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下篇》福德与业果▪P6

  ..续本文上一页位圣君之女,这位公主有十二种丑陋之相,因此,年龄很大了还嫁不出去。女儿嫁不出去是很没面子的事,国王为此非常烦恼,当时门当户对的人家,都不愿娶她。

   后来国王只好宣布:只要不是奴隶身分,而且家世清白的人即使家境贫穷,也愿意将公主嫁给他。

   有一位外地来的年轻人,落魄地流浪到该地,不过,他出身望族,算是很适合的人选,而他也愿意娶丑陋的公主。

   结婚之后,夫妇相处得很好,有一天,驸马提议要带公主回乡,国王很高兴,赠与许多珍宝财物,又派侍卫护送他们回去。这位驸马很风光地回到故乡,亲朋好友都来庆贺,觉得这是桩光耀门楣的姻缘,因此想要看看公主的风采。

   但是,这位年轻人总是推三阻四,不敢让公主出来见人。后来亲友觉得奇怪,都议论纷纷:「为何公主不能出来见人呢?」

   驸马虽然口头答应他们,但心想太太真的不能露面,怎么办呢?他把心事告诉公主,要求公主不要出去,并且把门锁起来,以免被人闯进去。

   公主在房里每天都很伤心,揽镜自照更是烦恼。因此,一时想不开而上吊自杀。没想到绳子突然断了,想寻死都不成。

   当时她百感交集,想自杀也无济于事,既对不起父母,也可能使丈夫惹来许多麻烦。她悲从心生,哭得很凄惨……。此时,公主突然想到佛陀,便双手合掌,至诚恳切向佛陀居处的方向祈求。

   也许是太专注了,她好像见到佛陀跟她说:「因果不爽,过去生妳造福人群,欢喜布施,所以今世生于王家,享受丰富的物质。但是,也因为妳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鞭打奴婢或怒目以对,因此招来丑陋之报;大家见了妳就会害怕。总之,福与祸都是自己造的,现在要赶快从心忏悔,好好观想佛的相好庄严,观想众生的苦,并培养慈心,发挥爱的功能,这样自然能解决妳的难题。」

   公主听了佛陀的话之后,即用心观想佛陀慈祥的面容,以及用慈心对待众生的言行。

   那时,驸马被人灌醉,大家想看看公主的长相如何?就从驸马的口袋中找出钥匙,进入他家想看看新娘的庐山真面目。

   门一开,大家从侧面看到公主非常端正庄严,于是大家心服口服,也满足了好奇心。他们回去叫醒驸马,祝贺说:「恭喜你呀!你不只当上了国王的女婿,连夫人也如此美貌!」

   驸马听了一头雾水,心想:明明公主那么丑,怎说他们都说很美呢?他赶快回去看个究竟。

   公主的容貌虽然没变,但是气质高雅,态度谦和,给人一种很亲切、很投缘的感觉,简直判若两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吧!

  清净之爱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在谈论前一天在外面所听到的消息,佛陀走出来时,问道:「你们三五成群在说些什么?」其中一位弟子说:「在城里发生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佛陀说:「说给我听听吧!到底是什么事?」

   弟子就说:「在山林里,常有人遇到强盗;几天前,有人从那里经过又遇到三个强盗出来抢劫,那群人看到强盗出现就合力反抗,强盗无法得逞逃跑了,那群人一直迫到树林里,忽然不见强盗的踪影,只看到三个农夫在那儿做事。他们怀疑强盗为了要避开他们的追赶而假扮成农夫,所以,就把那三个农夫当成贼捉起来,不管他们三人如何辩解,还是把他们捉去见国王了。」

   那三个人被抓没多久,有一个女人随后哭哭啼啼地要去见他们,侍卫不让她进去,把她推开;此后,接连几天那个女人都在宫外哭叫着:「请给我一个遮身的东西,请给我一个遮身的东西!」她很凄惨地哭叫着,希望人家给她一个可以遮身之物。

