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容心,這是去除習氣不可少的步驟,不可對自己所歡喜的人就事事包庇;對不投緣的人則事事排斥。
佛經裏有一個故事——佛世時代,僧團中有一位比丘,他出家後每天都去一位朋友家,這位朋友也天天等著他來,然後比丘就在那裏用餐,用過之後他的朋友才用餐,吃飽後兩人就一起閑話家常。傍晚,朋友即送他回精舍,然後兩人還依依不舍地談話,直到天色暗了朋友才告辭,而比丘又回送朋友到近城的地方,天天都是如此來來去去。這件事看在大家眼裏,許多人都議論紛紛,僧團裏的比丘也都知道這件事。
有一天,比丘們又在議論這件事,佛陀走進來,看到大家正在議論紛紛,問道:「什麼事讓你們在此交頭接耳?」
比丘們就向佛陀說明這樣的情形。佛陀說:「你們知道嗎?他們的感情不只來自這一世,而是由過去生一直纏結下來的業緣。」
佛陀又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很寵愛一頭大象,這頭大象有專人在照顧,而且天天都用很好的食物喂它。不知何時,有一只小狗不時跑到大象身邊,剛開始是離得遠遠的,不敢太接近。大象吃飯時偶爾會有飯團掉落在旁邊,小狗就驚慌、小心地過去撿食;剛開始的一、兩天很驚慌,叁天之後就漸漸熟悉了,後來小狗就很自在的來來去去。大象每次吃東西時,若看到小狗來了,也會故意讓一些食物掉落于地,小狗就很自在地吃。從此它們成了好朋友,小狗天天都會來和大象作伴——大象很愛小狗,小狗也很感恩人象。小狗和大象天天快樂地玩在一起,小狗甚至會爬上大象的頭,大象也用鼻子攬著小狗;總之,它們成了親密難分的朋友。」
「經過一、兩年的時間,有一個人來到象園,看到大象和小狗玩得那麼可愛,他就向喂象的人說:『這只狗好可愛,我家也有一頭象,我希望把它買回去和我的象作伴。』照顧象的人責任只在于大象,有人要買小狗,這對他有利益啊!因此他果真把小狗賣掉了。但是從那時開始,大象變得郁郁寡歡,整天不吃飯也不喝水又一直悲鳴,好像生病的樣子。照顧象的人看了非常著急,趕緊向國王報告。」
「國王即找來一位大臣,要他去看看大象爲何突然病了。這位大臣很有智慧,他看了看大象,覺得它不像是生病了,可是爲何它不吃不喝、又一直悲鳴呢?他就問照顧象的人說:『逗只大象前些時日曾遭遇到什麼樣的情緒變化嗎?』照顧象的人就原原本本的據實以告。大臣又問:『那只狗呢?」照顧象的人說:『有人要買小狗,我就把它賣掉了。』大臣又追問:『買狗的人住在哪裏?』照顧象的人說:『我也不知道啊?」大臣趕緊回去向國王報告:『大象沒病,只因一時失去親密的伴侶,才會如此。」並建議國王貼出告示,請買狗的人立刻把狗送回來。」
「告示貼出去後,沒幾天小狗真的被送回來了,小狗一回來看到大象好高興哦!爬上象脖子、象頭,大象也用鼻子攬著小狗,歡天喜地地又叫又跳。」佛陀說:「當時它們雖然身爲畜生類,但從此感情便連綿不休啊!你們知道嗎?那只小狗就是現在的比丘,大象是現在那位優婆塞,現在他們的感情還是那麼親密難分,雖然一個已經出家,一個當護法,但是他們之間的感情還是不正常。而當時的那位大臣就是我。」
佛陀說:「修行要改掉過去的習氣,能夠修行是千載難逢的好機緣;供養僧衆也是很難得的好念頭。但是,其中若含有不清淨、不平等的感情,那修行就不會有成就,也無法解脫六道塵緣的業網。學佛要學『清淨平等』之心啊!」
燃燒的六根之火
有一次佛陀帶領一千多位比丘出去遊化,他們走到象頭山。象頭山留有佛陀許多的回憶,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的景象,佛陀在那裏向弟子們說:「從這裏望去東北邊遙遠的地方就是伽耶城的城市街道,在東邊有尼蓮禅河,更遠處的地方就是我以前修行、靜思,體悟人間宇宙真理的地方。」
佛陀又對弟子說:「從高處向下看——這山河大地,不論是城市、山林或世間萬物,一切都在燃燒之中。」但是,弟子們看到的卻是平靜的境界,佛陀爲什麼說一切都在燃燒呢?
