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福德與業果
小國夫人的福報因緣
人與衆生的差別就在于人有禮義廉恥;當佛陀住世時,有這麼一段故事:有一次佛陀帶著僧團遊化諸國,經過一個很小的國家,這個小國家的國王很景仰佛陀,聽到佛陀要經過他的國度,認爲機會難得就趕緊在邊境上迎接,當他見到佛陀時非常恭敬,很虔誠地邀請佛陀入宮接受供養,佛陀慈悲地答應他,然後帶著弟子們浩浩蕩蕩地進皇宮去。
宮內的人很慎重地准備了齋飯,佛陀和弟子們就在那裏接受了豐盛的供養。那時國王很高興地將他的夫人請了出來,夫人也很虔誠地頂禮佛陀,但是比丘們看了國王的夫人,每個人心中都很納悶。
圓滿供養之後,佛陀爲他們說法,然後國王和夫人又很虔誠地送佛陀一行出門。佛陀帶著弟子們離開皇宮後,途中有一棵大樹,大家就在大樹下休息,衆人圍繞著佛陀席地而坐。此時,佛陀問弟子們:「剛才接受國王供養,他的夫人出來施禮時,我看到你們有疑惑的表情,是怎麼回事?」
比丘之中就有人回答說:「我們心裏很疑惑的是:雖然那個國家很小,國王也只是一個小國王,但他也是一國之主啊!爲什麼娶了一位那麼肥又那麼邋遢的女人作爲王妃呢?真是讓人覺得困惑。」
佛陀聽了微微一笑說:「你們知道嗎?人生最重要的是知『廉恥』,國王跟他夫人的姻緣就是出自一個知『恥』。」
比丘們聽了很疑惑,佛陀又說:「你們認真聽我說,當那位夫人還很年輕時,有一天她出門去,在途中忽然內急,必須找個地點方便;當地人習慣于隨處便溺,可是她很胖,要蹲下去很不方便,所以她就找了一處較高的地方蹲下來方便。」
突然聽到國王出來巡視,要打從那兒過,她一時急了就用身上披的布將全身裹起來。國王經過正好看到她這般模樣,心想:這女孩很懂得自愛,所以知道將她的身體包得很好,像這樣的女孩就是知廉恥的人,如果將她娶回家必定會以身教幫我料理天下事。
因此國王就問身邊的侍者:「是否有人知道這女孩住哪裏?」侍者就去調查,然後告訴國王:這女孩是某某人的女兒。國王回宮後就派人去提親,然後把她選進宮裏。佛陀說:「就是這麼簡單的因緣,只是出于一個知恥的舉動而已。」
胖女孩知道廉恥,所以用整塊布把全身遮蓋起來;而小國王抱著尊重廉恥的心,覺得她知廉恥、懂得自愛,只是憑著這種直覺就將她娶回來。但是女孩子進了皇宮之後,她的本性原就邋遢,人也越來越胖,所以當比丘們看到她時,才會覺得國王的夫人爲什麼那麼胖?那麼邋遢?佛陀說:「她就是因有這分知恥的心和動作,才得到可以進皇宮的福報。」
所謂「一念叁千福」,心中如有一念善;一念的禮義廉恥,再加上小小的動作,往往就可能影響人的一生。人生的轉變往往維系于時時刻刻的小動作,而這個動作說不定在因緣成熟時就會帶來福分,因此我們要時時培養廉恥之心,廉恥就是清淨無汙染之心,有廉恥之心才不會受人恥笑。
總之,我們要先學做人,直到「零缺點」時,才能漸漸達到佛陀的境界,做人如果還有缺點,那要成佛就難了。有人可能會說:「要做到零缺點很難,那成佛不是也幾乎不可能了嗎?」不會的,有志者事竟成!像那位國王的夫人只是一個動作就可以得到那麼好的福報,可見不能輕視一點點的動作,一點點的善心淨念,因爲它們都可以累積成大福緣。
業果的故事
在佛教中有一段故事——有一位高僧行腳于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到瓦觀寺挂單,在寺中禮拜《法華經》;同時,也在那兒研究法華的道理。
有一天,在半夜時分,他忽然肚子不舒服到廁所去,剛走到廁所門口,卻見一個鬼站在外面。高僧一到,鬼立刻五體投地頂禮跪拜,高僧就問鬼說:「你爲什麼守在廁所門外,看你那麼虔誠,爲什麼會墮入鬼身呢?」
鬼就跪在地上悲泣地說:「過去生我也曾出家,當時在寺院中,掌過香燈、知客等執事,在那期間,不小心犯了戒律,所以死後就墮落做噉糞鬼。我知道大法師您的德行很高,唯有以您的德,才能超拔我。」
這位法師就問:「你到底做了什麼事?」鬼說:「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一定是犯了戒律,所以才會受業報,但是不知犯了哪條罪?」法師就說:「不管犯了哪條罪,都是從身口意叁業所造;你是否曾犯殺、盜、淫?」
那個鬼說:「沒有啊,我出家以後,身沒有犯殺、盜、淫。」法師就又問:「你是不是犯了口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鬼想了想說:「妄言倒是沒犯;惡口就難免了;兩舌呢?也是難得清淨;绮語也不敢說完全沒有。」法師再問:「在心意方面,是否犯貪、瞋、癡?」
