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下篇》福德与业果▪P8

  ..续本文上一页文化,不但把寺院摧毁了,甚至老和尚的岩洞也被挖开,当他们发现龛中端坐一位容颜如生的老和尚时,非常吃惊,赶紧又把岩洞封起来,不敢加以毁伤。

   传说中,这位老和尚法号敬真法师,他生于惠安县嵩阳山下的一个乡村,在十二岁那年,村中流行瘟疫,当时他的父母不幸因病双亡,留下他孤苦无依,家境原已贫困,突然又失去双亲,这可怜的孩子顿时变成贫苦的流浪儿。

   有一天他在镇上流浪,被一家孤儿院所收容,在那里他受到疼爱照顾,直到十八岁时已长得颇为健壮。那时他觉得人生苦多乐少,生命无常危脆,他是一位深具慧根的有志青年,透视世相后决心出家修行。

   于是,他到开元寺出家,经过四年受具足戒,然后回到嵩阳山古寺精进修持,精勤礼佛,而且研读经典,深入经藏。那时,嵩阳山附近的村人纷纷放弃耕作,到山上砍柴打猎,他觉得很奇怪,「为何大家要弃农,从事打猎、砍柴的工作,不但破坏森林生态还造杀业呢?」他很用心去了解评估,发现原来土壤干旱缺水不能耕作,大家无法生活,只得上山打猎维生。

   年轻的法师慎思后决定用「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教育村人,敬信佛法、重视因果,认识「生命平等」的观念,使他们知道应尊重生命,并加以保护。他苦口婆心,花费很多心力和时间,以种种譬喻来教化村人,除了发自内心的悲愿也为了护生,希望减少大家造恶业的因缘。

   另一方面,他开始劝募筹资,计划引入山泉,做成水坝,如此即可开山沟把水引到山下的农田,使耕作恢复。由于他的用心良苦和诚恳,使得许多村民非常感动。于是纷纷依从法师的意见,停止砍柴打猎,并且通力合作,开沟筑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顺利把水引入农田。

   经过一、雨年之后,村人都恢复农耕,而且收获丰富。从此,山上的生活又归于平静,所有的林间生态也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原貌。大家都非常感恩,这一切成果完全出自一个人虔诚的心:因为他的耐心、恒心,进而影响带动许多人,使大家生活改善,连带也让飞禽走兽得以安宁,这就是敬真和尚付出爱心、耐心的成果。他不惜劳苦,以体力、心力不断地为人群付出,终于在九十九岁时安详坐化而肉身不坏,几十年后被发现时,仍旧栩栩如生。

   敬真和尚和我们一样要生活,但他有超人的毅力。这是出于一片真心,加上自身的耐心、恒心行事,从二十几岁直到九十多岁往生才停止身心的劳动,这就是精进不退呀!我相信,敬真和尚这段生命结束后,一定很快会再回来,因为他精进不退的耐心,既有这分耐心毅力,他一定会「早去早回」,再来人间带动更多人迈向菩萨道,这一切都缘于诚心愿力啊!

  米老大的故事

   据说,在安徽省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小孩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因此,他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连生活都很难维持,更不可能有余力读书,所以他不识字,也没有人理会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他天天为了三餐而努力工作,每次找工作,他就告诉雇主说:「我只要有米吃就好了!」因此大家就给了他一个外号叫「米老大」。

   岁月不留人,他从少年渐入中年,结婚生子后,还是天天为三餐的米粮而奔忙劳苦。他家住在山边,所以,经常砍柴去卖,这是他换取米粮的生计来源。

   米老大非常老实,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计较,他砍的柴都很干,品质又好,因此,许多人都喜欢买他的柴。有一天,他砍好了柴后就要送往城里卖,路上遇到一位很有钱却极悭吝的人,他知道米老大的柴又干又好,于是在半路上拦住他说:「我要买你的柴。」

