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下篇》福德與業果▪P7

  ..續本文上一頁   看到佛陀,他非常恭敬地膜拜頂禮,問道:「佛陀!我不是您的弟子,是一位異教徒,不過,我很尊敬、仰慕您,我在婆羅門教中學習幾十年的教義,但仍無法解開心結,覺得人生仍陷于矛盾之中。我心中的問題可否請佛陀指引迷津?

   佛陀慈祥地說:「可以呀!你雖然是婆羅門教徒,但衆生平等,真理是共通的,你盡量問吧!」

   婆羅門教徒說:「佛陀,平時我自以爲很有智慧,看人、看事、看物都可以分別得很清楚,那時我可以滔滔不絕地辯論,分析道理也讓人肯定。但是,有時心念起伏不定,當煩惱一來,所見、所思、所感就無法厘清,無法滔滔不絕地宣講,爲此心裏非常懊惱。爲什麼明朗的智慧不能一直源源不絕地延續呢?爲什麼心念會起伏不定呢?」

   佛陀回答:「你看這盆水,如果你把色料放進去,紅的、綠的、藍的,染色之後,你能否從水中映照出自己的臉?」

   婆羅門徒說:「不可能,水既然染色了,如何能讓我看到自己的臉?」

   佛陀又說:「這盆水若放在火爐上加熱,沸騰時,你若探頭看看,是否能照出你的睑?」

   婆羅門徒說:「那更不可能呀!沸騰時水在滾動,而且水氣一直往上冒,怎能看見自己的睑呢?」

   佛陀接著說:「又如池中之水,雖然靜止,但裏面若有許多青苔浮物,如果你再探頭看,能否照出自己的臉?」

   婆羅門教徒說:「這也不可能呀!雖然池水靜止,但是雜物太多,連水面都看不清楚了,怎能照出臉的輪廓?」

   佛陀至此才說:「對!道理一樣,清淨靜止的水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人的臉形、五官七孔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旁邊的景物也會映入水中,因爲它很靜、很清澈!人的心也是一樣,當心中無欲、無煩惱時,清淨自性就會現前;所以,你所見所分析的都很正確,因此『從心出口』所講的都有道理,而覺得自己辯才無礙;但當心中有欲念煩惱得失時,就像在水中加了色料,既有染欲妄念等煩惱無明,當然看不到本來面目啊!又或心中看似靜止,若煩惱根仍在,就像池中還有浮萍遮蓋,當然也是看不清外境啊!」

   「一點點的煩惱,就像無明火一樣,當『色』欲燃燒起來時,『心水』便沸騰冒煙,怎能看清自己本來的面目呢?」

   婆羅門教徒終于了解了——最重要的是:心念靜止清淨,如此才會明朗!而欲念像混濁的色彩,煩惱就像火一般,所以,應該洗滌無明、遠離煩惱欲念,才能使清淨的智慧展現出來。

  悲智雙運的智者

   禅宗有一個公案故事——有一位老禅師在深山的草棚裏修行,在一個中秋節的夜晚,他靜靜地坐著念佛,突然來了一個小偷,翻箱倒櫃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到處弄得亂七八糟,卻只看到兩個銀幣,他就「順手牽羊」,拿了之後就想從窗子跳出去。

   老禅師明知有小偷進來翻箱倒櫃,還是如如不動,正當小偷要從窗子跳出去時,老禅師就出聲音了:「小哥、小哥,你爲何不從門口出去?怎能從錯的地方來又從錯的地方去呢?要光明正大,從正確的地方出去啊!」

   小偷乍然聽到這些話,大吃一驚,回頭看到老禅師非常平靜又很誠懇的樣子,小偷才定下心來。當他要開門出去時,老禅師又說:「小哥,你拿了人家的東西應該要說聲『謝謝』啊!」

   那小偷聽了心裏又一震,貪念頓時掃除,趕緊回到老禅師的跟前叩頭忏悔。老禅師說:「同樣的東西,你用偷的有一個賊名;我用送的則對你有一分恩德;不要認爲這是你的本領,要知道這是人家的恩惠啊!」

   老禅師用這種方法教育對方,從此他再也不當小偷了。後來這位小偷抱著感恩心很努力地工作,事業有成後還成爲一位大護法。

   在阿拉伯也有類似的故事,有一位生意人,他有一匹很好的馬,一天當中,這匹馬可以來回跑上千裏,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此主人非常愛護牠。另外還有一位乙生意人,他每天趕著一群駱駝到各處載運貨物,他看到甲生意人騎著馬,一天之內就可來回運送貨物,心裏非常羨慕。

   有一天,乙生意人向甲生意人說:「我想用這群駱駝來跟你換這匹馬。」

   馬的主人說:「我絕對不換!」

   乙生意人說:「只要你給我這匹馬,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甲生意人說:「不管你怎麼說,只要我還有這條命在,絕對不願舍掉這匹馬,因爲牠是我生活中最好的伴侶,所以不能跟你換。」

   但是,乙生意人實在很喜歡這匹馬,他知道甲生意人很有愛心,有一天,他就故意穿得破破爛爛,裝病倒在甲商人要經過的路旁。甲生意人看到有人倒在路邊,趕緊下馬。一看,原來是乙生意人,看他好像得了重病的樣子,甲生意人立即費了很大的力氣,把乙生意人扶上馬背,要送他去看醫生。