鬼想了想就說:「很有可能是貪心,這就是我的毛病,以前做香燈、知客的時候,難免要面對很多人,在這當中,我有時會生起不清淨心;貪了香油的供養,也貪圖供奉的金錢,這個『貪』可能是我最大的罪:『瞋』也沒辦法控製:『癡念』也有,因爲我智慧未開,時時心中都有煩惱,我想我的業可能是犯在口業和意業。」
他真心誠意要改過,就向法師說:「我知道錯了,請法師代我做功德。」他說:「在柿子樹的下面,有叁千錢在那兒,希望您請人掘出柿子樹的樹根,拿出埋在那裏的錢,請爲我做好事、超拔我的苦難。」
法師等到天亮時,就邀幾個人帶著鋤頭,到柿子樹下挖掘,果真挖出一個甕,裏面有叁千錢。法師就用那叁千錢爲他寫了一部《法華經》,剩下的錢全部拿去救濟貧困。過了一星期後,那個鬼又來到法師的寮房,向他頂禮答謝說:「我的業已經轉了,比過去好很多,以後我還會努力精進再精進,希望能脫離鬼身,將來回歸人道,好好修行。」禮拜之後,鬼就消失了。
生命的過程多麼奧妙,而凡夫卻往往無法了解。當我們造福時,可以得到多少福報?造惡時,又將承受什麼樣的報應?學佛就是要活得明明朗朗,了解爲善作福,以後所有的善果都是自享的;爲非作歹,一切的業也都必須自己承擔,這就是修行所應了解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餓鬼與天人
佛陀時代有一則故事——當時,佛陀在只樹給孤獨園講經,有一位很年輕的長者子常常去聽經,覺得佛陀的教育既實在又很有智慧,因此,他一心向道。可是,家裏的老母親卻很不高興,雖然她不喜歡兒子常常親近佛陀,不過,她非常疼愛兒子,也不忍違背兒子的心意。
有一天,長者子向母親提出要求:「我想出家爲沙門!」
然而,他的母親怎能接受呢?她說:「只要我還在世的時候,你絕對不能出家。」又說:「而且這段時間內,你要認真做生意,不可以把心思分散,要賺很多錢才行。等我阖眼之後,要修行才由你去,現在只要一心一意賺錢就可以了,不可以親近佛陀。」
長者子很孝順,他答應老母親的要求,順著她的意思去做。佛陀也教育弟子要孝順「堂上活佛」——父母,因此,老母親還在的時候,他要全心全意孝順媽媽。
他日日夜夜都專心于賺錢,但是他賺來的錢,母親都舍不得用。有沙門來托缽,她也不肯布施。有時甚至大聲辱罵出家人;若是乞丐來到門口,她就叫人打走乞丐。總之,她非常悭貪,沒有一點兒施舍心。
她把兒子賺的錢換作金銀,然後在房子四周掘地窖,把金銀都藏在裏頭;盡管兒子賺再多的錢,她總是說不夠用。經過很多年,他的母親因爲一病不起而往生了。老母親往生後,長者子就到僧團出家修行。
長者子出家後跟隨在佛陀的身邊近十年,他非常用心地接受教法。後來,他找到一個清淨之地,就向佛陀請求到那裏築茅棚靜修。
有一天,草屋外面來了一位衣著褴褛、蓬頭垢面的女人,她全身像被火燒過一樣,非常醜陋,她向裏面又跪又拜的,啼哭不止。修行者出來問她:「妳從哪裏來的?爲何這般模樣?又爲何啼哭?」
她說:「尊者,還認得我吧?二十年前我是你的母親,因爲我悭貪、辱罵賢人又阻礙你去修行,世間的惡業無所不作,所以死後墮入餓鬼道,受盡了種種苦楚煎熬;現在想要解脫苦難,唯有仗著尊者您的力量啊!」
修行者聽了心裏非常悲苦,沒想到自己出家那麼久,而母親卻在餓鬼道裏受苦,他問道:「我要如何才能救您?」
她說:「一定要將我所有的東西拿去布施、造福、遺愛人間,我才能解脫。」
他不知道母親生前都把金銀藏起來,便問:「有什麼東西可以布施呢?」
他的母親說:「我把金銀藏在房子四周的地窖,你可以把所有的金銀挖出來,布施給貧困急難的衆生,也可以供養有道的修行人。」
于是,修行者趕緊去處理,他舉行一次無遮大法會,也就是布施的法會,他把地窖裏所有的金銀換成糧食、物品,于四十九日內,凡是饑餓、貧困的人來,一律有求必應,把所有的家産完全布施出去。
圓滿的那天晚上,他的母親像天人一樣,穿著潔淨的白衣來到尊者面前,向他叩頭道謝,感謝尊者爲她造福,讓她得以免除餓鬼之苦,而且托兒子修行之福,已能往生天堂了!
從這則佛陀時代所發生的故事,也可警惕現代的衆生;平日財物應「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廣爲布施多多植福。
婆羅門請法記
佛陀在弘法時,須面對芸芸衆生,以及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斷地爲人解惑。若有人提出問題,佛陀就爲他們詳細解釋說明。佛陀提倡涅槃寂靜的境界,也教導弟子們如何進入涅槃寂靜的心境,凡是佛陀的弟子都很向往,甚至外教弟子對此也都很好奇。
有一天清晨來了一位婆羅門教徒,他很敬重佛陀的人格,也能接受佛陀的教理,更向往涅槃寂靜的境界,所以他也來聽聞佛陀的開示。他恭敬作禮之後,向佛陀請教說:「佛陀,您所說的涅槃寂靜解脫之境,是我向來向往欣…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