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下篇》福德與業果▪P3

  ..續本文上一頁破壞你的慧命!」回頭又向魔王說:「這些魔女你不是要奉獻嗎?我要收啊!」

   魔王非常吃驚,急著要逃遁;但是,維摩诘居士的法力讓他難以遁走,他極力掙紮時,維摩诘居士告訴魔王說:「你把這群魔女留下就可以走了!」魔王只好留下這群魔女,自己逃之夭夭。

   維摩诘居士即開始爲這群魔女說法:「請妳們坐下來,聽我說話。」大家服從新主人的話,乖乖坐下來聽法。維摩诘居士分析道:「人生的欲望無窮,應有四信,才能脫離五欲,去除五欲才能得到常住快樂。四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

   又說:「信爲道源功德母,想入佛法之門若無堅定的信仰則很困難。所以,首先要信佛。了解佛陀的偉大和智慧,並接受佛陀的教法,得一法而拳拳服膺,相信佛陀的每一句話,把它印入腦海,不可忘失,這樣才會有堅定的信仰,也就是信法。接下來是信僧,佛陀無法常住人間,佛滅度後以僧團爲主,所以,除了信法,還應同時起尊重恭敬心,恭敬僧伽,因此要信僧。僧伽爲傳法之人,他們宣說佛法,你們應該如法信受奉行。此外要信戒,僧伽以戒爲師,他們說的規戒,你們若能信受而去惡修善,就不會再于六道中輪回,而得到永恒的快樂。」

   維摩诘居士說:「戒是去除五欲的第一個要件,人之所以造罪在于貪愛五欲,貪求五欲就難以控製自心,因此才造業。若想止惡而得到永恒的法喜,就要信戒、守戒,脫離五欲啊!」

   魔女們聽得滿心歡喜,心想:對呀!即使住在天堂享天樂,難免還有滿心的煩惱,因爲心裏仍有追求,也有恐懼,唯有維摩诘居士的教法,讓人從內心深處覺得法喜無窮。

   信爲道源功德母,所以要信佛、信法、信僧,但是信仰叁寶無非是要人去惡防非,也就是「戒」啊,有惡即止,並且要好好預防,不去造惡;這就是持「戒」呀!不犯戒自然就不造罪業,因而清淨自在。

  雙頭鳥的故事

   一位老比丘問佛陀,提婆達多乃是佛陀王族的堂弟,也是佛弟子,爲什麼他出家後,反而恩將仇報,處處和佛陀作對?

   「這是很無奈的事。」佛陀說:「從前,有一只雙頭鳥,它的兩個頭必須有一個休息,一個保持清醒當守衛。其中一個頭很貪睡,所以,經常都是另一個頭保持警覺。進食時,清醒的頭就得叫醒貪睡的頭一起進食;休息時,那貪睡的頭又要睡了。而警覺的頭也任勞任怨,時時負起安全守衛的責任。」

   「有一天,貪睡的頭說:『我累了想睡覺,守衛的工作就由你來了」,清醒的頭也不計較。當貪睡的頭沈睡之後,突然起風,把一個香果吹落于地,又剛好滾到雙頭鳥的身邊,那個果子很熟、很香。清醒的頭心想:『另一個頭睡得正熟,實在不忍心叫醒它,反正我吃了香果,它也一樣受用!」于是清醒的頭就獨自把香果吃了。」

   「貪睡的頭突然覺得有股香氣,而且還聽到清醒的頭打了一個飽嗝,它就問清醒的頭說:『你吃了什麼東西下肚?爲何打了這麼香的嗝,讓我覺得神輕氣爽?』清醒的頭說:『是一個香果,我不忍心吵醒你,所以就獨自吃了香果。」貪睡的頭聽了很不高興,心想:『這麼好吃的香果,爲何不叫醒我一起享用?』從此,這貪睡的頭就深埋著恨意:『好,總有一天我要報複!』」。

   「經過一段時日後,貪睡的頭向另一個頭說:『今天讓你休息一下,讓我來做守衛的工作吧!』清醒的頭歡喜地答應了。當它睡著後,又有一顆果子被風吹落,但那是一棵毒果!擔任守衛的這個頭想道:『好,我就吃下這顆果子,要死兩個一起死好了!」它滿心怨恨地把毒果吃了!」佛陀說:「那貪睡的頭是多生之前的提婆達多,而常保清醒守護的頭就是我啊!雖然我引導提婆達多修行,但是他內心的這股瞋恨,還是永遠存在。」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可以了解人生最難控製、最難照顧的就是心!對于一位在俗是堂弟,出家後是弟子的提婆達多,佛陀仍然難以調伏,實在很無奈!

   修行最重要的是自己,唯有自己真心想修行、願意下功夫去除貪、瞋、癡,以及對人的疑念、慢心,才能除去煩惱。否則,即使生爲雙頭鳥,同一個身體,也還是有報複、殘害對方的惡念,害人害已,這是多麼可悲啊!

