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篇》五濁惡世度有情▪P7

  ..續本文上一頁

   這位商人的領導者波利就說:「你有什麼問題盡管提出來吧!」

   海神就用兩手捧起海水,刁難地問道:「大海的水比較多,還是捧在我手中的水比較多?」

   波利回答:「我的看法是——你手中的水比大海的水還多。」

   海神說:「海水那麼多,你爲什麼說我手中的水比海水多?」

   波利機智地說:「假如你手中的水是一股清淨的泉水,這些水就可以救人;人在饑渴時,只要喝你手中所捧的水就可以得救;海水雖然量多,但是人們口渴或饑餓時卻沒有用。所以,可以救命的水就是最有用的,更勝過量多而『無用的水』。」海神聽了,心裏很佩服,他很歡喜就從身上拿下一個八寶做成的「香珞」,此物不只美麗,而且價值連城,非世間一般的寶物可以比擬,把它獻給波利後,海神就消失了,船隊也得以通行無阻。

   波利得到這件寶物時思量著:我到底有什麼德行,能夠得到這麼寶貴的東西?我哪有這個資格呢?于是,他打定主意,要將香珞獻給全國最尊貴的國王。因此就將這件寶物進獻給國王,國王接到香珞,也歎爲世間最稀奇的寶貝,到底誰有資格替他保管這東西呢?當然是由妻妾保管了,但是後宮佳麗那麼多,要給哪一位呢?國王即傳令下去,讓後宮佳麗都知道有這件寶物。並且要她們裝飾自己,讓國王看看哪一位是最美、最中意的人,就將這件稀有的寶貝送給她、請她保管。

   這時後宮的佳麗都很高興,個個都裝扮得很豔麗,歡歡喜喜、爭先恐後地來了,雖然有衆多的妃子,但是國王卻看不出哪一位是最美的,因爲再怎麼比也都有一些缺點;那時候國王發現少了一位末利夫人。國王就問侍衛:「爲什麼末利沒有來呢?」

   侍衛報告說:「今天是十五,是末利夫人齋戒的日子,她今天不能穿豔麗的衣服,所以沒有來。」

   國王有一點不高興地說:「她的齋戒難道比我的命令更重要?跟她說她一定要來。」

   但是末利夫人接到傳令時,仍堅決不想參加,她說:「平常的日子,我都可以應國王的召喚;但是,一個月當中只有一天是十五,這齋戒的日子很難得啊!」所以她還是堅守她的齋戒,沒有去見國王。

   國王等了好久,還是沒看到夫人,于是很生氣地再傳令下去,當末利夫人聽到國王真的很震怒時,她只好不施脂粉,也沒有換穿豔麗的衣服,只穿著幹淨的素服就到殿前來了。

   國王一看,忽然眼前一亮,因爲周圍都是打扮得五光十色的女人,大家都爭相鬥豔,讓他看得眼花撩亂,唯有末利夫人忽然間從殿外進來——全身的素服、滿面的清淨,平時不覺得她很美,今天怎麼特別美麗呢?國王很高興就將香珞送給末利夫人。

   末利夫人接到香珞後說:「我何德何能呢?生爲女人已經是業重了,加上平時在宮中享樂沒有造什麼福,我哪有資格接受這麼稀奇貴重的東西呢?」

   國王說:「可是我已經說了,這個東西就是要給我最心愛的人:要給我最中意、最美的人,妳就是我最心愛、最歡喜、最中意的人,所以我一定要將這東西給妳,不然我要將這給誰呢?」

   末利夫人靈機一動,說:「你要給心中最愛的人,我接到香珞也要獻給我最恭敬的人。希望您答應我的請求,這樣才能表示您心中的最愛是我。」

   國王說:「好,只要是妳心中的願望,我願意幫妳完成。」

   末利夫人就說:「我要將這個寶物奉獻給佛陀,真正難得的是世間能夠有佛住世,更難得的是佛陀遊化到我們的國家,在此爲人民說法教化,讓我們的社會能夠很祥和,所以將這個寶物獻給德高望重的佛陀,才算是功德圓滿啊!」

   國王聽末利夫人這麼說,也覺得很有道理,因爲他聽到很多大臣都去聽聞佛法,又聽說佛陀來到他的國家感化很多人,所以國王同意了,又跟末利夫人去觐見佛陀。見了佛陀,他們很虔誠地作禮,然後就將香珞呈給佛陀,供養佛陀。國王又要求佛陀開示,佛陀即爲他說法。于是國王也皈依在佛陀座下,成爲佛陀的在家弟子。

   這段故事,可以說明——在人間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裝扮出來的,真正的「美」要從我們的內心散發出來,而真正的「樸素純淨」即可表達內心的美。

   因爲再怎麼刻意裝扮的「美」也擋不了「老態」來臨之時,年輕時可以說「美」,老的時候再怎麼裝扮也都不美了,可見裝扮出來的美只能欺騙一時而已;但如果有內心真實的「美」,則不管年輕、年老,人人見了都會産生歡喜心;讓人一見就歡喜安適,這才是真正的「美」。所以說——要得到真正的「美」必先要厘出清淨、智慧的心,從內心「真、善」發出的「美」才是世間真正的「美」!

