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下篇》福德與業果▪P2

  ..續本文上一頁慕的目標。但是,要如何才能解脫呢?如果我死了,要如何才能進入涅槃?靈魂如何脫離?靈魂又會到哪裏去呢?」

   佛陀回答:「在我的理念當中是不生不滅,沒有來去的。」

   這位婆羅門教徒聽了覺得很疑惑,說:「爲什麼會不生不滅、沒有來去?人死之後,難道還永遠住在世間嗎?」

   佛陀又爲他解釋:「人的本性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這種境界就是自在解脫之境。」他愈聽愈不了解,心裏愈是迷糊。

   佛陀說:「我的回答你不能了解,那現在換我問你,由你來回答。比如:有一根木柴被點著了,若有人問:『爲什麼會有一盞火?』那麼你要如何回答?」婆羅門教徒就說:「我會回答:『因爲有木柴被點著了,所以會看到火光。』」佛陀又問:「若是這把火光熄滅了,又有人問你:『火爲什麼熄滅呢?」你要如何回答?」婆羅門教徒說:「我會回答——因爲木柴已經燒完了啊!火當然就熄。」

   佛陀又進一步問:「如果人家問你——火熄了到哪裏去了呢?」婆羅門教徒說:「那麼我會回答他說:『你未免問得太多了!當然是有木柴才能點火,木柴燒完火自然就熄了,這是很自然的過程啊!爲什麼還要問火熄了之後往哪裏去?』」

   佛陀很慈祥地說:「對啊!這是一樣的道理:人的煩惱來自有這個身體,又必須面對種種人事,所以『根』對境才會生起煩惱——六根對六塵即産生六識的煩惱。如果能夠了悟:因根、塵、識等『因緣假合』而生分別心才會産生煩惱。然後進一步把煩惱去除,也就是轉識成智——把智識轉成智慧;把根、塵、識分清楚,不去執著它,我們自然能以智慧去轉境。」

   「總之,有了身體,有了根、塵才會惹起煩惱的火焰,我們要把根塵厘清,煩惱之火才能熄滅。心中沒有煩惱的火焰,才會有解脫的心靈,心境才會自在;心對境不生煩惱,這就是涅槃呀!並不是死了之後才有另一個涅槃;涅槃就是解脫,寂靜光明的心地就是涅槃啊!」

   那位婆羅門教徒終于聽懂了!是啊!離開「現在」當下,那裏還有一個涅槃的境界呢?想求得解脫——離開日常生活,要去哪裏求解脫呢?就是因爲有煩惱的名稱,所以才會有解脫的境界,這原本就是相對的;有心靈的生滅,才有涅槃的名稱,這不過是一念之轉。

   我們學佛若能深刻體會佛陀所宣說的道理;每天面對各種境界時都能厘清它,就不會聽到各種雜音而心生煩惱,也不會眼見色而生起欲求之心。此外,鼻根、舌根、耳根、意根的作用也是一樣。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認清本分,真正發揮良能,怎會有煩惱呢?若能天天如此,則每天所面對的都是光明的境界,也就是涅槃寂靜的境界。學佛想求得解脫,當下即可得到;想得到涅槃的境界,在今生即可得到,只要你的心地沒有黑暗、自在澄清,當下就是涅槃的境界。

  世間四事不可輕視

   做人最根本的原則就是「禮節」,要懂得「敬老尊賢」,也不可輕視年輕人。佛陀剛成道時年紀還很輕。那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剛建好不久,舍衛城的人民每次聽到佛陀來到精舍,全城的人就會很踴躍來聽佛陀說法。

   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聽說佛陀正在說法,他原本以爲一位已覺悟的大覺者必定是個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人,他抱著這種預期心理來到精舍。

   等他拜見了佛陀,看到佛陀還那麼年輕,他心中就起了一分疑惑——佛陀看起來才叁十幾歲,難道他真的對世間的一切都已覺悟?于是他很坦白地問佛陀:「佛陀,您真的對世間的一切都覺悟了嗎?您真的可以解脫人生種種的迷惑?」

   佛陀就說:「大王,世間有四種事,你不可輕視,那就是——王子年少不可輕視;龍蛇雖小亦不可輕視;火苗雖然小也不可輕視;沙彌雖然年幼,你也不可輕視他啊!」

   佛陀又做了一番解釋說:「因爲王子雖然剛出世,但他將來長大成年後會繼承王位、統領國家,所以王子雖然年少,卻不能輕視他;而『龍』可以呼風喚雨,天下得以風調雨順都要靠及時雨,雨若下得及時,萬物即可欣欣向榮,非時雨或久旱不雨則會形成災難。而龍的力量可以掌握氣候雨水,所以不可輕視;『蛇』雖然小,但有毒性可致人于死地,當然也不可輕視:『火』苗雖小,但那小小的火種——星星之火就可能造成很大的火災,所以說火苗雖小也不能輕視它。」

   「還有,你不要輕視年少的出家人——沙彌,因爲他少年之時即深入經藏,可以吸收很多覺悟之道,他未來對人群會有很大的奉獻,可以教育人們解除心中的煩惱。所以,年幼的沙彌你也不能輕視;同樣的,年少的比丘當然不能輕視啊!」

   國王聽完後覺得很有道理,知道在人生道上,不能隨便輕視他人,不只是要重視大的事物,即使很小的事物也要重視,不能有輕慢之心,這是波斯匿王和佛陀初見面時的情形。波斯匿王從那時起對佛陀就很敬重,後來他也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成爲一位在家的大護法。

   學佛者,更應抱持感恩心和平常心,對人對事都要有尊重之心,對老人則更要敬重。「老」有年齡的老,有資格的老,不管是年齡的老或是資格的老,我們都要加以尊重。

   反之,資格老的人或年齡大的人也不能輕視較年少的人,有的人「倚老賣老」,仗著自己年紀大、經驗多就輕視較年輕的人,常喜歡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要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長。」像這樣也不好啊!

