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天臺學者,論教相觀心二門時,同以一心爲本,如四教儀說:
問曰:四教從何而起?答曰:今明四教還從前所明叁觀而起……問曰:叁觀複因何而起?答曰:叁觀還因四教而起。問曰:觀教複因何而起?答曰:觀教皆從因緣所生法四句而起。問曰:因緣所生法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緣所生法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諸佛不思議解脫,諸佛不思議解脫,畢竟無所有,即是不可說,故淨名杜口默然無說也。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即是用四悉檀,說心因緣所生法四句,赴四種根性,十因緣所成衆生而說也。
這一段文,是辨教觀的關系,謂教依觀而起,觀亦依教而生。所謂教,就是藏通別圓的四教,所謂觀,就是空假中的叁觀。沒有叁觀,四教就不得起,爲什麼?因四教是不出空假中叁者的;沒有四教,叁觀就不得立,爲什麼?因叁觀實爲藏等四教的實踐。如此,那四教叁觀又是依于什麼而起的呢?是依因緣所生法的四句而起的,因緣所生法的四句,雖則可以說是實相,但現在姑且把他叫做心。然而這心,究是理心呢?還是事心呢?從上所說心是諸佛不思議解脫等看來,無疑這是屬于理心,不過從事理不二,性修不二來講,事心實即理心,理心亦即事心,所以我人的一念妄心,就是諸佛所悟的不思議解脫的真心。真心本是不可說的,但由于因緣,又不得不說,四教所說,實是爲此。因而天臺家所說,並未出于唯心說的常例。
智者師事于南嶽慧思,慧思師事于北齊慧文,這是前面曾經說過的,但慧文的用心在于什麼地方?我們不可不首先了知。慧文的思想,雖無其他文獻可征,但依智論及中論來看,智論的一心叁智之文及中論的四句之文,不僅是他的用心所在,而且爲慧文、慧思相承的根本精神,這點可說是毫無所疑。叁智叁觀,既都屬于觀心門,因而慧文的思想,也就必然的側重于主觀唯心論的方面。繼承慧文思想的慧思,以龍樹爲指南,接受大般若經的空思想,特把唯心的說明,加于萬有諸法之上,雖沒有另外說明其所以唯心的理由,但從他銳意抱取禅定主義來看,可說他是個唯心主義的實行者。假定有人欲就慧思以求唯心的說明,自然只有依于大乘止觀。大乘止觀,如其題目所示,雖則是示止觀的實踐,但按題下所標“南嶽思大禅師曲授心要”的十字看,本書就名爲南嶽的唯心論,似亦未嘗不可。爲什麼?要知此書的內容,主要分爲五段,而每段所顯示的,都是唯心義。現在不妨簡要的把他敘述于下:
第一明依什麼而修止觀之行,這在論中告訴我們,是依一心而修,並且就此一心列出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法身、如來藏、法界、法性等的種種異名,以示止觀的本體,同時複就一心之理,加以詳細的解說。其中的義理,以大乘起信論爲立腳地,以如來藏緣起之意辨之。有說“大乘止觀爲大乘起信論末論”,有說“大乘止觀爲大乘起信論釋論”,可謂都說得非常有意義。如大乘義章的八識表,是依大乘起信論所說成立,今此大乘止觀的根本精神,自亦可說在于大乘起信論,既然如此,本書全部的唯心思想,當也可以推知。其次,止觀境界以下的四大段文,是就止觀的實行,以辨明他們的因果。止觀是依一心所成立的,其以一心爲所緣的境界,自不用說,但以一心的那一點爲所緣境,在第一段中還沒有顯明的指示出來,是以到第二段,就明顯的告訴行人,以真實性、依他性、分別性的叁性,爲止觀之境。第叁明止觀的體狀,同就叁性來觀察,以辨止觀止息的狀態。第四明止觀的斷德,首依叁性的止觀,斷一切的無明妄想,進辨如何的得始覺的真智。第五明止觀的作用,是敘成佛以後所有的作用,爲無限絕對。關于這些,大乘止觀法門卷第四,以頌總括的說:
“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此心即衆生,此心菩薩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而具種種義,是無窮法藏。是故諸行者,應當一切時,觀察自身心:知悉由染業,熏藏心故起;既知如來藏,依熏作世法,應解衆生體,悉是如來藏;複念真藏心,隨熏作世法,若以淨業熏,藏必作佛果”。