  五百采女聞法記

   在佛世時,舍衛國有一條河,河的彼岸有一座小村莊,村裏有五百位女衆修行者住在小山丘下。

   這五百位修行者,所修行的是外道的教法。她們體會到人生之苦、生命的短暫,尤其生爲女身,事事不得自由,因此她們有了出世的思想——希望能夠求得解脫的道路。所以,這五百位婦女就在一起修行,一心向道,可惜的是她們不曾聽聞佛法,所奉持的是外道教法。

   她們每天都要爬到山丘最頂端的地方,去采集一種名叫「天香」的香料。然後設臺祭天,每天叩拜祈求梵天加被她們,祈求有一天她們過世時,可以生到梵天,永遠不要再來做人。所以她們每天都不辭辛苦山頂、山下兩頭奔波,還花費很多其它的物資來祭天。

   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佛陀知道這群婦女求道心切,便決定去度化她們,將她們求道的熱心,轉向正知正見的道路去實行。于是帶著弟子們,浩浩蕩蕩地過了河,抵達那個小村莊。

   當時,剛好是這些婦女祭天的時刻,佛陀帶著弟子們忽然間降臨,這些祈求膜拜的婦女,一看到佛陀莊嚴的形象,眼前又是一片光芒,以爲是梵天王降臨,大家趕緊膜拜,求梵天賜福!

   那時,有一位天神說:「他不是梵天王,而是叁界的導師、世間的慈父——釋迦牟尼佛。」這些婦女修道者,雖然以前不曾聽過佛陀的名號,也不知世間有這位聖者;不過,現在佛陀出現在她們面前,又聽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名稱,她們內心歡喜雀躍,無法自製地膜拜!

   佛陀慈祥地對她們說:「久違了,」

   這些女衆修行者聽了心想:我們從來不曾和佛陀見面呀,爲什麼佛陀會說『久違了』呢?但是她們覺得像是迷失的子女在外面流浪,忽然看到慈父慈母那般親切。大家不由自主地痛哭流淚,請求佛陀救她們、爲她們皈依。佛陀就慈悲地爲她們皈依和說法,讓大家心會意解,當下很多人就證果解脫了。

   那時,佛的隨行弟子們看到這些婦女,心想:她們爲何這麼有福呢?讓佛陀親自來到這裏度化她們,又爲她們說法,而且立刻有這麼多位能心會意解、證得果位,大家覺得很不可思議;尤其是佛陀說:「久違了!」這句話讓大家心中都有疑問,所以便請佛陀爲大家開示這段因緣。

   佛陀說:「對呀!衆生會與佛相遇,一定有其因緣。」佛陀就爲弟子細說過去的因緣——在迦葉佛的時代,當時有一位長者非常富有,稱得上是「富甲天下」,他的家中有很多奴仆,他的夫人身旁就有五百位采女在伺候她。

   這位夫人向來善惡分明,她知道人應該向善,假如有人不守本分、心中有惡念、行爲不端……,她一定是嫉惡如仇;因此,平時她和這些采女,生活在自己所設定的境界範圍之內,很少和外界接觸。

   有一天,國王設宴招待大臣,也邀請地方上的長者,當然,這位長者也是被邀約的對象。長者接到國王的邀請函,就向夫人說:「這是國王的邀請,不得不去參加呀!」他懇切地要求夫人和他一起到皇宮去,他的夫人只好隨著長者帶著這五百位采女去赴宴。

   當時,國王也很尊重迦葉佛,所以迎請迦葉佛來爲宮中的大臣和長者說法。在皇宮說法時,迦葉佛身旁有一位弟子精嚴戒律,是智慧慈悲具足的修行者,他也度化了很多人。

   迦葉佛演說妙法之後,旁邊的弟子也在那裏助緣,這位長者的夫人聽到佛法,心生歡喜。迦葉佛就向大家說:「你們看!這位長者的夫人多麼端莊!她的心行端正,謹慎分辨善惡,她是有善根的人,若是一路精進修行,將來必能解脫終至成佛!」

   這位夫人心裏很歡喜,趕緊叩問迦葉佛:「佛啊!我可以修行是嗎?將來誰可以度我?」

   佛就指著旁邊的弟子說:「你看,這位比丘將來要在娑婆世界成佛,是未來的釋迦牟尼佛。你若能好好修行,一路精進,到那時,即可適逢釋迦佛在世,釋迦佛可以引度你,化導你的道心,你們的因緣就是——在娑婆世界相會呀!」當時,迦葉佛旁邊的修行者聽到佛陀爲他授記,他也心生歡喜。

   釋迦牟尼佛說到此,就回過頭來對他的弟子們說:「這就是過去的一段因緣。我和這五百位婦女是在迦葉佛時就見過面,從那時候見面到現在,已經過無量劫——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所以我說『久違了!』」

   弟子們聽了,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人與人之間,會相遇真的都是有因緣的。

  神射手的王子

   《阿含經》裏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小國家,國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長得一表人才,而且箭法無人能勝,文武雙全。所以,得到全國人民的敬愛。