   米老大很高兴,但贪小利的富人说:「等一下,我们先来讲价:你这一担柴要卖多少?」

   他说:「以前像这样的一担木柴,大家都给我三百文钱。」

   富人说:「我家很近,你少走一段路、少费力气,我看一百文钱吧,」

   米老大用手数一数,三跟一差太多,这样不够买米,富人又说:「那就两百文钱好了!」。

   米老大算一算,觉得还是不够买米,就说:「不卖好了,我还是多走一点路!」

   富人又说:「哎呀,不要走那么远了,二百五十文钱卖给我吧!」

   米老大想,再拖下去也浪费时间,就说:「好啦!好啦!卖给你了!」

   富人见他老实,要求他帮忙把柴担到家里,堆好柴之后,又问:「你到底叫什么名字

  」

   米老人老实地说:「我没有名字呀!」

   悭贪的富人因为没讨到多少便宜,心里有气,便说:「你没有名字那多奇怪呀!我帮你取个名字吧!」

   米老大说:「那很好呀!活了一大把年纪总算有人替我取个名字,真谢谢你。」

   富人说:「我帮你取名叫——米田共。」

   米老大说:「嗯!听起来不错,别人一向都叫我米老大,现在换成米田共,那很好呀!太好了!」

   悭贪者又故意问:「米田共!你有几位令尊呢?」

   米老大说:「什么是令尊?」

   富人欺侮他不识字,故意整他说:「令尊就是你的孩子。」

   他恍然大悟说:「哦!令尊就是我的孩子,我来数数看,嗯!我总共有十个令尊。」

   米老大是个热情的人,于是反问道:「那请问你有几个令尊?」

   富人一听,脸色变道:「笑话,你怎么问我有几个令尊?我的令尊已经死了。」

   米老大说:「喔!好可怜哦!你的令尊都死了,我有那么多儿子,干脆一、两个给你当令尊好了。」

   富人一听非常生气:「岂有此理,你竟然要把孩子让我当令尊。」

   米老大看他那么的生气,非常奇怪,说:「你买我的柴,又帮我取名字;而我好意要把儿子给你当令尊,你为什么动气,你的样子真像要把我这个米田共给『吃』了!」

   米田共是什么?就是「粪」啊,富人气得拿起棍子要打他,米老大更觉得奇怪了,心想:这个人到底怎么了?没事发这么大的脾气,算了,不理他!米老大拿起扁担逍遥自在地回家去了。

   没有心机的人,人家骂他,他也不知道:骂他是「粪」,他心里还非常感恩,讥讽他有好多个「令尊」,他也不知不觉,还好意要把孩子送给对方当令尊。人家要占他便宜,他却一点也没吃亏,这也是一门哲学——愚人哲学,人生的「愚人哲学」我们应该学呀!

  农夫与锄头

   有一位农夫拿着锄头耕种,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非常努力地垦植,所以收获也很丰富。有一天,他心想:我每天这样耕种实在没什么乐趣,人生到底何去何从呢?

   不久之后,有一位修行人向他化缘,他看到这位修行人来去自如、逍遥自在,心里也起了想要修行的念头。回家之后,他下了决心要放下一切,像那位出家人一样过着「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日子。

   走出家门,他突然觉得两手空空的很不习惯,因为,每天他都带着锄头出门,现在要放下一切,却觉得若有所失。于是,他又进去,拿起锄头左看右瞧,从头摸到尾,依依难舍,这把锄头是他天天使用的,所以锄柄早已被触摸得闪闪发亮,要舍弃它,真是舍不得,他站起来又蹲下,抚摸再三。

   他想:好吧!把它收起来!然后他就把锄头擦干净,又用布一层层地包扎起来,放在很妥当的地方;此时,他觉得比较心安,就出门去了。

   这位农夫出家后,心志坚定也很精进;但是,每次看到外面绿油油的草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把锄头,常常无法自制地又跑回家去看那把锄头,打开一层层的布,摸摸它,然后再包好回寺里。

   经过七、八年的修行生涯,他想:为什么这些年来,我认真修行却无所得呢?仔细反省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一样放不下!他下定决心,要了断这分执着。

   他又回家去,把锄头拿出来,走到一个非常大的湖边,他用力转了好几圈,然后猛力一抛把锄头丢入湖中,「澎」一声巨响,他心中的重担也像大石块掉落一般「我成功了!我战胜了!」他不禁高声地喊!他的声音回荡于空中。

   此时,正好有一位国王经过,他带领大车战胜而归。远远地,国王就听到有人喊:「我战胜了!我成功了!」

   国王骑在马上,远远地看到那个人欢喜异常的样子,立刻趋前问道:「你战胜了什么,为何这么欢喜?」

   修行人说:「我向自己内心的心魔挑战,我已经战胜了,我的执着已完全舍离。」

   国王看到他那么欢喜,是真正打从心里的解脱、自在、欢喜,回头想想自己:我有这么大的力量,带领千军万马去打仗,虽然战胜了,但是我得到心安了吗?心里快乐吗?他发觉自己不如那位修行人,虽然占领了别人的国土,但这只是表面的胜利……。

   因此,国王对修行人敬佩万分,他认为能战胜心魔,才是真正的圣人,而战胜敌车却只是凡人。由此可知,从内心断除烦恼非常重要。平常我们都会说:「放下!看开吧!」这些话很容易说,但是,要做到谈何容易呢?也因为不容易,所以称之为「修行」,修行就是要捐舍己见,若时时执着己见,便常会恼乱自他,这就是无明产生的障碍呀!

   无明烦恼让人无法脱离六道轮回,它像一条绳子错综复杂地打了许多结。如何才能解脱?那就是要捐舍己见,舍去执着。像那位农夫,天天拿的锄头就让他难分难舍,七、八年的修行生活,虽然锄头没有拿在手上,却仍放在他的心中,直到把它抛到远远的湖心,他才真正放下了。

  护生的故事

   民国初年,福建省漳州南山紫云寺有位妙莲老和尚,八十多岁了身体仍然很健康,常常以深入浅出的佛法教育当地居民慈悲、戒杀及因果报应的道理:不管男女老少,听到他的开示都能衷心信服。紫云寺每逢初一、十五都会举行三天法会,由妙莲老和尚开示;每月到了这几天,寺内总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来听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每日凌晨必须独自攀山越岭,绕紫云岩一周,风雨…

《《下篇》福德与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