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辍,霜霧不停。有一天,他在距離紫雲岩數百步的草叢中,發現一條長二尺許的病蛇,首尾都負傷,血漬汙臭,已奄奄一息。
老和尚慈悲爲懷,決定爲蛇療傷。他找來幾種藥車,搗爛後敷在蛇的頭部及尾巴上,處理妥當後,才回到寺裏。隔天,老和尚再去探視那條蛇時,牠已經不見了。
半個月後寺裏舉行法會,老和尚正在說法時,忽然有一條蛇爬進寺裏,信衆雖然害怕,但沒有人傷害牠。老和尚認出牠就是半個月前自己救的那條蛇,就說「大家不用怕,讓牠進來吧!」
這條蛇的傷已經完全好了,牠一直爬到老和尚面前,然後乖乖的盤起身子,擡起頭來,滿懷感恩地注視著老和尚。
老和尚的開示,這條蛇似乎也聽得懂;法會結束後,牠就爬出去了。往後,每逢寺裏舉行法會,牠都按時來聽老和尚開示,只要聽到「戒殺」的道理,就會有肅然領悟的神情。如此經過年余,這條蛇已長及叁尺許,寺內僧衆、信衆都稱牠爲「紫雲岩靈蛇」。
某年,當地突然流行一種傳染病,很多人因幹渴高燒、藥石罔效而死。大家束手無策,既傷心又驚慌,眼睜睜地看著許多人喪命。
老和尚常常帶著弟子們去探望病人,但是也沒有辦法治好他們的病。有一天,老和尚發現靈蛇咬了許多藥草,堆在紫雲岩側;靈蛇看到老和尚來了,就擡頭看著他,好像要說什麼話似的。老和尚仔細審視那些藥草,發現都具有解毒退火的功能:他靈機一動,把這些藥草全部分送給病人,病人煎熬服用後立即藥到病除。
之後,老和尚再采集相同的藥草搗爛風幹製成片狀,成爲漳州盛行的名藥——「片子癀」,俗稱爲「和尚藥」,不知救治了多少人!
妙蓮老和尚愛護一切衆生,不但關心人類,對蟲魚鳥獸也愛護有加。當初若不是他仁心爲懷救助那條蛇,感動了牠的心,怎會有後來的「片子癀」來救治那麼多人的性命呢?
衆生皆具佛性,同樣具足大愛,那條靈蛇就是最好的例子。希望大家除了愛人類之外,也愛護一切生靈,即使如蟲蟻一般微小的生命,我們也要尊重。
慈悲護生招得福緣,殘害生靈苦果難免,請大家要時時刻刻多用心阿!
迷失的孩子
佛陀在《法華經》〈信解品〉中,有一段講到長者在外流浪的故事——這位長者爲了找孩子,親自離家到各處去找。迷失的孩子在外過了幾十年,受盡生活的折磨。
有一天,長者看出一位乞丐就是他失蹤的孩子,他心裏著急,怕孩子又走失了,于是派人在後面拼命追,乞丐看到有人追他,嚇得拼命跑。好不容易追到了,使者硬要拉他回去。乞丐以爲是官府的人要抓他去治罪,他大聲喊著:「我沒做錯事,也沒偷東西,爲什麼要抓我?」
盡管乞丐拼命抗拒,但是,長者派的使者還是硬拖硬拉地把他抓回去,帶到長者面前時,他已經嚇得魂飛魄散暈過去了。長者只好派人用水將他澆醒,然後無可奈何地放他走了。
離去時,長者又派人跟蹤他,看他過什麼日子。後來,長者故意換掉華麗的衣服,把臉和衣服塗得髒兮兮,還拿著掃帚和畚箕,跟在乞丐的後面,很有耐心地親近他。熟悉之後,長者就告訴他:「你這樣每天辛苦地乞食,有一餐、沒一餐的,幹脆到我家工作,如果願意來,你就不用去乞食了,在我家有得吃,有得住,很安穩。」乞丐一聽非常高興地接受了。
于是,長者分派工作給他,他每天都做得很高興,不管工作粗重或繁多,他都抱著歡喜心,不斷地付出。
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長者已年老,年近命終之時,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已漸漸對人生有所抱負,于是向大家宣布乞兒原本就是他的親生子,又說將來所有的財産和奴婢都歸于他的孩子所有。
當乞兒聽到這些話後,如雷貫耳,如夢初醒,他訝異道:「我原本一無所有,怎麼會一下子得到這麼多?」
其實,他本來就是富家之子,家財萬貫,只因一時貪玩而迷失流浪在外,才會過著艱苦的生活。
長者子長年來不知父親的一片苦心,這和我們迷失的心又有什麼差別呢?每一個人都有如佛一樣的清淨本性,有崇高的良知、智慧,而許多人卻甘願落在凡夫的境界,大家不可妄自菲薄啊!
