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下篇》福德与业果▪P2

  ..续本文上一页慕的目标。但是,要如何才能解脱呢?如果我死了,要如何才能进入涅槃?灵魂如何脱离?灵魂又会到哪里去呢?」

   佛陀回答:「在我的理念当中是不生不灭,没有来去的。」

   这位婆罗门教徒听了觉得很疑惑,说:「为什么会不生不灭、没有来去?人死之后,难道还永远住在世间吗?」

   佛陀又为他解释:「人的本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这种境界就是自在解脱之境。」他愈听愈不了解,心里愈是迷糊。

   佛陀说:「我的回答你不能了解,那现在换我问你,由你来回答。比如:有一根木柴被点着了,若有人问:『为什么会有一盏火?』那么你要如何回答?」婆罗门教徒就说:「我会回答:『因为有木柴被点着了,所以会看到火光。』」佛陀又问:「若是这把火光熄灭了,又有人问你:『火为什么熄灭呢?」你要如何回答?」婆罗门教徒说:「我会回答——因为木柴已经烧完了啊!火当然就熄。」

   佛陀又进一步问:「如果人家问你——火熄了到哪里去了呢?」婆罗门教徒说:「那么我会回答他说:『你未免问得太多了!当然是有木柴才能点火,木柴烧完火自然就熄了,这是很自然的过程啊!为什么还要问火熄了之后往哪里去?』」

   佛陀很慈祥地说:「对啊!这是一样的道理:人的烦恼来自有这个身体,又必须面对种种人事,所以『根』对境才会生起烦恼——六根对六尘即产生六识的烦恼。如果能够了悟:因根、尘、识等『因缘假合』而生分别心才会产生烦恼。然后进一步把烦恼去除,也就是转识成智——把智识转成智慧;把根、尘、识分清楚,不去执着它,我们自然能以智慧去转境。」

   「总之,有了身体,有了根、尘才会惹起烦恼的火焰,我们要把根尘厘清,烦恼之火才能熄灭。心中没有烦恼的火焰,才会有解脱的心灵,心境才会自在;心对境不生烦恼,这就是涅槃呀!并不是死了之后才有另一个涅槃;涅槃就是解脱,寂静光明的心地就是涅槃啊!」

   那位婆罗门教徒终于听懂了!是啊!离开「现在」当下,那里还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呢?想求得解脱——离开日常生活,要去哪里求解脱呢?就是因为有烦恼的名称,所以才会有解脱的境界,这原本就是相对的;有心灵的生灭,才有涅槃的名称,这不过是一念之转。

   我们学佛若能深刻体会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每天面对各种境界时都能厘清它,就不会听到各种杂音而心生烦恼,也不会眼见色而生起欲求之心。此外,鼻根、舌根、耳根、意根的作用也是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认清本分,真正发挥良能,怎会有烦恼呢?若能天天如此,则每天所面对的都是光明的境界,也就是涅槃寂静的境界。学佛想求得解脱,当下即可得到;想得到涅槃的境界,在今生即可得到,只要你的心地没有黑暗、自在澄清,当下就是涅槃的境界。

  世间四事不可轻视

   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礼节」,要懂得「敬老尊贤」,也不可轻视年轻人。佛陀刚成道时年纪还很轻。那时,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刚建好不久,舍卫城的人民每次听到佛陀来到精舍,全城的人就会很踊跃来听佛陀说法。

   在那个时期,有一位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听说佛陀正在说法,他原本以为一位已觉悟的大觉者必定是个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人,他抱着这种预期心理来到精舍。

   等他拜见了佛陀,看到佛陀还那么年轻,他心中就起了一分疑惑——佛陀看起来才三十几岁,难道他真的对世间的一切都已觉悟?于是他很坦白地问佛陀:「佛陀,您真的对世间的一切都觉悟了吗?您真的可以解脱人生种种的迷惑?」

   佛陀就说:「大王,世间有四种事,你不可轻视,那就是——王子年少不可轻视;龙蛇虽小亦不可轻视;火苗虽然小也不可轻视;沙弥虽然年幼,你也不可轻视他啊!」

   佛陀又做了一番解释说:「因为王子虽然刚出世,但他将来长大成年后会继承王位、统领国家,所以王子虽然年少,却不能轻视他;而『龙』可以呼风唤雨,天下得以风调雨顺都要靠及时雨,雨若下得及时,万物即可欣欣向荣,非时雨或久旱不雨则会形成灾难。而龙的力量可以掌握气候雨水,所以不可轻视;『蛇』虽然小,但有毒性可致人于死地,当然也不可轻视:『火』苗虽小,但那小小的火种——星星之火就可能造成很大的火灾,所以说火苗虽小也不能轻视它。」

   「还有,你不要轻视年少的出家人——沙弥,因为他少年之时即深入经藏,可以吸收很多觉悟之道,他未来对人群会有很大的奉献,可以教育人们解除心中的烦恼。所以,年幼的沙弥你也不能轻视;同样的,年少的比丘当然不能轻视啊!」

   国王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知道在人生道上,不能随便轻视他人,不只是要重视大的事物,即使很小的事物也要重视,不能有轻慢之心,这是波斯匿王和佛陀初见面时的情形。波斯匿王从那时起对佛陀就很敬重,后来他也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成为一位在家的大护法。

   学佛者,更应抱持感恩心和平常心,对人对事都要有尊重之心,对老人则更要敬重。「老」有年龄的老,有资格的老,不管是年龄的老或是资格的老,我们都要加以尊重。

   反之,资格老的人或年龄大的人也不能轻视较年少的人,有的人「倚老卖老」,仗着自己年纪大、经验多就轻视较年轻的人,常喜欢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长。」像这样也不好啊!