   二兒子則不同,他一事無成,只有強烈的貢高嫉妒之心。這兩個兄弟雖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資質的差異卻很大,國王對此也很瞭解;因此,當國王年邁時,便想把王位傳給大兒子。

   有一天,老國王即向大臣宣布這項消息。但是,太子對名利看得很淡泊,他考慮到弟弟平時的嫉妒之心,心想:如果接下王位,可能對全國不利!他不願意兄弟之間爲了王位而傷害手足之情或引起內戰。因此,堅持不接受王位;所有的大臣費盡口舌勸他,但太子卻不爲所動。于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老國王才把王位傳給二兒子。

   次子接受王位之後,心裏並未感到歡喜;因爲,全國人民的心均向著太子。他暗自立誓要除掉哥哥,才能稱心如意,」朝中也有少數奸佞之臣從中挑撥,故意向新國王說:「太子一直在收買人心,將來一定會奪取王位!」火上加油的結果,新王就下令要緝拿太子,抓到後馬上處死,

   國王的侍衛得知消息,趕緊通報太子。太子覺得非常無奈,因爲,他覺得自己已經退讓一步,並抱著與世無爭,只求能平安度日、讓百姓生活安樂的想法,怎奈竟連這種期望也無法達到。他知道自己的安危事小,然而可能引來全國的不安事大;于是決定暫時離開自己的國家。

   太子只帶著自己的弓和箭離去,到達鄰國時,鄰國的大臣看到這位一表人才的武士,雖然不知道他是鄰國太子,但對他的才貌很有信心,于是邀請他回朝,也建議國王挽留他。太子只求有個安身之地即可,而國王看到他也很歡喜,就禮聘他擔任侍衛。

   從此,這位太子隱姓埋名于鄰國當國王的侍衛。而國王身邊原有的侍衛卻開始嫉妒;因爲他來路不明,卻深受國王賞識,大家心裏忿忿不平,于是商議要把他驅逐出境。

   有一天,國王帶著侍衛到花園遊賞風景,當國王走累時,就在一棵果樹底下休息,國王看到串串的果子都成熟了,靈機一動,便向所有的侍衛說:「看,那累累的水果都已成熟,誰能夠用弓箭把成串的果子射下來,我會重重有賞,」其它的侍衛都認爲機會到了,向國王說:「這位由他國來的侍衛,我們都不知道他的箭術如何?現在正好可以請他表現一下,我們也可以見識見識他的箭法。」

   國王向新來的侍衛說:「你有辦法嗎?」

   新侍衛說:「可以呀,這很容易,不過請問國王想看箭頭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射法?」

   國王說:「平時的箭法都是向上的,難得看到向下的。」新侍衛就說:「好,我的箭從射出到落下會有一段時間,您可以等嗎?」

   國王說:「能夠看到箭慢條斯理從空而下,這也是難得的享受呀!」

   于是,國王指定一串水果,新侍衛射出一箭時,只見箭由下而上,從果子的正中心射入,然後飛出再由上而下把果蒂射斷,水果紛紛落下,而且果蒂斷得整整齊齊。大家看得眼花撩亂,不知要看箭或是看果蒂?還是看紛紛落下的水果?如此高超的箭法,真是難以言喻。大家都心服口服,至此,這位新侍衛才能安然住下。

   他的弟弟登基之後,不但領導無方,又不施行德政,只是貢高我慢,使得百姓積怨不平,而其它國家打聽到——擁有神箭法的太子已離開本國到了別國,就想連手並吞這個小國。

   新王得知消息後,心裏非常惶恐;平時他耀武揚威,現在災難臨頭,他非常恐懼,心想:「如果大哥在國內該有多好!」

   他起了思慕之心。于是派人四處去尋找太子,大臣也聽說鄰國有位神射手,就去找這位侍衛,大臣看到他時,發現原來他就是太子。太子聽到這位大臣的報告非常憂心,因爲他仍然很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因此他立刻向國王請假,回到自己的國家。

   已登基的弟弟看到哥哥回來,非常歡喜地展開雙臂擁抱哥哥,向哥哥訴苦。哥哥安慰他:「沒有關系,我有辦法!」

   于是,他登上城牆,然後往敵車的陣營射出一箭,這支箭飛得很遠,正好射中敵軍宴席的正中心。當時,七國聯軍的慶宴,正再計劃著明天發兵之事,七位國王和大軍突然看到這支飛來的箭,大家都嚇了一跳,定睛一看,箭下附著字條,說:「太子已回國,請諸位大王熄掉侵犯之心!」

   這些國王看了大爲吃驚,只得知難而退,于是終于平息了這場災難。弟弟也知錯了,決心要把王位還給哥哥,但太子不肯接受,他說:「我愛的是你的心和寬諒,希望你也用寬心愛人。」弟弟很感動,更加敬愛哥哥,並由哥哥護持弟弟領政,此後其它國家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這就是告訴我們,平時待人要時時退一步,愛心要時時寬一寸,必能保有海闊天空的胸襟。

  

  

《《中篇》五濁惡世度有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