   乙生意人看計謀已得逞,立刻恢複原狀說:「平常我想盡辦法、用盡各種物質要跟你換馬,你都不肯割愛,現在我已騎在馬上,這匹馬就是我的,所以我要騎走了。」

   甲生意人很平靜地說:「既然你已騎在馬上,馬算是你的,不過請你聽我幾句話,而且要好好記得。」

   乙生意人說:「只要馬是我的,聽再多的話我都願意。」

   甲生意人說:「請謹記在心,以後如果有人問你用什麼方法得到這匹馬,你一定不能說。」

   乙生意人問:「爲什麼呢?」甲回答說:「你如果說了,以後若有人生病倒在路邊,就沒有人敢再搭救了,爲了防止這種情形發生,你一定不能說,好讓人人保有這分善念。」乙商人聽了,感到很慚愧、也很忏悔,他趕緊下馬來,說:「我一念之差,扭曲了人性之善,我很忏悔,馬還是屬于你的,還給你吧!」

   這就是慈悲和智慧的教育,其實人的心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時會經不起外境的引誘而犯錯。我們若用平靜的心,以智慧來開導他,對方善良的本性仍會複活。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常常培養歡喜心,以理智和感恩之心待人,如此人生就會過得很快樂幸福。

  農夫尋牛記

   佛陀曾說:「産業爲五家共有。」「有」家産則怕五件事:第一怕惡王汙吏;第二怕強盜;第叁怕不肖子孫;第四怕水;第五怕火。因爲這些都可能會消耗既有的財産。這就是「有」的煩惱,佛陀在世時曾如此說,可見當時的人,也有這些得失的煩惱。

   佛陀在竹林精舍時,精舍附近有一座農莊,農莊裏的主人,除了耕田之外還牧牛。有一天,這戶農家的母牛生了小牛,小牛生下來才幾天,母牛就帶牠出去吃車,可是稍一不留意,小牛走失了……。

   主人看到母牛焦急地呼叫,他也很焦急,趕緊去找小牛。可是一天過了又一天,他從早找到晚,整整經過六天還是不知道小牛跑到哪裏去。他不斷地找,找得疲倦不堪。正煩惱時,恰好佛陀離開竹林精舍要到村外托缽,他看到疲倦已極的農夫。

   佛陀慈悲地問他:「你爲何這麼疲憊呢?」

   他說:「唉呀!我現在很煩惱!」

   佛陀問他:「煩惱什麼啊?」

   他說:「我的煩惱您無法體會!」

   佛陀又說:「你講出來吧!將煩惱講出來至少會比較輕松啊!」

   農夫就說:「我的煩惱是走失了一條小牛。」

   佛陀說:「走失一條小牛爲何需要如此煩惱呢?」

   農夫說:「我就說嘛!您無法體會我的煩惱,因爲您出家了沒有挂礙啊!」

   佛陀又說:「你平常還會煩惱些什麼?你的煩惱我一時無法體會,不過你可以講一講爲什麼爲了一條小牛,會帶來這麼大的煩惱,說出來消消氣吧!」

   農夫心想反正也走得累了,就當作休息來訴訴煩惱也好。他說:「每當我遇到煩惱時,看到佛陀和僧衆出來托缽——過著那麼悠閑的日子,我就非常羨慕。」

   佛陀說:「這跟我們清閑的日子有什麼關聯呢?」

   他說:「有啊!您看!走失了一條牛,我擔心這會影響我的耕作,此外還要擔心家人的生活。我家裏有七個兒子、七個女兒、一位老婆,全家共有十六人。有時收成不好,回家就會聽到十四個孩子向我喊肚子餓,老婆也吵著沒有米下鍋、沒有錢可用……。我要擔心的事如此多,而您們出家人,不用擔心田裏是否有水?會不會下雨?也不用擔心家裏的小孩;不用擔心老婆吵著要錢,我真的很羨慕。」

   佛陀說:「聽起來確實如此——我沒有牛可走失;也不用擔心家裏有七個兒子、七個女兒嗷嗷待哺;我遠離家庭,沒有家人來幹擾,這樣確實會使我們的煩惱減輕。這分輕安自在,是我們「自斷自離」所得的;而你所有的煩惱卻是自找的、是自己延續的煩惱。不過你的煩惱只不過是一條牛、一片田地、一個家庭。你可知道,我也有煩惱?我的煩惱是普天下的大家庭;我所耕作是普天下的衆生心;所擁有的牛是耕心地的牛。我要讓牛肥壯、讓田地豐饒,要讓普天下的衆生得以平安。試想,是你的煩惱大?還是我的煩惱大呢?

   農夫聽了,想想說:「嗯!確實我的煩惱比較小,比起您的負擔我的煩惱不算什麼!」

   佛陀又說:「對!你的煩惱比起我來算什麼呢?不過我的煩惱『有』與『無』是一樣的,因爲我容納于天下,天下容納于我。空即是妙,妙即是空啊!」

   這位農夫頓時恍然大悟,說:「走失一條小牛算什麼呢?我現在所得到的妙法才是真妙啊!」

   凡夫的「有」是煩惱,「無」也是煩惱。家業多煩惱即多;家業少煩惱則少,而天地非常公平,「無」的時候,往往讓我們日常生活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好過日」。「有」的時候,因爲貪愛享受便多了一些「有」的煩惱,人生原本就是如此公平!

  敬真老和尚

   民國前,大陸嵩陽山有一座古寺,裏面住著一位九十九歲的老和尚,他于十二月叁十日晚上安然坐化,也就是圓寂了。往生之前他寫了遺囑交代徒弟要把他的肉身,完完整整地送進岩洞裏。他的弟子依言照辦,把師父的遺體送進岩洞中。

   據說,大陸的紅衛兵,破壞一切的傳統…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