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重建 第六章 停滯不改變▪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去了,卻發覺他的朋友,完全不知道這會事;他完全沒有這種需要。

  當我們看到一本好書、一出好戲、發現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或吃到什麼美味的東西時,我們常常會想和我們的朋友一起分享。但是,我們自己需要改變,去不可以勉強別人改變。要自己改變,已經是很困難的事,又怎能強求他人去改變呢?尤其是當他人完全無意改變時,那就更不可能。如果一定要這樣做,只有徒然傷害了彼此的友情。

  我也只幫助來向我求助的人。我自己的朋友不會去要他們改變。

  我們常常做同一件事,形成習慣、變成需要。

  這種需要來自我們的信念。需要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屬于積極,一種屬于消極。我們因爲信佛而念佛,因爲念佛而定力、得到智慧,因此我們念佛的習慣事好習慣。需要念佛,屬于積極。

  我們每天早起,做早操,呼吸新鮮空氣,形成一種需要、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和需要,帶給我們朝氣、健康,它也是積極的。

  相反的,有些人每天的需要和習慣,事屬于消極的。例如:每天都吃肥肉、每天都抽煙、每天都揮霍金錢、每天都飲酒……甚至會需要不正常的異性關系、需要罵人、需要和不良的友人交往;更有甚者,就會連犯罪都有需要,習慣于時時都做危險和不道德的事……。

  他們也許已經自己向自己說過很多遍:“我再不這樣做了!”可是,話剛說完,又去吸煙、又去飲酒,又去做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的事。

  盡管他們也曾一再責怪自己:“一點意志力都沒有!一點改進心都沒有!實在太不像樣!”

  那又有什麼用?徒然知會加重已經背著的內疚包袱,仍然是老樣子。

  不論他們的生命發生了那些問題,需要解決;那些問題,都只是一個表面的病征,一個結果的外露。要想消除這個病征,卻不在這個病征的發源處下手、找尋問題的根底,那是沒有用的。

  一般人都認爲,只要發生問題的人好好地運用他們的意志力,來應付他們自己的問題,未始不可以成功。這樣想,未免太天真了!如果他們在某一個時間,放松了他們的意志力,那他們的問題,不是要再度出現嗎?

  沒有根的意志力,不會屹立不倒。

  肯放棄

  我對我的病人說:“你一定有一種不良的習慣和需要,才會令你遭遇現在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沒有,便不會如此;讓我們來合作,想出辦法對付。第一步,你要肯放棄不良的習慣與需要。當你確定它沒有做那些事的必要的時候,你就自然不會再想吸煙、再想去吃太多的油葷、再想去結交壞朋友等等那些傷害你自己的事了。”

  對人有益的箴言是:“我願意放棄,放棄不良需要。”

  這句箴言,每一個有難題的人都可以用。既然肯放棄,便要跟著想下去,你肯放棄的是什麼?一個人有壞習慣,自己很清楚,既然原則上你肯放棄,就不能再繼續犯那種錯誤。

  但假如你對上面這句箴言都有抗拒力,那你的確很難改良。這句箴言,無論如何,你都應該聽從。

  我要再一次提醒大家,想轉弱爲強、轉敗爲勝,最大的秘訣只有一個:就是願意放棄以往的壞習慣。一定要先告訴自己:“我願意放棄!”這在佛家來說,就是“破執”,執著是不好的,所有不好的執著,都必須破。

  人常常在自己四周,不滿蛛網;這些蛛網,阻礙人的進步,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消滅蛛網。你有無曾經用手去解一團亂線的經驗?如果有,你一定知道,如果你胡亂地拉扯線的話,就一定會使得這個線球,越家難解。你必須很仔細、很有耐性的去解那線球,不然你便越弄越糟。這和你解心上的結一樣,如果你想解開你心上的結,一定要很有耐性地去解,最好是多請一個專家幫忙。而最要緊的,是你得在整個解結得過程中,都保持愉快、充滿信心。

  只要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就會開創出我們理想得將來。只看表面得征象,而不理會內心得信念,並不能對症下藥;只有發掘出生病得原因,才不會徒然浪費精力,毫無用途。

  我們得每一種,不論它是心理病或是生理病,都有一個來源,這才是我們要密切注意得。

  有些病人認爲自己“活著沒有什麼價值”,連生了病都不肯即時去見醫生,要拖延時日,耽擱再叁。在他得下意識裏,有一種對死亡得向往,這就是他生病的根了。這個根源不除去,即使沒病,也會弄到自己有病;小病,也會拖延到變成大病,爲他自己種下禍根。

  如果醫生只爲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對他絕對不是辦法。好比一棵植物,它的根發生了問題,你想救它,卻只在它的枝葉上做工夫,那又有什麼用處!