孫陀利的業果
一般人的眼睛總是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錯,比如:他愛發脾氣、面有愠色:耳朵聽到的總是別人不好的聲音,比如:他講話粗魯、出口傷人,因此常常會跟別人計較。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的眼光收回,反觀自己、反觀自性;耳朵也谛聽自己的心聲,那又是如何呢?
我們的心念若稍微沒照顧好就發于行動,往往會成爲生生世世的障礙與負擔,即使是佛陀也是一樣。佛陀在世時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有一件事讓佛陀永遠難忘,那就是;孫陀利毀謗佛陀的事件。
孫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風月場所的女人,她聽說有許多人都跟隨佛陀出家,這些人當中甚至有她以前所愛、所依靠的人。因此,她對于佛陀領導僧衆修行非常不滿:又因爲宗教是相對的,佛教興盛即是異教衰微之時,所以,有些外道教徒也一直想盡辦法要滅掉僧團。在此種清況下,外道教徒就想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僧團中的比丘。
每位比丘都是嚴持戒律的人,在佛陀悲智雙運的教育下,沒有人逾越規矩。雖然孫陀利用盡妖豔的姿態,卻無法動搖這些出家人的心。後來,她想到一種非常惡毒的辦法——僞裝自己懷孕,而且到處去哭訴,告訴別人她肚子裏的孩子是佛陀僧團中的比丘對她侮辱所造成的。她散布謠言,欲讓世人誤以爲僧團是多麼的不清淨。謠言一直傳至城市,甚至傳入皇宮,最後連國王也知道了,此事已非同小可。
過了一段時間,這群外教徒怕孫陀利無法再僞裝下去,他們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將孫陀利殺死。然後又傳出謠言說——僧團的人因懷恨而殺死孫陀利!事情演變得更爲嚴重,國王立即下令徹查嚴辦此事,後來終于真相大白,還給僧團清白。
此事水落石出之後,所有傳布謠言的人都非常忏悔,因爲他們只是聽到謠言,即口耳相傳,誤會佛陀及他的僧團,連國王也不例外。所以,國王及民衆都來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說:「不怪你們,只怪自己曾造如是因,才會得如是果。」
大家就問佛陀:「這與佛陀有何因緣呢?」
佛陀就說出他與孫陀利的前世因緣:「久遠劫以前,在一城市裏,有一位風月場所中的女人與一位做小生意的商人相識,他們相約至荒郊野外散步。當時在田野中,有一位辟支佛自建茅棚在那裏修行,那天辟支佛正好有事進城去,他們倆人自行進入茅棚,後來這對男女因言語有些沖突,商人就狠狠地一刀將女人殺死,又將她的屍體埋在茅棚附近。」
後來有人謠傳——辟支佛見色起念,侮辱了那女人,再將她殺死。國王聽到消息即傳令將辟支佛抓起來,甚至處以死刑。商人聽到這個消息,非常忏悔,內心一直很不安,後來他良心發現,決定自己做事自己承擔,所以他自首了。國王見到凶手,才將辟支佛釋放,商人也就接受製裁而被處死。
佛陀又說:「當時那位女人就是現在的孫陀利,而商人就是過去的我,這是過去無數劫以前,我在凡夫地時所造的殺因惡業,使我生生世世都與孫陀利相遇,凡是我有成就之時就是她毀謗我的時刻。這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大家聽了佛陀過去無量劫前的本生故事,與現在所受的許多毀謗與冤枉,在場的每一位都心生警惕。佛陀應化在人間,他所遭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善惡果報須自己承受;自己所遭受的一切與過去生可能都有因緣。因此,對于我們自己的言行,怎能不多加謹慎小心呢?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