如上所說可以知道,大乘止觀的五段文,後四全就真實、依他、分別的叁性所顯示的,但所謂叁性說,原是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所說的。真谛譯的顯識論、轉識論、叁無性論等,玄奘譯的攝大乘論本釋,成唯識論等,屬于唯識教系的論典,大談叁自性,固沒有什麼可異,而南嶽的著作,采用法相的叁自性,實在使人有點感到希奇的。不唯本書如此,就在隨自意安樂行及無诤叁昧等,也都說到叁自性的這一論題。南嶽的著作,本以般若經及法華經的思想爲基礎,而有異于龍樹之空思想的,可是大乘止觀法門這書,一反向來的立場,以華嚴經的思想爲基礎,以扶助大乘起信論及攝大乘論所說,成爲一部最有力的唯心主義的著作。所以欲研究佛教唯心論的哲理,此書不可不讀。讀了此書,一方面故可了知佛教唯心的真理,另方面亦可認識南嶽慧思的中心思想所在。
前面說過,天臺宗,是依法華及龍樹的中論所成立的,但法華經及中觀論,不論那一種,其思想都不是立于唯心基礎上的,亦即是說,在物心的二者中,不置重于心的一方面,而是對于物心同等重視的。所以天臺宗的思想,如就其教系的根本來說,不獨不是立唯心說,且是反對唯心說的,退一步,就說天臺同樣是立唯心說,但那不是在哲學的理論方面,而是在宗教的實際方面。如就理論說,既不是唯心,亦不是唯物。根據天臺的教義說:宇宙萬有的諸法,不管是什麼東西,無不當下就是真理,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正是說的此旨。然欲實踐這修養法,亦即如何的去修止觀,就又不得不是唯心的了。因爲如此,所以從實相教系而來的天臺家,亦可發現他的唯心思想。即在理論上,雖不是唯心或唯物,因爲物心同體,但在實踐方面,不得不走上唯心的老路線,因此,天臺家亦主唱唯心說。關于慧文、慧思的唯心思想,在前已大略的說過,現再就智者思想,一論他的唯心說,這本可從多方面來論證的,爲節省篇幅計,姑敘說叁點如下:
一、就觀法歸于唯心的一法說:天臺家的觀法,在摩诃止觀,雖分爲十大章,但要在第七正觀的一章,于此第七正觀中,雖又分爲十節,而要在第一陰入界境。章安大師固曾說十境的通別,而總括言之,第一陰入界境,通于第二煩惱以至菩薩境的九境,由此可知陰入界境範圍之廣了。所謂陰入界境,是指通常所說的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的叁科。這樣講來,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界的依正二法,沒有一樣不是陰入界境。盡天盡地的所有萬有諸法,可說都攝在這陰入界境的當中。但所規定的十乘觀法,依智者大師說,要去十二入、十八界,唯取五陰,于五陰中,又去前四陰,唯取第五識陰,一切陰入界,皆以心爲本,所以以一心爲所觀境。如摩诃止觀卷第五之二說:“然界內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論雲: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爲什麼要一定如此?這因臺家將法分爲衆生法、佛法、心法的叁類:如就衆生法觀,衆生法太廣,實不易觀察,即使去觀察,由于太廣的因緣,很易流于緩慢的毛病;如就佛法觀,佛法太高,觀察起來,不僅困難,且由太高的因緣,很易陷于卑屈的危險;所以初心行者,唯有就最卑而又最近的自己的心法來觀察,比較容易成就。然如何以觀自己的心法?即以終日終夜活動非凡的我人一念妄想爲所觀的對境,亦即于最近的心識發現最遠的深義||叁谛圓融的妙理的方法,若問天臺止觀的妙味在什麼地方,我敢說就在于此。因如天臺所發現的一念叁千之旨,不唯在客觀上發見,而且在主觀上體達,以完成觀心的妙法之旨。
二、就叁谛叁觀歸于一心說:叁谛叁觀,本不是差別不同的兩種東西,在語文上所以說之爲二,是就主客觀分的:謂在客觀上立名,叫做叁谛,在主觀上立名,叫做叁觀。實際,于叁觀中有叁谛的全體,于叁谛中有叁觀的全體,二者完全是同體的。譬如太陽自放光明以顯自己的存在,當知叁谛發叁觀的慧光以顯叁谛的真相,其道理是一樣的。要之,叁谛叁觀,同爲一心中的差別,並沒有他的別體。如摩诃止觀輔行卷叁之二說:“圓頓止觀相者,以止緣于谛,則一谛而叁谛,以谛系于止,則一止而叁止。譬如叁相在一念心,唯一念心而有叁相……以觀觀于境,則一境而叁境,以境發于觀,則一觀而叁觀。如摩醯首羅面上叁目,雖是叁目而是一面……若見此意,即解圓頓教止觀相也。何但叁一一叁?總前諸義,皆在一心”。由是可知:雖則說是叁谛,而實爲一心的空谛,一心的假谛,一心的中谛,叁谛相互融合,全不離于一心。什麼叫做叁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什麼叫做叁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以叁谛發叁觀,固在一心,以叁觀照叁谛,亦在一心,離了一心,即無叁谛,亦無叁觀,從叁觀叁谛歸于一心看,可以想像他的唯心思想是怎樣了。