  其實人人都可以成功

  我有一個學生,做人很失敗,但他卻很喜歡人們都注意他,所以他每次上課,都要遲到,他以遲到來使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

  原來他在家裏,排行最小,什麼事都由哥哥姊姊領先,他從小就眼望著哥哥姊姊們優先取得需要的東西,最末一個取到東西的,總是他。他在一旁等待、向往,成了習慣。直到現在,他也從來沒想過會比別人先占優勢,所以索性退縮,不進取;而每當他人得到成功的時候,他也不和人家一起慶祝,從不與人同樂。他會自怨自艾:

  “爲什麼他們能得到,我卻從來都的不到?”

  他不去發展自己的才能,只羨慕他人的成功,他一天比一天的感覺到自己沒有價值,以至在頹喪消沈中生活,一點都不像一個年齡正當奮發有爲時的青年。

  和他相反的,是我的另一個病人。她是位女性,年齡已經七十九歲。

  以前,她一直都以教學生唱歌維生,而她的多位學生,都一一在電視上出現,做了廣告明星。她告訴我,她也希望能在電視上出現,能做廣告明星,像她的那些學生一樣;但是因爲年齡關系,她不敢想、也不敢試,深怕自己只會失敗,不會成功。

  我非常高興她有這個志向,告訴她說:“如果你想做,爲什麼不試試進行?我想你覺得做電視廣告有趣味,外面有很多商人,正在尋找像你這樣的人,來替他們做廣告;你可以挺身而出,探探他們的意思,很可能你也能在電視上做成廣告明星啊!”

  她聽了我的話,有了勇氣。她打出了多個電話,和有關方面接洽,她在電話中向對方說:“我是一個很年老的婦人,我希望能做一些電視廣告。”

  不久之後,她果然有了這樣的機會。她的廣告片,上了電視。而且,從這一次的露面,她一炮而紅,以後一直都沒有停止過這工作,她真的做成了電視廣告明星。

  很多時候,我都在電視上見到她,有很多雜志,也登著她的照片。

  不論你年紀多老,照樣可以成就新的事業;對做事越有趣味,成功的機會便越大。

  反之,若是人永遠退縮、缺少信心,那她即使年少,也不會成功。

  自我批評不可過分

  自我批評,並不會改變我們的拖延和懶惰。我們不該把我們的力量,用作批評我們自己,而不去把它用作解放舊的思想習慣、培養新的思想習慣。

  我們應該有這種信念:“我願意放棄“認爲自己沒有價值”的舊思想。我在這個世界上,只要行善,便自然會得到所有美好的東西。我喜愛自己,珍惜自己、接受改變,因緣會幫助我成就所向往的一切。”

  請告訴自己:“我要花多少天的時間,來實現這些信念;不停的想佛菩薩的慈悲,那麼,我的拖延和其他壞習慣,一定會一天比一天減少。”

  “從我的內心裏,發掘出我的佛性,不再自私萎頓;整理我的思想系統,把舊的、壞的除去,把自己的長處,發揚出來。”

  如果你果真時時反覆以上的信念,那舊一定能幫助你自己改變生命,抛棄不妥的舊思想,你的境遇自然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種善因,得善果”;這個定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何必要再浪費時間和精神,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即使我們有錯,也只是因爲在我們的思想上,有不正確的意念的緣故,是那些不正確的意念,使我們做出不正確的事。所以,只要改變我們基本的思想和意念,就再不會如此。

  大家務必要認清:你的問題,都來自你的思想,不過,你盡管放心,因爲思想是可以改變的。

  “學佛是改進思想的最好方法之一”,我向大家提議。

  佛學告訴我們,世事無一不變,好的固然可以變壞,壞的也可以變好。學了佛,既可以變好,也不怕變壞,去除患得患失的心情,想想俗世本來一切俱空,又有什麼好緊張的?