佛陀看到大家心中都有疑惑,就進一步解釋說:「弟子啊!要用心聽,清楚地分析——因爲人的眼睛在燃燒、耳朵在燃燒、鼻在燃燒、舌在燃燒,甚至最重要的心也在燃燒,就是因爲人有這五根,所以眼睛貪色,在色欲中使心不淨、擾亂了心念;耳根聽到聲音即意亂情迷;鼻和舌貪著味與香,爲了飲食和口欲的貪求,使心無法處在清淨之境;最重要的是身體所感觸的,一切生老病死之苦以外,還貪圖享受,爲了身體的觸感享受而造了很多業。
這一切無不是從心起,內心有貪欲、瞋恨之火,愚癡之火在燃燒,貪、瞋、癡叁毒從內心不斷地煎熬,不斷熾盛,以致于眼、耳、鼻、舌、身不斷遭受折磨!人就是因爲有這六根不斷在燃燒,才使得所處的環境都不得平靜;欲火、瞋火和愚癡之火,真的會破壞人的身心世界。」
佛陀總是不斷地從境界中舉實例教育弟子們。人確實是從五根來反應感受,而內心的感受往往不是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癡,才會使種種心理境界和方向有所偏差,像烈火般會毀滅一切。
目前的社會狀況,打開報紙每天都讓人擔心,因爲人的心火、瞋火常造成很多禍端。在報上有一則新聞,讓人很驚心悲痛——在士林區有一個十一歲的少年,他唆使叁個十四歲的青少年共同打死一位流浪漢。那位流浪漢喝酒之後和那位十一歲的少年起沖突,流浪漢用腳踢了少年一下;那孩子覺得被欺負了就去找平常不認真念書、會翹課的叁個國中生,告訴他們,他被流浪漠欺負、毆打,心裏很不滿,希望他們爲他出一口氣。
這叁個人覺得朋友被欺負了,于是四個人就一起去找,找到淩晨一點多才找到那個流浪漢,他還是喝得醉醺醺的。他們就近找了選舉用的旗竿,一人拿一根,也有拿石頭的,當頭就打,當然流浪漢也有抵抗、掙紮,但是無法對抗四個人,最後醉漢被打倒、流了很多血死了。到了早上工人發現後報警,警方也很用心追究,後來有人說,有一位少年和他吵過架,他們就循著這條線索找到那幾位平常愛翹課不念書的孩子,再由此找到肇事者,就這樣破案了。
十一歲的小孩竟然是肇事的主犯!他和叁個十四歲的小孩一起造成這麼悲慘、殘酷的案子,警方問他:「你後悔嗎?」
他說:「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
看到這種後果他也會怕,但事情已經發生了,那些學生的父母都很驚訝,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居然會打死人,這件事也讓爲人父母的感到很悲痛。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就是瞋怒之火加上愚癡之火所造成,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所引發的,所以佛陀說——人的眼睛在燃燒、耳朵在燃燒、鼻在燃燒、舌也在燃燒、心更在燃燒,這一切都足以毀掉人的身心世界,大家必須引以爲鑒。
長者之子學佛記
佛陀在世時,在祇樹給孤獨園帶領弟子們日日精進不懈。當時舍衛國的百姓對佛陀非常敬仰,對僧伽也很尊重,每天僧衆出去托缽,隊伍都很整齊,當地的人民都很恭敬地供養。
有些年輕人看了,心裏很羨慕。其中有一位長者子心想:佛陀貴爲王子,卻能舍棄富貴出家、修行證果,得到天下人的仰慕尊重……。他也希望能遠離名利、學佛出家,因此就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當然舍不得,但是他的父母也是佛教徒,最後還是送他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完成兒子的心願。
佛陀即收下這名弟子,然後請長老比丘代爲教導,長老比丘就將他們生活中的規律一一爲他分析,教他要守戒——五戒、十戒,甚至要守二百五十戒……。這位年輕比丘一聽——竟然有那麼多戒,心裏很惶恐。他想:「出家必須守這麼多戒,一不小心就會犯了某一條,這麼多戒,我一定守不好;既然守不好,我不如還俗好了,還俗可以做一位在家居士,不但可以經營事業、娶妻生子,又可以護持佛法!他心裏打定主意,于是向長老比丘提出請求。
長老比丘聽了覺得很不安,因爲這位年輕人是佛陀親自交給他們指導的,現在起了還俗之念,長老比丘著實爲難。即向年輕的比丘說:「你想還俗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向佛陀表明心意。」
幾位長老比丘就陪他到佛陀面前,長老比丘一五一十地向佛陀說明,佛陀就問年輕人:「你爲何剛出家又想要還俗呢?」
年輕的比丘也很坦白地說:「佛陀的教團裏,大家都要守持淨戒,但是這些戒律太多了,我怕守不好犯了戒,那就汙染了僧團,這不是很罪過嗎?所以我想還俗,將來也可以護持佛法呀!」
佛陀說:「你聽了這些出家人的戒律就退道心,那道心未免太淺薄了?」回過頭又向長老比丘說:「你們爲何一下子就跟他說那麼多戒律,讓他害怕呢?要依人依時漸進才好,一下子把那麼多戒加在他身上,太快了吧!把他交給我好了。」
年輕的比丘聽了寬心許多,佛陀接著向他說:「年輕人,修行不像你想的那麼複雜,守規矩也不像你想的那麼可怕,你先不用管那麼多戒,我只要你守叁項規戒。」
年輕的比丘聽到只有叁項,說:「叁項?那應該容易多了,我願意守持。」
佛陀說:「我只要你守好自己的身、口、意。這叁業能夠清淨則一切的戒都可以漸漸達成。」年輕的比丘聽了非常歡喜,他向佛陀叩頭禮拜,願意終身信受奉行。
佛陀向長老比丘們說:「我把願意終身信受奉行的年輕人再交給你們調教,你們要好好培養他。」這位年輕的比丘,每天就這樣守持進修,因叁業清淨,所以他天天都過得很愉快,不久之後即證得阿羅漢果!很多比丘都很贊歎佛陀的威德,因爲佛陀簡單的幾句法語就能讓一個人開解歡喜、堅持守戒!可以把很複雜的規則濃縮,讓他一生守持清淨!
簡單就是美,簡單就是妙法。學佛不用想得很複雜,若抱著單純、簡單的本性生活,則日常生活中還…
《《下篇》福德與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