叁、就一念叁千歸于一心說:一念叁千論,爲天臺教觀二門相關的樞機。衆生法、佛法、心法,以妙字形容他而稱他爲妙法的,固是這一念叁千論,爲宗教觀法的特征而值得大誇特誇的,亦是這一念叁千論,甚至爲天臺一家哲學之精華的,當知還是這一念叁千論,所以這在臺家教義來說,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所謂一念叁千論,在叁谛中,雖屬假谛觀所詳說的,但在十法界中,卻是就第一觀不思議境而辨別的。至于此一思想的來源,端在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偈,如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經說種種五陰以天臺家的觀點看,就是指十法界各各所具的五陰。然所謂世間,在智度論等,分爲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的叁種,十界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界界互具的,所以十界互具,就變成爲百界,更以叁世間來爲配合,于是就有叁百界的差別。于此每一界中,天臺認爲必然具有法華方便品所說諸法實相的十如,因而叁百界就具足了叁千如。所謂“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就是此意。如是種種,不前不後,爲自己內心的屬物,不特不是外來的,且是先天所固有的理法,一旦有了因緣,十界叁千的諸多現象,自然就隨緣起動。如是不思議力,存于吾人一念妄心中,雖則說是存在,但吾人又不易識知,所以叫做不思議境。摩诃止觀卷五之叁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叁千性相,百界千如,都不出現前一刹那心,所以叫做一念叁千,一念之心不可思議,叁千世間亦不可思議,離叁千世間,固然沒有心可談,離去一念心,同樣沒有世界可談,此之所以諸法唯心。
由上種種分析看來,慧文、慧思的思想,固已創說了唯心論的哲理,天臺智者的思想,更是發揮了唯心論的精義,以是我們說,天臺學含有極豐富的唯心思想,但此唯心思想是從那裏來的呢?這是我們進一步所應追求的。如就妄心觀境的觀心論加以考察,無疑這是從修觀的便利上來的,但以曆史的眼光來看,實是遠從龍樹思想演化而來。我們知道:華嚴的唯心說,是無著系的唯識即阿賴耶緣起論的進步發展;而天臺學,由于慧文、慧思兩大師的獨奉龍樹,特別是關于觀門方面,完全是繼承龍樹的思想,因此可說這是實相緣起論的進步發展。無著系的唯識學,雖大談其八識義,但龍樹系的中觀學,始終守住六識說的崗位,在六識以上,不承認有其他什麼心。承此龍樹思想的天臺學,雖竭力的發揮唯心哲理,但並不是意識以上的唯心說,而就是在意識上創立他的唯心說的。這意識,如以理具事造分別,雖則是屬事造的,但理具外沒有事造,事造實爲理具全體的發動,所以在意識中具足二十界的叁千,構成天臺一念叁千論的精義,完成真常的絕對唯心論。同時我們知道,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觀法,重在四念處觀,換句話說,身受心法的四念處觀,是說一切有部的根本;然而說來奇怪得很,天臺亦特別重視這個,所以作有四念處四卷,詳細論說這個問題。天臺所以重此,因四念處觀,是六識的對境。這樣說來,天臺的妄心觀境,一方面固是繼承龍樹的思想,另方面還是遠依說一切有部的法相。天臺唯心說的探索者,不可不注意天臺與有部間,有著曆史關系的存在。
民國四十五年九月寫于新竹福嚴精舍自修室
《叁谛叁觀的來源與發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