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道證悟之前是方便觀,要由如是的不斷觀察,才能證悟真勝義性。
叁
叁谛叁觀的思想,在經中是有根據的,天臺宗成立以前,叁谛說老早就從我國的北方傳到江南,作爲這一思想的前驅者,就是叁論學者。如廣州大亮所唱的“二谛是教”、“二谛是假名”,因假名而見中道,就吐露了叁谛的思想。中觀論講記說:“衆因緣生法是俗谛,我說即是空是第一義谛。二谛是教、是假名;假名而有即非有,假名而空即非空;依假名的空有,泯空有的一切相,這是中道。所說雖略有出入,但他的空有假名說,就是說明了有是假名的非實有,空是假名的非偏空,依此而顯中道。雖說叁谛,依然是假名與絕待的二谛論,不過立意多少傾向圓融而已”。這一思想的發生,在劉宋時的廣州大亮就開始了。遼東朗大師南來,在攝山所說的“二谛爲教”,就是本于這一思想而來。所以攝山門下,有“中假”義“中假師”。叁論家的意思:如沈空滯寂,偏取空理,不能從空而即有;離假名而說空,是爲小乘聖者。大乘即有而空,當體中道,雖重于泯絕一切,但不離世俗假名。
叁谛說的思想,由于遼東朗大師的傳布,梁代就已顯著的流行,這從嘉祥大師所敘述的開善智藏的二谛義,可以得到消息。開善智藏說:二谛同以中道爲體,並引龍樹中論頌爲證明:他以爲:“因緣所生法”是俗谛,“我說即是空”是真谛,“亦是中道義”爲二谛之體。二谛章中明開善所主張的二谛體又說:“二而不二,二谛即中道;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谛,故以中道爲二谛體”。可是說到中道,開善說有俗谛中道、真谛中道、真俗合明中道的叁種中道。既以中道爲二谛體,試問是以那一種的中道爲二谛體呢?在叁論家的正義看來,開善主以中道爲二谛體,雖有從二谛踏上建立叁谛的趨勢,但他所說的叁種中道,證于聖教量,“無所無當故,但有語言,非佛法中道”,中道尚不能成立,怎可以此爲二谛體?考中道爲二谛體之說,見于從高麗朗大師時的隱士周颙所作的叁宗論,開善雖也聽說此義,但因“得語不得意”,故明以中道爲體,而實還以真谛爲體的。嘉祥大師意:中觀所說的中道,實質還是勝義,不特是泯寂的,而且是融俗的,所以是即空即有的中道。因此,中觀的中假家,有有谛、無谛、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谛的叁谛,不過有時可以把這叁谛攝爲二谛,即有無都是屬于世谛,非有非無才是第一義谛。至于開善,表面似說叁谛,其實是說二谛。所以大乘玄論說:“今意有第叁谛,彼(開善)無第叁谛”。然據另一傳說,以爲與慧思前後而活躍于梁陳時代的傅大士,才是璎珞經叁觀說的提倡者,唐荊溪湛然大師,在止觀輔行中,特別引用傅大士的“叁觀一心融萬品”句,作爲叁觀說的證明。但荊溪與傅大士的時代,相離已遠;傅大士是否說過這個話,在曆史上有沒有他的確實性,那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然而叁谛、叁觀說的思想,在梁陳時代已經盛行,可說毫無問題。
四
叁谛、叁觀說的思想,最初是由仁王、璎珞二經而來;其後由叁論師而漸次的發展。到陳代,慧思大師,對于璎珞經的叁觀說,已給予深切的注意與了解,這從他的著作中,可以明白的看出。“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中,說有“無谛巧慧佛叁谛”的叁谛,這應該是從璎珞經的叁谛而來。“心數心性平等觀”、“初觀息解假名空”的平等觀,假名空的用語,也與璎珞經所說的叁觀相關。可見慧思禅師已著眼于璎珞經的叁谛、叁觀說。“智者大師別傳”中說:智者在大蘇山親近慧思時,曾代替慧思講玄義,于中“唯叁叁昧與叁觀智有以咨審,余悉自裁”。由是可知慧思對于叁觀是有相當理解的。智者既曾代講大品般若,則其對于所咨審的叁觀智,或般若經所說的叁叁昧,當也有相當的重視。不過,智者初期的思想,雖已注意到璎珞經的菩薩行位及叁觀說,但在他的“覺意叁昧”中,還稱叁觀爲叁叁昧,說初觀是空叁昧,第二觀是無相叁昧,第叁觀是無作叁昧。到“次第禅門”出現,在六妙門的解釋中,才說從假入空觀是觀,從空入假觀是還,空假一心觀是淨;他的思想,已深受璎珞經的影響。雖則如此,但還是曆別的次第叁觀,沒有發展到圓家的一心叁觀。
叁谛說也是這樣,讀智者的初期作品,對于叁谛,只是一鱗半爪的說到,並未曾作有條理有系統的敘述。但到智者決然入天臺山棲隱,于九年的隱居潛修中,思想有了飛躍的進展。所以智者大師的思想,可以明顯的劃分爲兩個時期,就是天臺棲隱以前的初期思想,與以後的後期思想。圓融叁谛,一心叁觀,起初都淵源于仁王、璎珞;但經過龍樹空有無礙思想的引發,于晚年到天臺山後,才完成的。一心叁觀是對別相叁觀說的:先觀空,次觀假,後觀中,有其次第順序的,是爲別相叁觀;觀空,一空一切空,假中無不皆空,觀假,一假一切假,空中無不皆假;觀中,一中一切中,空假無不皆中。不經順序次第,而作圓融無礙的觀法,是爲一心叁觀。圓融叁谛是對曆別叁谛說的:如璎珞經所說的先觀空,次觀假,後觀空假二谛爲方便,雙照空假的二邊,入于中道,其中道是但中不融,叁谛前後隔別,所以名爲曆別叁谛。對此而說的圓融叁谛,是即空即假即中,圓融無礙的。圓融無礙的叁谛,實是一法上的德用差別。空谛超一切法而重在“破情”方面,俗谛存一切法而重在“立法”方面,中谛超越言語思惟而重在不可思議的“絕待”方面。所以說空不離假中,稱假不離空中,言中不離空假,空假中叁谛,具備破情、立法、絕待的叁義。因此,叁谛就是一谛,一谛就是叁谛,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無不中;叁谛真是一體而互融的。
