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P2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证悟之前是方便观,要由如是的不断观察,才能证悟真胜义性。

  三

  三谛三观的思想,在经中是有根据的,天台宗成立以前,三谛说老早就从我国的北方传到江南,作为这一思想的前驱者,就是三论学者。如广州大亮所唱的“二谛是教”、“二谛是假名”,因假名而见中道,就吐露了三谛的思想。中观论讲记说:“众因缘生法是俗谛,我说即是空是第一义谛。二谛是教、是假名;假名而有即非有,假名而空即非空;依假名的空有,泯空有的一切相,这是中道。所说虽略有出入,但他的空有假名说,就是说明了有是假名的非实有,空是假名的非偏空,依此而显中道。虽说三谛,依然是假名与绝待的二谛论,不过立意多少倾向圆融而已”。这一思想的发生,在刘宋时的广州大亮就开始了。辽东朗大师南来,在摄山所说的“二谛为教”,就是本于这一思想而来。所以摄山门下,有“中假”义“中假师”。三论家的意思:如沉空滞寂,偏取空理,不能从空而即有;离假名而说空,是为小乘圣者。大乘即有而空,当体中道,虽重于泯绝一切,但不离世俗假名。

  三谛说的思想,由于辽东朗大师的传布,梁代就已显著的流行,这从嘉祥大师所叙述的开善智藏的二谛义,可以得到消息。开善智藏说:二谛同以中道为体,并引龙树中论颂为证明:他以为:“因缘所生法”是俗谛,“我说即是空”是真谛,“亦是中道义”为二谛之体。二谛章中明开善所主张的二谛体又说:“二而不二,二谛即中道;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谛,故以中道为二谛体”。可是说到中道,开善说有俗谛中道、真谛中道、真俗合明中道的三种中道。既以中道为二谛体,试问是以那一种的中道为二谛体呢?在三论家的正义看来,开善主以中道为二谛体,虽有从二谛踏上建立三谛的趋势,但他所说的三种中道,证于圣教量,“无所无当故,但有语言,非佛法中道”,中道尚不能成立,怎可以此为二谛体?考中道为二谛体之说,见于从高丽朗大师时的隐士周颙所作的三宗论,开善虽也听说此义,但因“得语不得意”,故明以中道为体,而实还以真谛为体的。嘉祥大师意:中观所说的中道,实质还是胜义,不特是泯寂的,而且是融俗的,所以是即空即有的中道。因此,中观的中假家,有有谛、无谛、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的三谛,不过有时可以把这三谛摄为二谛,即有无都是属于世谛,非有非无才是第一义谛。至于开善,表面似说三谛,其实是说二谛。所以大乘玄论说:“今意有第三谛,彼(开善)无第三谛”。然据另一传说,以为与慧思前后而活跃于梁陈时代的傅大士,才是璎珞经三观说的提倡者,唐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中,特别引用傅大士的“三观一心融万品”句,作为三观说的证明。但荆溪与傅大士的时代,相离已远;傅大士是否说过这个话,在历史上有没有他的确实性,那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然而三谛、三观说的思想,在梁陈时代已经盛行,可说毫无问题。

  四

  三谛、三观说的思想,最初是由仁王、璎珞二经而来;其后由三论师而渐次的发展。到陈代,慧思大师,对于璎珞经的三观说,已给予深切的注意与了解,这从他的著作中,可以明白的看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说有“无谛巧慧佛三谛”的三谛,这应该是从璎珞经的三谛而来。“心数心性平等观”、“初观息解假名空”的平等观,假名空的用语,也与璎珞经所说的三观相关。可见慧思禅师已著眼于璎珞经的三谛、三观说。“智者大师别传”中说:智者在大苏山亲近慧思时,曾代替慧思讲玄义,于中“唯三三昧与三观智有以咨审,余悉自裁”。由是可知慧思对于三观是有相当理解的。智者既曾代讲大品般若,则其对于所咨审的三观智,或般若经所说的三三昧,当也有相当的重视。不过,智者初期的思想,虽已注意到璎珞经的菩萨行位及三观说,但在他的“觉意三昧”中,还称三观为三三昧,说初观是空三昧,第二观是无相三昧,第三观是无作三昧。到“次第禅门”出现,在六妙门的解释中,才说从假入空观是观,从空入假观是还,空假一心观是净;他的思想,已深受璎珞经的影响。虽则如此,但还是历别的次第三观,没有发展到圆家的一心三观。

