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破坏你的慧命!」回头又向魔王说:「这些魔女你不是要奉献吗?我要收啊!」
魔王非常吃惊,急着要逃遁;但是,维摩诘居士的法力让他难以遁走,他极力挣扎时,维摩诘居士告诉魔王说:「你把这群魔女留下就可以走了!」魔王只好留下这群魔女,自己逃之夭夭。
维摩诘居士即开始为这群魔女说法:「请妳们坐下来,听我说话。」大家服从新主人的话,乖乖坐下来听法。维摩诘居士分析道:「人生的欲望无穷,应有四信,才能脱离五欲,去除五欲才能得到常住快乐。四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
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想入佛法之门若无坚定的信仰则很困难。所以,首先要信佛。了解佛陀的伟大和智慧,并接受佛陀的教法,得一法而拳拳服膺,相信佛陀的每一句话,把它印入脑海,不可忘失,这样才会有坚定的信仰,也就是信法。接下来是信僧,佛陀无法常住人间,佛灭度后以僧团为主,所以,除了信法,还应同时起尊重恭敬心,恭敬僧伽,因此要信僧。僧伽为传法之人,他们宣说佛法,你们应该如法信受奉行。此外要信戒,僧伽以戒为师,他们说的规戒,你们若能信受而去恶修善,就不会再于六道中轮回,而得到永恒的快乐。」
维摩诘居士说:「戒是去除五欲的第一个要件,人之所以造罪在于贪爱五欲,贪求五欲就难以控制自心,因此才造业。若想止恶而得到永恒的法喜,就要信戒、守戒,脱离五欲啊!」
魔女们听得满心欢喜,心想:对呀!即使住在天堂享天乐,难免还有满心的烦恼,因为心里仍有追求,也有恐惧,唯有维摩诘居士的教法,让人从内心深处觉得法喜无穷。
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要信佛、信法、信僧,但是信仰三宝无非是要人去恶防非,也就是「戒」啊,有恶即止,并且要好好预防,不去造恶;这就是持「戒」呀!不犯戒自然就不造罪业,因而清净自在。
双头鸟的故事
一位老比丘问佛陀,提婆达多乃是佛陀王族的堂弟,也是佛弟子,为什么他出家后,反而恩将仇报,处处和佛陀作对?
「这是很无奈的事。」佛陀说:「从前,有一只双头鸟,它的两个头必须有一个休息,一个保持清醒当守卫。其中一个头很贪睡,所以,经常都是另一个头保持警觉。进食时,清醒的头就得叫醒贪睡的头一起进食;休息时,那贪睡的头又要睡了。而警觉的头也任劳任怨,时时负起安全守卫的责任。」
「有一天,贪睡的头说:『我累了想睡觉,守卫的工作就由你来了」,清醒的头也不计较。当贪睡的头沉睡之后,突然起风,把一个香果吹落于地,又刚好滚到双头鸟的身边,那个果子很熟、很香。清醒的头心想:『另一个头睡得正熟,实在不忍心叫醒它,反正我吃了香果,它也一样受用!」于是清醒的头就独自把香果吃了。」
「贪睡的头突然觉得有股香气,而且还听到清醒的头打了一个饱嗝,它就问清醒的头说:『你吃了什么东西下肚?为何打了这么香的嗝,让我觉得神轻气爽?』清醒的头说:『是一个香果,我不忍心吵醒你,所以就独自吃了香果。」贪睡的头听了很不高兴,心想:『这么好吃的香果,为何不叫醒我一起享用?』从此,这贪睡的头就深埋着恨意:『好,总有一天我要报复!』」。
「经过一段时日后,贪睡的头向另一个头说:『今天让你休息一下,让我来做守卫的工作吧!』清醒的头欢喜地答应了。当它睡着后,又有一颗果子被风吹落,但那是一棵毒果!担任守卫的这个头想道:『好,我就吃下这颗果子,要死两个一起死好了!」它满心怨恨地把毒果吃了!」佛陀说:「那贪睡的头是多生之前的提婆达多,而常保清醒守护的头就是我啊!虽然我引导提婆达多修行,但是他内心的这股瞋恨,还是永远存在。」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可以了解人生最难控制、最难照顾的就是心!对于一位在俗是堂弟,出家后是弟子的提婆达多,佛陀仍然难以调伏,实在很无奈!
修行最重要的是自己,唯有自己真心想修行、愿意下功夫去除贪、瞋、痴,以及对人的疑念、慢心,才能除去烦恼。否则,即使生为双头鸟,同一个身体,也还是有报复、残害对方的恶念,害人害已,这是多么可悲啊!