  美麗的鹿角

   《無量義經》裏描述著:佛法如天降的甘露,雖然大地炎熱,但是等太陽下山後,露水雖微,但它可以滋潤大地。其實晚上一直都有露水,雖然不太能感覺它的存在,但清早我們可以看到草尖上有著點點晶瑩的露珠,地上也很濕潤;如果吹來一陣風也會覺得很清涼而沒有灰塵。這就是露水的功用——可以滋潤大地,繁衍草木。

   吸收佛法時,我們也不必刻意地說:「我是學佛的人,我正在學佛。」因爲學佛不是光在口中念的,而是內心的修養,它雖然是無形的法,但可以降伏熱惱——心中懊惱的熱浪。

   平時若不會應用佛法、無法讓佛法滋潤心田,心中的煩惱就會産生。大家都還是凡夫,現在才開始學佛,還沒有辦法學到將有形的變成無形;讓無形的佛法滋潤我們的心。但是我們要有警惕心,人的煩惱除貪、瞋、癡外,「我慢、疑惑」也一樣要努力革除。

   人往往有驕傲、自卑的煩惱,而驕傲有時會讓自己喪失生命:自卑也會使自己失去良能。所以學佛的人不要自卑,也不可驕傲。佛陀曾說了一個故事——山中有一頭美麗的鹿,它每天悠遊在大自然很美的境界中,自由地吃草喝水。

   有一天它來到水邊喝水,那湖水很清淨,它探入水中時,水面上反映出鹿的角,它看到水中的自己,心裏很高興,不止高興還起了我慢心;因爲它的角長得很美,有好幾支交叉重疊在一起,好像一棵美麗的樹,真的很漂亮。它看到水中的影子,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美,因此覺得很驕傲、很得意。

   喝完水後,它低頭又看到自己那四只腳,那細長的腳卻讓它覺得很懊惱、很沒面子!因爲那四只腳很細很瘦,爲何這麼美麗的頭和角會配上這四只不起眼的腳呢?它覺得很自卑。

   正懊惱時,忽然聽到獵人打獵的槍聲,它很驚慌、拔腿就跑,跑到很遠的地方,但是由于太過緊張,一不小心讓很多樹枝和樹藤攀住了它的角,正危急時它卻苦于無法脫身,當下它才領會到:「使我生命受害的竟然是我最得意美麗的角,而能夠救我的卻是最不起眼的四只腳!可是現在角已經被攀住了……。」

   佛陀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人要有平衡的心,不要貢高、我慢、驕傲,應保持心的平靜自在,更要尊重自己和他人;另外父母給我們什麼樣的身體,什麼樣的形態都應歡喜接受,不要對自己有疑心或自卑。這就是佛陀的教育——平常心就是佛法,平常心也是保護自己身心的妙法。

   所以學佛要學「平常心」,用平常心體會佛陀的大智慧,心中的煩惱就會及時降伏;當我們面對種種環境時,應學習「逆來順受」,讓自己保持安然自在的心態,平常心就像無形的露水,雖然看不到它,但它卻可以滋潤心地!

  補鼓與狐狸

   佛陀有一段時間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他常向弟子們說:「大家要身心俱修,若想修心而失戒則慧不可得;修心是爲了修慧,想得到智慧必定要由持戒而來。」

   佛陀又舉例說:「從前有一位好鼓手,他有一個打起來聲音很好聽的鼓,鼓聲可傳遍幾裏之外,可是日子一久,那面大鼓損壞、剝落了。鼓手很刻意地要把大鼓修好,他找來牛皮一層一層地補上去;可是大鼓補好之後,任他再怎麼敲聲音都不美,鼓手心裏很懊惱,又一層一層地補上牛皮,結果聲音愈來愈濁了。」

   佛陀問比丘們:「這是什麼道理呢?大鼓原本就是用牛皮製作的,這是正確的呀!可是爲何敲起來聲音不美了?」

   比丘們回答:「因爲他沒有智慧、不得其法!」

   佛陀說:「對呀!這和修行一樣,如果不得其法就得不到智慧。所以我要你們『守戒』就是爲了要你們護心;保護你們的身心、開啓智慧。一切的業都是從心而起,心中起惑、身造業則必受苦報,所以要勤于守戒呀!持戒精嚴則心仁,如此自然身具威儀。反之若不自重要如何教人?因此要端正身心、守好戒律。每一個人都希望消除業障,而要消除業障必先修好心念,除去心中的雜念、妄想,所以,過去的事不要一直放在心中,因過去心是雜亂心呀!未來的事也不要有妄想心,每個當下就是我們修行的最佳時刻。」

   佛經中還有一段故事,有一天佛陀問比丘們:「你們昨天晚上有否聽到一只狐狸的叫聲?」

   比丘們回答:「有!那狐狸的叫聲好淒慘!」

   佛陀說:「這只狐狸前世也是修行者,但是他打坐時身體雖然靜坐,心卻往外奔馳;有一次他心中生起狐狸的聲形念頭,隨後命終便墮入狐狸身,現在若想到自己已墮入狐狸身,他就會悲從中來、啼哭不止!」

   佛陀又說:「修心最重要的在于修慧,要使身心俱會一處;不可身靜而心中卻充滿雜亂妄想,心念無法控製就會再墮落啊!」

   可見修行不在于表面的樣子,最重要的是在守戒調心,四威儀中——行住坐臥無不是從守戒開始,修心要「即刻即是」,這樣才是真正的修心。若是人在這裏而心放在過去或未來,這就是雜亂心。大家要記得:規矩就是戒,我們的起居動作都要用心調整;若有一點點不用心,往往後果就不堪設想。

   人生無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我們要把握時間及時努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菩薩道難行;而我們既得人身,既聞佛法,應好好力行于菩薩道上,才不枉費此生!

  大象與小狗

   佛教常有一句話勸人的話——要結好緣、結歡喜緣:但是,我常常強調——要結清淨緣與歡喜緣!

   有些人的習氣是愛恨很強烈,對自己所歡喜的人,什麼都能給他,任何事都可以讓他;對于不投緣的人,不管他說的話再好都不願意聽,有這種「歡喜和不歡喜」的感情,就會煩惱造業了。我們要在人群中好好培養平等心、包…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