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乘一乘究竟論

  叁乘一乘究竟論

  演培法師

  一

  研究佛教,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無論關于曆史的部門,教理的部門,都有種種的問題,橫呈在我們面前,等待我們去解決。雖說這些問題,一直就在佛教中诤論著,但從來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我們現在來談他,似也不過將老問題拿出複述一遍,不一定就能得到什麼滿意的答案。即或自以爲是解決了,他人未必就能同意。不錯,事實的確是這樣的,但問題之所在,不容我們不求解決。所以現在我想來談一談叁乘究竟與一乘究竟的問題。

  這一問題,是從佛教的終極目標來的。佛教的終極目標,誰都知道,是身心的究竟解脫。但應怎樣加以努力,方可到達理想的解脫呢?這就要看我人的素質如何以爲斷了。所以佛教學者對此,特別提出種性論的一個論題。關于這一論題,在學者中,是有著不同的觀點的:有的設立種性的差別,而以叁乘爲究竟的;有的不論差別的種性,而主一性皆成之說爲究竟的。不特小乘中有這樣的異說,就是大乘中也有這樣不同的論調,且比小乘學者诤論得更爲熱烈。原來以機類分爲二乘、叁乘、五乘,是佛教的通說。因爲行者的根機有利鈍的差別,所以相應于那個教的方法,也就立出淺深高下的差別。但這只是依根機的上下指出修業證果有難易遲速而已,並沒有確定那類根機到此爲止,不可再求上進,那類根機可以一直向前進,而到達終極的目的。可是學者們,基于先天後天的探究,于是就發生不同的異說。公說公理,婆說婆理,誰都認爲自己是對的,別人是不對的。其實,如能從善意出發,是不難求得吻合于佛陀之真意的。

  二

  叁乘或一乘究竟的問題,在小乘教中,似乎不大談到,所以向來論說此一論題的,大都著眼于大乘方面。然而事實上,我們如稍留心于(小乘)學派思想,就很容易發現小乘學派對此,也有兩派不同的解說。小乘學派,向來雖說有二十部派之多,但那主要的不出四大派,就是大衆系、分別說系、一切有系、犢子系。在這四大派中,依世親的佛性論說,分別說系,是主張一乘究竟的;一切有系,是主張叁乘究竟的。他們之所以有此異見,完全是出發于觀點的各別。分別說者,因爲置重點于空性的法上,空性之法是遍一切處而無所不在的,一切凡聖無不是從空而出的。這樣,自然就走上一乘究竟的結論。佛性論卷一說:“若依分別部說,一切凡聖衆生,並以空爲其本,所以凡聖衆生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一切有者,因爲置重于種性的人上,種性在先天方面有叁乘的差別,如先天有成佛的種性,當然是可到達最高的佛位,若先天根本沒成佛的種性,自然也就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從這思想出發,所以就走上叁乘究竟的結論。佛性論卷一說:“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部說者,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衆生凡有叁種:一、定無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闡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無,若修時即得,不修不得,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叁、定有佛性,即叁乘人:一聲聞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獨覺從世法以上即得佛性,叁者菩薩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時得于佛性”。此外,在俱舍論中,說叁聚有情,也是這一思想的表露。一、正性定聚,是指定有佛性的有情,將來可以成爲聖者的。二、邪性定聚,是指決定沒有佛性的有情,不管怎樣,都沒有成佛可能性的。叁、不定性聚,是指種性不決定的有情,可以成爲聖者,也可能不得成爲聖者,問題看他所遇的因緣怎樣:遇到聲聞者的因緣,就可成聲聞,遇到緣覺者的因緣,就可成緣覺,遇到佛的因緣就可以成佛。頌說:“正邪不定聚,聖進無間余”,就是此意。上來雖僅就分別說與一切有者,對于這一重大問題的不同看法,但由此亦可看出小乘各學派對此所持的異見。由于材料的缺乏,我們固不能確指何派爲何,可是從大體上講:近于一切有者思想學派,大都是贊成叁乘究竟的;近于分別說者思想的學派,可說是贊成一乘究竟的。佛性論說:小乘學者,見此二說,雖極互相乖違,但各有其道理,不能決定誰是誰非,于是,傾于此者則責于彼,傾于彼者則責于此,始終喋喋不休的在诤論著,因此知道這一問題如何爲學者所重了。

  叁

  小乘佛法中,對于叁乘一乘究竟的問題,雖沒有掀起怎樣大的風浪,但大乘佛法,卻對他展開熱烈的論戰,始終沒有妥協的余地。代表叁乘究竟的一方,是唯識者;代表一乘究竟的一方,是真常者。前者的根據,經有深密、楞伽(?)等的諸大乘經,論有瑜伽、顯揚等的諸唯識論;後者的根據,經有法華、勝鬘、涅槃等的諸大乘經,論有佛性、寶性、無差別等諸真常論。雙方擺開明顯的陣線,高舉鮮明的旗幟,互相引經據典,你攻我伐,雖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但確爲佛教思想史上,增添了不少色彩。現將他們不同的論點,簡單的敘述如下,然後提出我們對于這一問題的看法。