美丽的鹿角
《无量义经》里描述着:佛法如天降的甘露,虽然大地炎热,但是等太阳下山后,露水虽微,但它可以滋润大地。其实晚上一直都有露水,虽然不太能感觉它的存在,但清早我们可以看到草尖上有着点点晶莹的露珠,地上也很湿润;如果吹来一阵风也会觉得很清凉而没有灰尘。这就是露水的功用——可以滋润大地,繁衍草木。
吸收佛法时,我们也不必刻意地说:「我是学佛的人,我正在学佛。」因为学佛不是光在口中念的,而是内心的修养,它虽然是无形的法,但可以降伏热恼——心中懊恼的热浪。
平时若不会应用佛法、无法让佛法滋润心田,心中的烦恼就会产生。大家都还是凡夫,现在才开始学佛,还没有办法学到将有形的变成无形;让无形的佛法滋润我们的心。但是我们要有警惕心,人的烦恼除贪、瞋、痴外,「我慢、疑惑」也一样要努力革除。
人往往有骄傲、自卑的烦恼,而骄傲有时会让自己丧失生命:自卑也会使自己失去良能。所以学佛的人不要自卑,也不可骄傲。佛陀曾说了一个故事——山中有一头美丽的鹿,它每天悠游在大自然很美的境界中,自由地吃草喝水。
有一天它来到水边喝水,那湖水很清净,它探入水中时,水面上反映出鹿的角,它看到水中的自己,心里很高兴,不止高兴还起了我慢心;因为它的角长得很美,有好几支交叉重迭在一起,好像一棵美丽的树,真的很漂亮。它看到水中的影子,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美,因此觉得很骄傲、很得意。
喝完水后,它低头又看到自己那四只脚,那细长的脚却让它觉得很懊恼、很没面子!因为那四只脚很细很瘦,为何这么美丽的头和角会配上这四只不起眼的脚呢?它觉得很自卑。
正懊恼时,忽然听到猎人打猎的枪声,它很惊慌、拔腿就跑,跑到很远的地方,但是由于太过紧张,一不小心让很多树枝和树藤攀住了它的角,正危急时它却苦于无法脱身,当下它才领会到:「使我生命受害的竟然是我最得意美丽的角,而能够救我的却是最不起眼的四只脚!可是现在角已经被攀住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人要有平衡的心,不要贡高、我慢、骄傲,应保持心的平静自在,更要尊重自己和他人;另外父母给我们什么样的身体,什么样的形态都应欢喜接受,不要对自己有疑心或自卑。这就是佛陀的教育——平常心就是佛法,平常心也是保护自己身心的妙法。
所以学佛要学「平常心」,用平常心体会佛陀的大智慧,心中的烦恼就会及时降伏;当我们面对种种环境时,应学习「逆来顺受」,让自己保持安然自在的心态,平常心就像无形的露水,虽然看不到它,但它却可以滋润心地!
补鼓与狐狸
佛陀有一段时间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他常向弟子们说:「大家要身心俱修,若想修心而失戒则慧不可得;修心是为了修慧,想得到智慧必定要由持戒而来。」
佛陀又举例说:「从前有一位好鼓手,他有一个打起来声音很好听的鼓,鼓声可传遍几里之外,可是日子一久,那面大鼓损坏、剥落了。鼓手很刻意地要把大鼓修好,他找来牛皮一层一层地补上去;可是大鼓补好之后,任他再怎么敲声音都不美,鼓手心里很懊恼,又一层一层地补上牛皮,结果声音愈来愈浊了。」
佛陀问比丘们:「这是什么道理呢?大鼓原本就是用牛皮制作的,这是正确的呀!可是为何敲起来声音不美了?」
比丘们回答:「因为他没有智慧、不得其法!」
佛陀说:「对呀!这和修行一样,如果不得其法就得不到智慧。所以我要你们『守戒』就是为了要你们护心;保护你们的身心、开启智慧。一切的业都是从心而起,心中起惑、身造业则必受苦报,所以要勤于守戒呀!持戒精严则心仁,如此自然身具威仪。反之若不自重要如何教人?因此要端正身心、守好戒律。每一个人都希望消除业障,而要消除业障必先修好心念,除去心中的杂念、妄想,所以,过去的事不要一直放在心中,因过去心是杂乱心呀!未来的事也不要有妄想心,每个当下就是我们修行的最佳时刻。」
佛经中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天佛陀问比丘们:「你们昨天晚上有否听到一只狐狸的叫声?」
比丘们回答:「有!那狐狸的叫声好凄惨!」
佛陀说:「这只狐狸前世也是修行者,但是他打坐时身体虽然静坐,心却往外奔驰;有一次他心中生起狐狸的声形念头,随后命终便堕入狐狸身,现在若想到自己已堕入狐狸身,他就会悲从中来、啼哭不止!」
佛陀又说:「修心最重要的在于修慧,要使身心俱会一处;不可身静而心中却充满杂乱妄想,心念无法控制就会再堕落啊!」
可见修行不在于表面的样子,最重要的是在守戒调心,四威仪中——行住坐卧无不是从守戒开始,修心要「即刻即是」,这样才是真正的修心。若是人在这里而心放在过去或未来,这就是杂乱心。大家要记得:规矩就是戒,我们的起居动作都要用心调整;若有一点点不用心,往往后果就不堪设想。
人生无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我们要把握时间及时努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菩萨道难行;而我们既得人身,既闻佛法,应好好力行于菩萨道上,才不枉费此生!
大象与小狗
佛教常有一句话劝人的话——要结好缘、结欢喜缘:但是,我常常强调——要结清净缘与欢喜缘!
有些人的习气是爱恨很强烈,对自己所欢喜的人,什么都能给他,任何事都可以让他;对于不投缘的人,不管他说的话再好都不愿意听,有这种「欢喜和不欢喜」的感情,就会烦恼造业了。我们要在人群中好好培养平等心、包…
《《下篇》福德与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