的聖者,起了這一念,他立即行動,到佛陀所住的精舍去。
…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