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下篇》福德與業果▪P8

  ..續本文上一頁文化,不但把寺院摧毀了,甚至老和尚的岩洞也被挖開,當他們發現龛中端坐一位容顔如生的老和尚時,非常吃驚,趕緊又把岩洞封起來,不敢加以毀傷。

   傳說中,這位老和尚法號敬真法師,他生于惠安縣嵩陽山下的一個鄉村,在十二歲那年,村中流行瘟疫,當時他的父母不幸因病雙亡,留下他孤苦無依,家境原已貧困,突然又失去雙親,這可憐的孩子頓時變成貧苦的流浪兒。

   有一天他在鎮上流浪,被一家孤兒院所收容,在那裏他受到疼愛照顧,直到十八歲時已長得頗爲健壯。那時他覺得人生苦多樂少,生命無常危脆,他是一位深具慧根的有志青年,透視世相後決心出家修行。

   于是,他到開元寺出家,經過四年受具足戒,然後回到嵩陽山古寺精進修持,精勤禮佛,而且研讀經典,深入經藏。那時,嵩陽山附近的村人紛紛放棄耕作,到山上砍柴打獵,他覺得很奇怪,「爲何大家要棄農,從事打獵、砍柴的工作,不但破壞森林生態還造殺業呢?」他很用心去了解評估,發現原來土壤幹旱缺水不能耕作,大家無法生活,只得上山打獵維生。

   年輕的法師慎思後決定用「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方面教育村人,敬信佛法、重視因果,認識「生命平等」的觀念,使他們知道應尊重生命,並加以保護。他苦口婆心,花費很多心力和時間,以種種譬喻來教化村人,除了發自內心的悲願也爲了護生,希望減少大家造惡業的因緣。

   另一方面,他開始勸募籌資,計劃引入山泉,做成水壩,如此即可開山溝把水引到山下的農田,使耕作恢複。由于他的用心良苦和誠懇,使得許多村民非常感動。于是紛紛依從法師的意見,停止砍柴打獵,並且通力合作,開溝築壩,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順利把水引入農田。

   經過一、雨年之後,村人都恢複農耕,而且收獲豐富。從此,山上的生活又歸于平靜,所有的林間生態也得以休養生息、恢複原貌。大家都非常感恩,這一切成果完全出自一個人虔誠的心:因爲他的耐心、恒心,進而影響帶動許多人,使大家生活改善,連帶也讓飛禽走獸得以安甯,這就是敬真和尚付出愛心、耐心的成果。他不惜勞苦,以體力、心力不斷地爲人群付出,終于在九十九歲時安詳坐化而肉身不壞,幾十年後被發現時,仍舊栩栩如生。

   敬真和尚和我們一樣要生活,但他有超人的毅力。這是出于一片真心,加上自身的耐心、恒心行事,從二十幾歲直到九十多歲往生才停止身心的勞動,這就是精進不退呀!我相信,敬真和尚這段生命結束後,一定很快會再回來,因爲他精進不退的耐心,既有這分耐心毅力,他一定會「早去早回」,再來人間帶動更多人邁向菩薩道,這一切都緣于誠心願力啊!

  米老大的故事

   據說,在安徽省的一個鄉村,有一個小孩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因此,他在非常貧困的環境中長大,那種環境,連生活都很難維持,更不可能有余力讀書,所以他不識字,也沒有人理會他姓什麼、叫什麼名字。

   他天天爲了叁餐而努力工作,每次找工作,他就告訴雇主說:「我只要有米吃就好了!」因此大家就給了他一個外號叫「米老大」。

   歲月不留人,他從少年漸入中年,結婚生子後,還是天天爲叁餐的米糧而奔忙勞苦。他家住在山邊,所以,經常砍柴去賣,這是他換取米糧的生計來源。

   米老大非常老實,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計較,他砍的柴都很幹,品質又好,因此,許多人都喜歡買他的柴。有一天,他砍好了柴後就要送往城裏賣,路上遇到一位很有錢卻極悭吝的人,他知道米老大的柴又幹又好,于是在半路上攔住他說:「我要買你的柴。」