   有经验的人,应抱着爱护年轻人的心去关照他们;年纪较大的人,对年幼的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如能「对上尊敬,对下爱护」,这才是佛陀教导弟子们伦理秩序。

  维摩诘居士的布施

   维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时间,佛陀想派几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许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

   那时,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发心也很虔诚。有一天,他正好去听法,佛陀就希望他能自告奋勇去探病,因为他既年轻又有智慧。

   但是善慧也不敢去,佛陀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维摩诘居士言词犀利严正,所以我对他很敬畏。有一次我家设宴供养沙门、婆罗门及外道行者,又布施给贫穷残疾、乞丐等,以七天的时间展开布施会。当时,维摩诘居士从我家门前经过,告诉我:『这样不是真正的布施。』」

   善慧问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维摩诘居士说:「应该要法施,只有财施还不够。」

   善慧又问:「如何才能达到法施?」

   维摩诘居士说:「要以菩提心起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喜心,以摄智慧起舍心。」

   「以菩提心起慈心」,菩提心就是道,我们要发心于道,以道心起慈心。慈就是与乐,常常给人快乐,不起分别的付出,使众生快乐也就是发菩提心。

   其次,是「以救众生起大悲心」,既发菩提心,就会想如何才能救度众生,这一念就是大悲心。只要众生身心有苦,我就要设法去救助;看到众生苦而生起悲心,就是「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大喜心」,要使众生快乐,不只是要给予物质或使其心安稳,还要使用正确的方法,给他们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这才是永远的布施。不只我们应发大悲心,令众生快乐,还要启发众生,保持这分大悲心,让他们知道投入、布施,才能得大欢喜。

   有句话说:「施比受更有福、更快乐。」如果能引导大家以正确清净的心念去付出,就会得到永远的快乐,这就是「正法」;也就是使其不致思想偏差,而能知足快乐。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不是没钱的人就一定苦;也不是地位高、财产多就会快乐,苦乐是依据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定,若能安贫乐道,则时时知足也很快乐,这就是正法。所以要「以持正法起大喜心」,有了正确的观念,内心常常充满喜悦,不只自己快乐,还能影响别人,让别人也欢喜付出,同享快乐。

   「以摄智慧起大舍心」,有智慧的人,能不断地舍,舍得没有烦恼,而且很快乐;为了摄受众生培养智慧,必须有「大舍心」。以上就是维摩诘居士告诉善慧关于「法施」的方法。

   这可以证明有道心的人即得安乐,不论走到哪里都是道场。每个环境都有不顺心的地方,但常常抱着处处是道场的心,即能以心转境。

   在工作中,如能专一心志则没有烦恼,完成工作就会很有成就感。道心即道场,道心即是菩提心;这分菩提心让我们没有烦恼,常常乐在其中。所谓「慈、悲、喜、舍」;「慈」即慈善工作;「悲」即是求病苦的众生;「喜」即是文化,扭转我们的观念;「舍」即是教育。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慈、喜、舍,身体力行,这也正是福慧双修。

  维摩诘居士的却敌法

   佛陀在世时带领四众弟子修行,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也有在家的居士;有一位持地菩萨,他也是佛弟子,当他在打坐时,忽然,魔王带领一万二千名美女,来到他的面前,恭敬礼拜。持地菩萨看他们恭敬礼拜,误以为是天帝来了,也很高兴地接待他们。

   持地菩萨向他说:「过去生你修了福,所以能享受天福,领导天众。但是,你应该在福中而不沉迷于享福,要知道享福受乐是无常的,应该赶快再造福人群。」

   魔王说:「因为我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我要把快乐布施出去,请你接受这些天女好吗?」

   持地菩萨说:「我是出家人,不应该接受她们。」

   魔王又说:「有什么关系呢?她们可以为你洒扫环境,又可以唱歌跳舞,给你最好的娱乐献供呀!」

   此时,持地菩萨进退两难,正当他两边为难时,维摩诘居土及时出现了,他说:「波旬魔王!持地菩萨不敢要,那就送给我吧!我要她们!」

   波旬突然看到维摩诘居士,非常吃惊。维摩诘居士又向持地菩萨说:「你错认他了,他是魔王不是天帝,他要来扰乱你的道心、…

《《下篇》福德与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