   国王在宫内听到,就说:「那女人又再叫了,你们就拿一块布给她作遮身之物吧!」

   侍卫遵命拿了一块布要给她,那女人却说:「我要的遮身之物不是这块布。」

   侍卫又将那块布送还给国王,对国王说:「那女人说她不需要这

  块布。」

   国王奇怪地说:「她不要这块布,那为什么还在外面一直叫呢?你去叫她进来。」

   那女人见到了国王,国王问她:「妳要的遮身之物应该是布呀!我送给妳一块布,妳为什么不要呢?到底妳要用什么来遮身呢?」

   那女人回答说:「丈夫就是女人的遮身之物,一个女人若没有丈夫,就像赤裸着身躯一样;哪怕是穿金戴银,也像一个裸体的人一样、一无所有呀!」

   国王又问:「妳的丈夫呢?」

   那女人说:「我的丈夫几天前被人当作强盗捉来国王这儿:他是冤枉的,我们是安分守己、以农为业的良民,却无端被当作贼,扣押在这里。」

   国王说:「几天前被捉来的有三人,这三人当中,哪一个是妳的丈夫?除了妳的丈夫以外,其它的人是谁?」

   那女人说:「一个是我的丈夫,一个是我的儿子,另一个是我的兄弟。」

   国王就说:「好吧,这三人中让妳挑一个。」

   那女人无奈地说:「那就还我兄弟吧!」

   国王说:「奇怪呀!妳刚才口口声声说,女人如果没丈夫,哪怕是穿金戴银都像一个裸体的女人,现在三个人给妳挑,妳为什么选兄弟呢?丈夫不是比较重要吗?」

   那女人感伤地说:「是呀!一个女人的一生是必须依靠丈夫,没有丈夫的女人真的非常可怜。可是现在三个人要让我挑,这真的很难抉择。我想:只要我的生命存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许还可以再嫁。但是,兄弟是我父母的爱子,而他们已经往生了,留下的就是我的兄弟,为了报答父母的这分恩情,所以选择我的兄弟;我知道身为父母对孩子的那分心,因为我自己的孩子也被捉到国王这里,我的心也很伤痛!虽然父母已往生,但是这分关怀应该是生生世世的,为了报答父母恩,所以我必须珍惜兄弟之情,因此只好忍痛割舍丈夫与孩子,先救我的兄弟。

   国王听了很感动,觉得她的「情」很超越,而且也找不到犯案的证据,所以就将他们三个人都释放出去。这个消息传遍了整座城,比丘们听到这件事也觉得很感动,纷纷在那儿讨论,佛陀才会问起这件事。

   佛陀听完后说:「这个女人真是了不起,多数的人都为『情』所迷、被情所困,而这个女人为了体念父母的心,竟能将她一生最需要依靠的——丈夫和孩子的情割舍掉,这分体谅父母的心就是『孝』,知道要救兄弟,这就是超越的『情」,她确实很了不起,也因为有这分清净的情,所以才会感动了国王,因此兄弟、丈夫和孩子都被释放了。这就是说『情』若很清净;打破私我的范围,这分超越的感情就能感动人。

   佛陀将这个故事作了一番分析。而世间之人确实多数都只顾自己,嫁出去就是别人的,跟兄弟之间就疏远了。女人的生活最切身的就是丈夫和孩子,这就是私情。雨千多年前的社会,竟然也有这种天性之清流,这多么值得让人敬重。

   所谓「一切唯心造」,私情从心而起,而觉悟之情也是从心起。佛陀的教育无非是要我们将一层一层的感情,用冷静的心将之厘清,然后升华私情、亲情,进而达到「觉有情」的境界。

   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学得将普天下的老者当作我们的父母,年龄相仿的当作兄弟姊妹,而年少的便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是菩萨的长情大爱啊!

  二十亿比丘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有那么多人闻法开解,很快地证到罗汉果位,而他是高贵族姓的子弟,又自认很有慧根,所以自信满满,以为自己一定很快能开解,于是急着要在他人之前体悟证果。

   他心愈急,烦恼愈多,一段时间过后竟毫无进展;他不知道佛法要从哪里入手,不知心和法要如何相应,因此心里很失望。

   尤其当他一想到:既然不能与法会证,那么出家有什么用呢?倒不如在家当居士,还能拥护佛法,

   他起了这个念头,佛陀知道了,就请身边的比丘把这位弟子——二十亿找来。

   二十亿比丘来到佛陀面前,心里又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佛陀能够知道他的心意,又如此关心他;忏悔的是,既入佛门却无法早日证果、回报佛恩。

   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很慈祥地告诉他:「二十亿!你在家时,环境那么好,相信你学问一定很精深,至于娱乐的乐器,你也很精通,在多种乐器中,琴你有兴趣吧!」

   二十亿说:「不只有兴趣,我以前常常抚琴作乐呢!」

   佛陀说:「乐器的原理你知道,琴是靠弦线的弹奏才有声音,若是把弦调得很紧,能够弹得出声音吗?」

   二十亿回答:「弦线不能调太紧,太紧弹出来的声音不好听,而且很容易断线。」

   佛陀又问:「若把琴弦调得很松呢?」

   二十亿说:「太松也不行,因为弹不出声音呀!」

   佛陀告诉二十亿比丘:「你现在的心就像绞太紧的琴弦一样,弹不出好乐音而且又快断了线一般:琴弦应调得松紧恰恰好,这和修行的心一样,若过度精进,心太急则容易有法的执着,这是很危险的事哦!修行不能放逸,懈怠放逸即堕落,但是也不能执着于法呀!应抱着平常心、平等心自然地精进,也就是让本性回归自然,于日常生活中注意照顾好六根门即可。」

   二十亿问道:「佛陀,六根门到底是指什么呢?」

   佛陀回答:「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门守得好即无烦恼,烦恼不侵,心回归自然即容易回归本性。」

   佛陀就是这样教导弟子,对于懈怠的弟子即鞭策他;对于太过精进的人则加以调和。

   六根门确实很重要,一般人均以肉眼看世事,因此很容易被物欲所迷,修行人应打开心眼、闲起肉眼,所见的一切自然清净自在。

  佛陀与外教徒

   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教徒心想:佛陀在给孤独园说法,我应该赶快去请教这位大家尊重的圣者,起了这一念,他立即行动,到佛陀所住的精舍去。

  …

《《下篇》福德与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