   米老大很高興,但貪小利的富人說:「等一下,我們先來講價:你這一擔柴要賣多少?」

   他說:「以前像這樣的一擔木柴,大家都給我叁百文錢。」

   富人說:「我家很近,你少走一段路、少費力氣,我看一百文錢吧,」

   米老大用手數一數,叁跟一差太多,這樣不夠買米,富人又說:「那就兩百文錢好了!」。

   米老大算一算,覺得還是不夠買米,就說:「不賣好了,我還是多走一點路!」

   富人又說:「哎呀,不要走那麼遠了,二百五十文錢賣給我吧!」

   米老大想,再拖下去也浪費時間,就說:「好啦!好啦!賣給你了!」

   富人見他老實,要求他幫忙把柴擔到家裏,堆好柴之後,又問:「你到底叫什麼名字

  」

   米老人老實地說:「我沒有名字呀!」

   悭貪的富人因爲沒討到多少便宜,心裏有氣,便說:「你沒有名字那多奇怪呀!我幫你取個名字吧!」

   米老大說:「那很好呀!活了一大把年紀總算有人替我取個名字,真謝謝你。」

   富人說:「我幫你取名叫——米田共。」

   米老大說:「嗯!聽起來不錯,別人一向都叫我米老大,現在換成米田共,那很好呀!太好了!」

   悭貪者又故意問:「米田共!你有幾位令尊呢?」

   米老大說:「什麼是令尊?」

   富人欺侮他不識字,故意整他說:「令尊就是你的孩子。」

   他恍然大悟說:「哦!令尊就是我的孩子,我來數數看,嗯!我總共有十個令尊。」

   米老大是個熱情的人,于是反問道:「那請問你有幾個令尊?」

   富人一聽,臉色變道:「笑話,你怎麼問我有幾個令尊?我的令尊已經死了。」

   米老大說:「喔!好可憐哦!你的令尊都死了,我有那麼多兒子,幹脆一、兩個給你當令尊好了。」

   富人一聽非常生氣:「豈有此理,你竟然要把孩子讓我當令尊。」

   米老大看他那麼的生氣,非常奇怪,說:「你買我的柴,又幫我取名字;而我好意要把兒子給你當令尊,你爲什麼動氣,你的樣子真像要把我這個米田共給『吃』了!」

   米田共是什麼?就是「糞」啊,富人氣得拿起棍子要打他,米老大更覺得奇怪了,心想:這個人到底怎麼了?沒事發這麼大的脾氣,算了,不理他!米老大拿起扁擔逍遙自在地回家去了。

   沒有心機的人,人家罵他,他也不知道:罵他是「糞」,他心裏還非常感恩,譏諷他有好多個「令尊」,他也不知不覺,還好意要把孩子送給對方當令尊。人家要占他便宜,他卻一點也沒吃虧,這也是一門哲學——愚人哲學,人生的「愚人哲學」我們應該學呀!

  農夫與鋤頭

   有一位農夫拿著鋤頭耕種,他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直非常努力地墾植,所以收獲也很豐富。有一天,他心想:我每天這樣耕種實在沒什麼樂趣,人生到底何去何從呢?

   不久之後,有一位修行人向他化緣,他看到這位修行人來去自如、逍遙自在,心裏也起了想要修行的念頭。回家之後,他下了決心要放下一切,像那位出家人一樣過著「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的日子。

   走出家門,他突然覺得兩手空空的很不習慣,因爲,每天他都帶著鋤頭出門,現在要放下一切,卻覺得若有所失。于是,他又進去,拿起鋤頭左看右瞧,從頭摸到尾,依依難舍,這把鋤頭是他天天使用的,所以鋤柄早已被觸摸得閃閃發亮,要舍棄它,真是舍不得,他站起來又蹲下,撫摸再叁。

   他想:好吧!把它收起來!然後他就把鋤頭擦幹淨,又用布一層層地包紮起來,放在很妥當的地方;此時,他覺得比較心安,就出門去了。

   這位農夫出家後,心志堅定也很精進;但是,每次看到外面綠油油的草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把鋤頭,常常無法自製地又跑回家去看那把鋤頭,打開一層層的布,摸摸它,然後再包好回寺裏。

   經過七、八年的修行生涯,他想:爲什麼這些年來,我認真修行卻無所得呢?仔細反省之後才發現,原來還有一樣放不下!他下定決心,要了斷這分執著。

   他又回家去,把鋤頭拿出來,走到一個非常大的湖邊,他用力轉了好幾圈,然後猛力一抛把鋤頭丟入湖中,「澎」一聲巨響,他心中的重擔也像大石塊掉落一般「我成功了!我戰勝了!」他不禁高聲地喊!他的聲音回蕩于空中。

   此時,正好有一位國王經過,他帶領大車戰勝而歸。遠遠地,國王就聽到有人喊:「我戰勝了!我成功了!」

   國王騎在馬上,遠遠地看到那個人歡喜異常的樣子,立刻趨前問道:「你戰勝了什麼,爲何這麼歡喜?」

   修行人說:「我向自己內心的心魔挑戰,我已經戰勝了,我的執著已完全舍離。」

   國王看到他那麼歡喜,是真正打從心裏的解脫、自在、歡喜,回頭想想自己:我有這麼大的力量,帶領千軍萬馬去打仗,雖然戰勝了,但是我得到心安了嗎?心裏快樂嗎?他發覺自己不如那位修行人,雖然占領了別人的國土,但這只是表面的勝利……。

   因此,國王對修行人敬佩萬分,他認爲能戰勝心魔,才是真正的聖人,而戰勝敵車卻只是凡人。由此可知,從內心斷除煩惱非常重要。平常我們都會說:「放下!看開吧!」這些話很容易說,但是,要做到談何容易呢?也因爲不容易,所以稱之爲「修行」,修行就是要捐舍己見,若時時執著己見,便常會惱亂自他,這就是無明産生的障礙呀!

   無明煩惱讓人無法脫離六道輪回,它像一條繩子錯綜複雜地打了許多結。如何才能解脫?那就是要捐舍己見,舍去執著。像那位農夫,天天拿的鋤頭就讓他難分難舍,七、八年的修行生活,雖然鋤頭沒有拿在手上,卻仍放在他的心中,直到把它抛到遠遠的湖心,他才真正放下了。

  護生的故事

   民國初年,福建省漳州南山紫雲寺有位妙蓮老和尚,八十多歲了身體仍然很健康,常常以深入淺出的佛法教育當地居民慈悲、戒殺及因果報應的道理:不管男女老少,聽到他的開示都能衷心信服。紫雲寺每逢初一、十五都會舉行叁天法會,由妙蓮老和尚開示;每月到了這幾天,寺內總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來聽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每日淩晨必須獨自攀山越嶺,繞紫雲岩一周,風雨…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