   有經驗的人,應抱著愛護年輕人的心去關照他們;年紀較大的人,對年幼的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如能「對上尊敬,對下愛護」,這才是佛陀教導弟子們倫理秩序。

  維摩诘居士的布施

   維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時間,佛陀想派幾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爲維摩诘居士辯才無礙,許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

   那時,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發心也很虔誠。有一天,他正好去聽法,佛陀就希望他能自告奮勇去探病,因爲他既年輕又有智慧。

   但是善慧也不敢去,佛陀問他爲什麼?他回答:「因爲維摩诘居士言詞犀利嚴正,所以我對他很敬畏。有一次我家設宴供養沙門、婆羅門及外道行者,又布施給貧窮殘疾、乞丐等,以七天的時間展開布施會。當時,維摩诘居士從我家門前經過,告訴我:『這樣不是真正的布施。』」

   善慧問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布施?」

   維摩诘居士說:「應該要法施,只有財施還不夠。」

   善慧又問:「如何才能達到法施?」

   維摩诘居士說:「要以菩提心起慈心,以救衆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喜心,以攝智慧起舍心。」

   「以菩提心起慈心」,菩提心就是道,我們要發心于道,以道心起慈心。慈就是與樂,常常給人快樂,不起分別的付出,使衆生快樂也就是發菩提心。

   其次,是「以救衆生起大悲心」,既發菩提心,就會想如何才能救度衆生,這一念就是大悲心。只要衆生身心有苦,我就要設法去救助;看到衆生苦而生起悲心,就是「以救衆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大喜心」,要使衆生快樂,不只是要給予物質或使其心安穩,還要使用正確的方法,給他們正確的觀念和思想,這才是永遠的布施。不只我們應發大悲心,令衆生快樂,還要啓發衆生,保持這分大悲心,讓他們知道投入、布施,才能得大歡喜。

   有句話說:「施比受更有福、更快樂。」如果能引導大家以正確清淨的心念去付出,就會得到永遠的快樂,這就是「正法」;也就是使其不致思想偏差,而能知足快樂。

   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不是沒錢的人就一定苦;也不是地位高、財産多就會快樂,苦樂是依據人們的思想、觀念而定,若能安貧樂道,則時時知足也很快樂,這就是正法。所以要「以持正法起大喜心」,有了正確的觀念,內心常常充滿喜悅,不只自己快樂,還能影響別人,讓別人也歡喜付出,同享快樂。

   「以攝智慧起大舍心」,有智慧的人,能不斷地舍,舍得沒有煩惱,而且很快樂;爲了攝受衆生培養智慧,必須有「大舍心」。以上就是維摩诘居士告訴善慧關于「法施」的方法。

   這可以證明有道心的人即得安樂,不論走到哪裏都是道場。每個環境都有不順心的地方,但常常抱著處處是道場的心,即能以心轉境。

   在工作中,如能專一心志則沒有煩惱,完成工作就會很有成就感。道心即道場,道心即是菩提心;這分菩提心讓我們沒有煩惱,常常樂在其中。所謂「慈、悲、喜、舍」;「慈」即慈善工作;「悲」即是求病苦的衆生;「喜」即是文化,扭轉我們的觀念;「舍」即是教育。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慈、喜、舍,身體力行,這也正是福慧雙修。

  維摩诘居士的卻敵法

   佛陀在世時帶領四衆弟子修行,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也有在家的居士;有一位持地菩薩,他也是佛弟子,當他在打坐時,忽然,魔王帶領一萬二千名美女,來到他的面前,恭敬禮拜。持地菩薩看他們恭敬禮拜,誤以爲是天帝來了,也很高興地接待他們。

   持地菩薩向他說:「過去生你修了福,所以能享受天福,領導天衆。但是,你應該在福中而不沈迷于享福,要知道享福受樂是無常的,應該趕快再造福人群。」

   魔王說:「因爲我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我要把快樂布施出去,請你接受這些天女好嗎?」

   持地菩薩說:「我是出家人,不應該接受她們。」

   魔王又說:「有什麼關系呢?她們可以爲你灑掃環境,又可以唱歌跳舞,給你最好的娛樂獻供呀!」

   此時,持地菩薩進退兩難,正當他兩邊爲難時,維摩诘居土及時出現了,他說:「波旬魔王!持地菩薩不敢要,那就送給我吧!我要她們!」

   波旬突然看到維摩诘居士,非常吃驚。維摩诘居士又向持地菩薩說:「你錯認他了,他是魔王不是天帝,他要來擾亂你的道心、…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