如上所說,我們當可了然天臺家的叁谛、叁觀的思想大要。雖說天臺大師的初期思想,重于五時八教的教判,到他晚年,才發展完成到叁谛、叁觀爲其教義的中心學說。學習天臺,如不能明白他的特色,在于圓教的教觀二門,那是不能獲得他的心要的。不過,我們必須知道的:他的所謂但中不但中說,實由中觀家的但空不但空的思想引申而來。本來,空有無礙,二谛相即,是龍樹學的唯一特色,唯識家,並不如此。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上講,雖是緣起即空,即假,即中的,但在說明的時候,卻是側重于離一切執著,而顯示畢竟清淨的。天臺大師,本此思想,雖也談緣起性空的道理,但他重視空有無礙的中道,所以融攝差別的叁谛,次第的叁觀,建築在圓融無礙的基礎上,發展爲希有難得的法門。然爲令人生信起見,所以就引中論的“因緣所生法”的一頌,智論的“叁智一心中得”的一句,以證自己所說的圓融叁谛,一心叁觀是有根據的。其實,說他的思想曾受龍樹思想的啓發,一點也不錯。沒有二谛無礙說,不會有叁谛無礙說。沒有但空不但空的分別,就不會有但中不但中的建立。然若說這就是龍樹論的本意如此,那就多少與文義相違。思大師說:智者的證悟境界,世間的文字法師,誰也不能勘破的。因此,我們可以作一結束的說:依自己的觀心見地,發揮獨特的圓融思想,才是天臺的難能可貴的地方!如嚴格的依教典來說,那就不是天臺所長了。
天臺唯心說的探索
天臺宗,是我國大乘八宗的一宗,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他輝煌的曆史和特殊的地位,不唯如此,而且曾一度執佛教界的牛耳,支配著整個佛教的思想界,所以學者要想真正認識中國佛教,對于天臺學,不能不作一番深切的探究。
天臺宗的創始者,依一般說,是智者大師,但吾人若再向前推一步,則還有北齊的慧文禅師與南嶽的慧思禅師。約在南北朝時,北齊慧文禅師,依龍樹智度論及中觀論,悟得一心叁觀之旨,以之而傳于南嶽慧思,思則傳于天臺智者。由此可知,天臺宗主要之一心叁觀的觀法,並不是智者個人所獨創的,而是由慧文、慧思所傳承的,然因智者于此又加上五時八教的判釋,完備的樹立教觀二門,大振天臺宗風,所以後世以智者爲一宗的宗祖,複因智者是住于天臺山的,所以又被尊爲天臺大師。
天臺大師所創立的天臺宗,從其思想體系方面去觀察,實不出于教觀二門,換句話說,由教相與觀心的相依相成,始有天臺宗的成立。對此二大門,如有相當的認識,臺家的教義,也就思過其半。現我不想廣談教觀,只想就觀心門的成立,一論天臺宗的唯心說。欲知天臺觀心門的如何成立,首先不能不知下面所引的二文。
第一智論卷第二十七說:
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
習,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
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密
多,故次第差別說,欲令衆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
第二中觀論四谛品說: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于中,前者所引,在大品般若經中,是“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
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
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之經文的解釋。龍樹說這一切實一時得,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叁智,于一心中同時具有,以之說爲一心叁智或一心叁觀。至中觀論所說因緣所生法的一偈,含有空假中的叁義,是即一境叁谛。叁谛叁觀,是在主觀客觀方面分的,即在主觀方面,說爲一心叁觀,在客觀方面,說爲一境叁谛。因爲如此,叁谛叁觀,固然不是別物,就是一叁叁一,也無什麼相隔,所以天臺家特地把他說爲圓融叁谛,亦即臺宗觀心門的要領。有說:如以法華經所說爲釋迦的實相觀,則中觀論所說自是龍樹的實相觀,然而不管是佛或菩薩的實相觀,都是立本于唯心說的。不唯如此,如果廣取諸經諸論的意思來看,所謂大乘,一切是唯心教;唯心教,可說是有大乘的所以。智旭大師說:“大乘者,心性之異名也,或此心之體,即是大乘也”。因爲如此,…
《叁谛叁觀的來源與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