  三谛说也是这样,读智者的初期作品,对于三谛,只是一鳞半爪的说到,并未曾作有条理有系统的叙述。但到智者决然入天台山栖隐,于九年的隐居潜修中,思想有了飞跃的进展。所以智者大师的思想,可以明显的划分为两个时期,就是天台栖隐以前的初期思想,与以后的后期思想。圆融三谛,一心三观,起初都渊源于仁王、璎珞;但经过龙树空有无碍思想的引发,于晚年到天台山后,才完成的。一心三观是对别相三观说的:先观空,次观假,后观中,有其次第顺序的,是为别相三观;观空,一空一切空,假中无不皆空,观假,一假一切假,空中无不皆假;观中,一中一切中,空假无不皆中。不经顺序次第,而作圆融无碍的观法,是为一心三观。圆融三谛是对历别三谛说的:如璎珞经所说的先观空,次观假,后观空假二谛为方便,双照空假的二边,入于中道,其中道是但中不融,三谛前后隔别,所以名为历别三谛。对此而说的圆融三谛,是即空即假即中,圆融无碍的。圆融无碍的三谛,实是一法上的德用差别。空谛超一切法而重在“破情”方面,俗谛存一切法而重在“立法”方面,中谛超越言语思惟而重在不可思议的“绝待”方面。所以说空不离假中,称假不离空中,言中不离空假,空假中三谛,具备破情、立法、绝待的三义。因此,三谛就是一谛,一谛就是三谛,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无不中;三谛真是一体而互融的。

  如上所说,我们当可了然天台家的三谛、三观的思想大要。虽说天台大师的初期思想,重于五时八教的教判,到他晚年,才发展完成到三谛、三观为其教义的中心学说。学习天台,如不能明白他的特色,在于圆教的教观二门,那是不能获得他的心要的。不过,我们必须知道的:他的所谓但中不但中说,实由中观家的但空不但空的思想引申而来。本来,空有无碍,二谛相即,是龙树学的唯一特色,唯识家,并不如此。从缘起性空的立场上讲,虽是缘起即空,即假,即中的,但在说明的时候,却是侧重于离一切执著,而显示毕竟清净的。天台大师,本此思想,虽也谈缘起性空的道理,但他重视空有无碍的中道,所以融摄差别的三谛,次第的三观,建筑在圆融无碍的基础上,发展为希有难得的法门。然为令人生信起见,所以就引中论的“因缘所生法”的一颂,智论的“三智一心中得”的一句,以证自己所说的圆融三谛,一心三观是有根据的。其实,说他的思想曾受龙树思想的启发,一点也不错。没有二谛无碍说,不会有三谛无碍说。没有但空不但空的分别,就不会有但中不但中的建立。然若说这就是龙树论的本意如此,那就多少与文义相违。思大师说:智者的证悟境界,世间的文字法师,谁也不能勘破的。因此,我们可以作一结束的说:依自己的观心见地,发挥独特的圆融思想,才是天台的难能可贵的地方!如严格的依教典来说,那就不是天台所长了。

  天台唯心说的探索

  天台宗,是我国大乘八宗的一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他辉煌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不唯如此,而且曾一度执佛教界的牛耳,支配著整个佛教的思想界,所以学者要想真正认识中国佛教,对于天台学,不能不作一番深切的探究。

  天台宗的创始者,依一般说,是智者大师,但吾人若再向前推一步,则还有北齐的慧文禅师与南岳的慧思禅师。约在南北朝时,北齐慧文禅师,依龙树智度论及中观论,悟得一心三观之旨,以之而传于南岳慧思,思则传于天台智者。由此可知,天台宗主要之一心三观的观法,并不是智者个人所独创的,而是由慧文、慧思所传承的,然因智者于此又加上五时八教的判释,完备的树立教观二门,大振天台宗风,所以后世以智者为一宗的宗祖,复因智者是住于天台山的,所以又被尊为天台大师。

  天台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从其思想体系方面去观察,实不出于教观二门,换句话说,由教相与观心的相依相成,始有天台宗的成立。对此二大门,如有相当的认识,台家的教义,也就思过其半。现我不想广谈教观,只想就观心门的成立,一论天台宗的唯心说。欲知天台观心门的如何成立,首先不能不知下面所引的二文。

  第一智论卷第二十七说:

  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

  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

  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密

  多,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

  第二中观论四谛品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于中,前者所引,在大品般若经中,是“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

  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

  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之经文的解释。龙树说这一切实一时得,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于一心中同时具有,以之说为一心三智或一心三观。至中观论所说因缘所生法的一偈,含有空假中的三义,是即一境三谛。三谛三观,是在主观客观方面分的,即在主观方面,说为一心三观,在客观方面,说为一境三谛。因为如此,三谛三观,固然不是别物,就是一三三一,也无什么相隔,所以天台家特地把他说为圆融三谛,亦即台宗观心门的要领。有说:如以法华经所说为释迦的实相观,则中观论所说自是龙树的实相观,然而不管是佛或菩萨的实相观,都是立本于唯心说的。不唯如此,如果广取诸经诸论的意思来看,所谓大乘,一切是唯心教;唯心教,可说是有大乘的所以。智旭大师说:“大乘者,心性之异名也,或此心之体,即是大乘也”。因为如此,…

《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