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

  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

  演培法师

  一

  中国最流行的佛法,有台、贤、禅、净的四宗。在这四宗中,台、贤是重于教的,禅、净是重于行的。虽说四宗各有他的所本,但都成立于我国,有著中国佛教的特色,所以一向为中国佛教徒所重。天台宗,在我国佛教中,是有他的极崇高的地位和极普遍的信众的。天台虽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但其中心思想及精义,实在于三谛、三观及一念三千。一念三千说,出于天台大师的独创,现在姑且不论。三谛、三观说,据天台学者的一贯相传,是传承于印度的龙树法门。天台宗确与龙树学有深切关系,但关于三谛、三观,实有讨论的余地,因为在龙树的全部著作中,没有一处可以找出三谛、三观的明文。

  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依于天台学者的一向所说,三谛是根据龙树的中观论,他们认为最有力的明文,就是中论四谛品的“因缘所生法”一颂。三观是根据龙树的大智度论,他们常常引用智论“三智一心中得”的一句话,以证成他的所说有据。可是这两个教证,是非常薄弱的。

  先来考察三谛的教证。龙树学的传入中国,主要的是中、十二门、大智度的三论。虽各论的谈空说有,有广有略,但其一贯的思想,不外说明二谛。二谛章说:“此四论(加入提婆的百论)虽复名部不同,统其大归,并为申乎二谛,显不二之中道。若了于二谛,四论则焕然可领”。因此可说,龙树学,不能不本于二谛。特别是中论所开显的二谛,更为明显。如中论四谛品中,显示佛法宗要时,明白的告诉我们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章也说:“中论以二谛为宗,若了二谛,中论即便可明”。由是可知中论中心思想之所在。天台学者,虽说非常重视中论,但他引用“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一颂,以证成他的三谛说,不能不说多少与中论的本义不同。因为论主引说此颂,本意是为了成立一切法的缘起无自性空,并非成立一切法的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论主说了此颂后,恐怕有人发生误会,紧接著又说了“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一颂。此颂与前颂,是互相连贯而非彼此独立的。把他连贯来读,自然就会结归到缘起即空,不会结归到即空即假即中。但天台学者,文外取义地,把前一颂孤立起来看,所以就成了他的圆融三谛说。三谛圆融论,在后期的大乘经中,确也有他的线索可寻,但不应依附于龙树的教义,作为自己的权证。假定龙树在此颂中,真的是显示三谛的,那他在末后的结句,就应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应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前面也应说:“如来依三谛,为众生说法”,不应说“二谛”了。既然标二谛,而又归结到“无不是空者”,则龙树的意趣何在,可以想见。

  天台学者三谛说的建立,把他公式化,处处套上三谛说,而并不问经论的本意。如金刚经的“如来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这样的三句论法,经中是很多的。天台学者见了,以为就是说三谛。以为:“如来说般若波罗密”是俗谛,“即非般若波罗密”是真谛,“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中谛。其实,“般若波罗密”,是说的缘起法,缘起是无自性的,所以“即非般若波罗密”;虽然是无自性空的,但决不是什么都没有,即空的缘起法,是宛然而有的,所以说“是名般若波罗密”。是名,即是假名的。“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谛无碍的中道”,何曾是说圆融三谛?又如心经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明是开显二谛无碍中道,但天台学者,不顾下面结归“是故空中无色”的明文,定说这是开显他的圆融三谛。不从经论的文义一贯处去体会,而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是俗谛,“亦是中道义”是中谛的三谛说。站在龙树学的正义来看,我们是难以同情的。

  再考察三观说的教证。天台学者讲到三观时,每每抬出北齐慧文大师来,以为文大师读智论,读到“三智一心中得”而有所契入,乃建立圆融的三观。可是我们读破了智论百卷,彻头彻尾,从来都没有发现到过这一句。好在智论还现存世间,学者可以检查。据我们读诵智论所知,在二十七卷中,有这么一段经文:“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密;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密”。龙树在论中,先分别解说,什么叫做一切智,什么叫做一切种智。接著说:“复次,后品中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为什么道智是菩萨事,不是佛事及声、缘事?因为道是修行的事。佛,道事已经圆满,无须再行再知。声、缘望于佛道,虽说还有功德未备,习气未除,但他本分上的事,也都已经圆满,所以佛及声、缘不名道智,唯菩萨正在修道的历程中,名为道智,所以说:“道是行相故”。论中又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亦如是”。论中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就是二智于“一心中得”。虽说一心中得,也还有他的先后次第,那里有“三智一心中得”的明文?又怎么可说他是非前非后而圆具于一心中的?