  人只要坦蕩,不急切求名求利,以“戒”、“定”、“慧”的功夫,一心爲善,自然會生活得一天比一天好,身體也一天比一天的健康,能夠盡情享受這一世的人生,更爲下一世鋪好平坦的康莊大道。

  我們不必擔心自己的成敗,以免愈想愈糊塗;我們只要以他人爲借鏡。因爲,別人的成敗,值得我們深思、啓發我們。多少人呼風喚雨,威震八方,到後來他又怎樣了?

  多少人情場得意,不勝喜悅,到後來他又怎樣了?

  多少人健康如牛,顧盼自豪,到後來他又怎樣了?

  人擁有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又何必羨慕人家?

  佛陀放棄王子的榮華富貴,苦修度人,赤手空拳而得大成就;他是我們最好得榜樣,能夠向佛學習,我們的生命,也會煥然一新!

  對人對己要仁慈

  我有一個病人,每當她不開心的時候,她不去面對令她不開心的問題,而只是去吃很多很多的食物。但在吃過以後,她又憎恨自己,恨自己爲什麼又吃這麼多東西,使自己胖得那麼不可收拾!

  她有一個愛吃東西得曆史,那是她得家長鼓勵出來得。當她還是小孩子得時候,她就常吃其他人吃剩下來的食物,不論甜的堿的、正餐還是點心,她隨時都吃得下。她得家長見到這種情形,便稱贊她好胃口,由衷喜歡她吃得多、長得胖,在別人面前,很是神氣。

  她就這樣由小到大,養成了大吃得習慣,終于使自己肥胖得連多走一步路都不方便。盡管她現在已經知道她不需要吃這麼多,也不可以吃這麼多,但已積習難改。她的問題和她的大吃,形成了一種惡性的循環。

  叁歲大的小孩子智力有限,家長所教的,不論屬于消極還是屬于積極,他們都會完全的接受,以爲這些教導全部正確。一般人後來的經曆,都根據他們叁歲大時候的教導展開,而且家長怎樣對待叁歲大時的他,他也會怎樣對待他將來的小孩,甚至同樣對待長大後的自己。

  人們責備自己,像把自己當叁歲的小孩。其實,責備一個叁歲的小孩子已不應該,何況自己並非小孩!大人應該仁慈地對待小孩,自己也應該仁慈地對待自己。

  適當的悔悟是好事情,責備自己、憎恨自己就不對了,有人因爲自小養成恐懼心,到大還這也怕、那也怕,整天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自己責備自己、憎恨自己,那是于事無補的。只要想想,如果一個小孩子在你的面前,他覺得很害怕,你會怎樣待他?你是否對他發怒?還是伸出雙手安慰他,使他得到安全感?

  可能在你小時候,你家中的成年人,由于太忙太沒有時間,不知道怎樣好好來安慰你,可是現在你已經長大了,應該知道怎樣做了,你又怎麼可以再對叁歲大的小孩忽略,不去安慰他?不去使得他得到安全感?那不是太無情、太使人傷心嗎?何況那叁歲的小孩,就是現在的你!

  以往發生的事,以成爲過去。現在,你應該好好的待你自己,因爲如果你不好好的待你自己,人家也不會好好的待你。

  一個充滿害怕的小孩,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安慰。責備自己,只會令自己更沒有信心,更加覺得四處都是絕路。

  我們的內心,有時的確很像一個小孩,當這個小孩感到四周很不安全時,就會招來很多麻煩。

  每一個小孩子都怕人家看他不順眼,被輕視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而每一個長大成人的人,也同樣害怕被人輕視、被人責備。

  請對你自己,像對小孩一樣,充滿仁慈心吧!小孩需要愛,需要得到別人的贊賞,你也如此。只有在得到了愛和贊賞以後,你才能發展你的最高潛力。

  “衆生皆有佛性”,佛贊賞你,你也要學佛一樣,贊賞別人、贊賞自己。

  

  

《生命的重建 第六章 停滯不改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