  唯識者說:就衆生的根機考察,本來是有五性各別,那就是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種性、無性有情的五類。在這五類有情中,除了具有菩薩種性者,可以到達最高的佛果外,其他的種性者,不獨不能到達無上的佛果,而且堅定的主張有類有情,根本就是沒有佛性的。一切有情,既然本來分爲五種種性的各別,那我們就得反觀,看看自己屬于那一類的種性,如果是屬于某一類的種性,質素如此就決定如此,不可再稍有改變,所以二乘種性者,決不可能再求向上,無性有情者,必不能得無上菩提。這是唯識者五性各別的獨特教義,而真常者所絕對不能同情的。所以自古以來,爲他宗之所非難的,大都集中于這點。

  唯識者所以建立五性各別說,是由無漏種子的差別及有無而來的。誰都知道,唯識學上,種子是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的,因在唯識家的眼光看來,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生起,無不是從種子而生的,離開了種子,無一法可生。所以說到種性的各別,必然就聯結到種子的問題。依唯識家的意思:無性有情,因爲在先天方面,叁乘無漏的種子,完全沒有具備,所以永遠地不能斷煩惱所知二障,而證叁乘的聖果,見我法二空的真理。雖說不論什麼時候都在叁界五趣中,或升或降的感受有漏的果報,但總是輪轉在生死海中,縱然有時依于五戒十善等善事勤加修習,可是充其量僅得感受人天勝妙的果相,在這以上,無論如何,不得再爲升進以越出生死流轉的域外。這類有情既然不全具有無漏種子,當然就不能證得出世間無漏解脫的了,所以名爲無性有情,或叫一闡提。對于無性有情,而說其後的四類爲有種性,就是聲聞緣覺他們,不管那一類,在先天方面,都具有無漏種子,而證得出世間的妙果。就中,定性聲聞,唯具人空無漏智的種子,所以修道的結果,唯斷煩惱障,悟證我空理,而達于自乘的極位|證阿羅漢果;定性緣覺,也是這樣,只能到自己的無學果位。他們所不同的:聲聞乘的根機下劣,不能自動自發的發心,修行,證果,必受佛或師友的教誨,因爲是聞佛的教法而才開始修道的,所以名爲聲聞種性。緣覺乘的根機,較之于聲聞人,稍微殊勝一點,所以可以不藉佛等的外緣之力,而能自動自發的發心,修行,證果,因爲是自發的獨力的證果,所以名爲獨覺種性,或叫決定獨覺乘性。菩薩種性的有情,因爲具有我法二空的無漏智種,所以修道的結果,不特可以斷煩惱障,且可斷所知障,不特能悟我空理,且亦能證法空理,因此,是決定可以達于最高佛果的,所以名爲菩薩種性,或叫決定大乘種性。如再以因果說,因位名菩薩乘,果位則名佛乘。不定種性,具有菩薩的無漏種以及聲聞緣覺的無漏種。這類有情,開始按照佛法修行的時候,是不能決定他證到什麼果位的,要看外在的緣來說。果一開始就遇到成佛的緣,當然就直趣無上菩提,假使不然,那就要兜圈子,經聲聞緣覺的證果,然後轉向于菩薩乘,才得達于佛位的。不過說到不定種性,不是這樣簡單的,他是有四類差別的:一、聲聞與菩薩的二性不定;二、緣覺與菩薩的二性不定;叁、聲聞、緣覺、菩薩的叁性不定;四、聲聞與緣覺的二性不定。所謂經小乘聖位而轉達佛果,是唯約前叁類說的,如果是後一類者,是不能迂回至于佛果的。因此,可以知道:唯識者所說的五性有情,真能到達究竟佛果的,唯定性菩薩與不定性中的前叁類,換句話說,就是有菩薩種性的,其他種性,無論怎樣,是不能到達佛果的。不定性中的菩薩性者,後來回心向大,做大菩薩,固然可至佛果,假使二乘種性,雖在不定種性中,也不能成佛。尤其是名爲定性二乘的人與回心向大的二乘人,是有區別的:前者,深密經名爲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後者,深密經名爲回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有情種性,既是先天就決定了的,那末,你是聲聞乘的決定種性,當然就去證你聲聞乘的本位極果,你是緣覺乘的決定種性,當然就去證你緣覺乘的本位極果,你是菩薩乘的決定種性,當然就去證你菩薩乘的本位極果;而且各類種性所到達的各自極果,這樣就是這樣,是最極究竟的,所以說叁乘究竟。經說一乘,唯識者不是不承認,不過這是佛陀的密意說,是方便說吧了。因爲,能行的人雖有叁類,所走的路只有一條,約此所走的路是一,所以佛密意說一乘,並不是否定叁乘的真實性,可見一乘是方便的,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因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

  叁乘究竟者,雖從教證、理證兩方面,證成自己的所說,但並不能就此使一乘究竟者心服。以聖教說,諸大乘經說一乘究竟的多,說叁乘究竟的少,所以關于一乘者的思想理論,不得不略爲談談。以大乘涅槃經爲始的諸如來藏系的經典,雖都盡力的主張悉皆成佛論,但在這兒不能一一的去說明它,只能就大家所共知的幾部說一說,那最早而又最力主張一乘究…

《叁乘一乘究竟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