  二

  如上所说,我们可以明白的知道:天台学者用中论、智论的教证,以成立他的三谛、三观说。那是勉强的,可说是不可能的!然则难道这完全是天台的臆说,而毫没有他的根据吗?不然!三谛、三观的名称,见于现存的仁王经及竺佛念译的菩萨璎珞本业经。

  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第三说:“无缘无相第三谛”;“忍心无二三谛中”;“三谛现前大智光”;“于第三谛常寂然”。在这诸句中,虽每句都说到三谛或第三谛,但第三谛是指的什么,三谛又何所指,我们从经文中,完全看不出来。到二谛品中,才说出三谛:“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但此所说的三谛,是否可以即是上来所说的三谛,那还是个问题。受持品第七又说有三谛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据此,仁王经中确曾说到三谛。其次,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第三中,讲到十六谛的时候,于中说有:“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的三谛。在佛母品第五,显示三谛为佛母时,又说:“所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母”。但于“所以者何”下,说明所以然时,却又大谈二谛,并且结说:“吾今为是大众略说明月璎珞经中二谛要义”。依名义看,既不怎么显了,三谛二谛间杂而说,似乎非常零乱,所以学者间,一向对于仁王、璎珞二经,抱著怀疑的态度,说这不是印度传来的经典,而是西历第五世纪时,在中国所成立的。由于怀疑经典的确实性,对于三谛、三观的思想,也就认为是由我国南北朝中期无名的经典作者所唱出,不可求于印度的圣教量。但这种看法,我们不能同情。因为无论是从文字或内容方面去看,我们确信两部经,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决不是中国人的创作。倘若国人有此崇高而伟大的思想,那他表现这一思想所运用的文字,决不会如此地艰涩难懂,如此地前后不相关照。所以依我们的研究所得,不特深信二经是由西方传来,而且确认这是透过唯识思想,含有非常浓厚的唯识色彩;又是含有非常浓厚的真常色彩。这是后期佛教的前驱经典,已倾向于真常唯心而还不曾圆熟。如仁王经说:“众生最初一念,生得善,生得恶”,即是唯识说。又如仁王所说的三谛,就是唯识说的三性。辨中边颂说:“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遍计执性,是离心而外在的客观独立存在的境,也就是经中说的“色谛”;依他起性,是指能变似的主观分别心,也就是经中说的“心谛”;圆成实性,就是二空所显遍一切法的空性,也就是经中说的“空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三性也就是三真实,可见与经所说的三谛,除了次第稍有出入外,其意义可说完全相同。还有,宇宙万有的诸法,虽说多得不可胜数,但唯识者以三性摄尽无遗,如摄论的所知相分,就是综合一切所知而为三性来说的。仁王经说:“以三谛摄一切法”,“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岂不是两者的思想更相吻合吗?至于仁王经与璎珞经中所说的五住烦恼,与胜鬘、楞伽经相合,同是后期真常大乘的特色,就是其他所说的什么金刚宝藏、法身藏、自性清净藏……一切圣果无量功德藏等,无不彻底的显露了真常思想。所以可说:仁王与璎珞经,都是唯识学的,真常学的,都渊源于印度的。原来,无论是妄心或真心的教学,都是以空为不了义的,都是超有超空的“非有非空”,或“空有并寂”的中道。三谛说,与第三时教,有著密切关系。

  至于天台所说的三观名称,在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中,也有明文可见:“三观者: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根据这个所说,可看出他是先观重理的空,次观重事相的有,最后到达空有无碍的中道。三观虽前后不同,但很近于从假入空证空性,从空出假见如幻,空有无碍,而见中道的思想。这种说法,引发了中国学者的思想,而我国学者也每以此去理解。经义是否如此,又是另一问题。中道,是中道第一义,即绝对的胜义性,唯识家所说的胜义胜义。为表示胜义不离世俗,世俗不离胜义,所以说名中道。中观家在未证悟以前的加行位上,确实是即有观空,空不碍有的。然即在此二谛无碍的胜解观中,深刻的了知空有相依相待,即能到达毕竟空寂的实证。所以…

《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