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下就修觀照力

  當下就修觀照力

  

  【法師引導】

   大家有沒有走神?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想別的事情比較多,左腦在想師父的開示,右腦在氣某位同學。在這種狀態中如果不是通過大家共學的話,幾乎是什麼都得不到的,爲什麼呢?因爲在上課之前我們就沒有去想對法的希求。我們一直以來就非常苦惱,但是,卻無法深刻體會。反過來說,飽衣足食後,若沒有思考,有法也不願意聽,也聽不進去或者在想別的事情,沒有堅持一定要專注的聽,在經論上我們會談到聽聞軌理這一部分,要專注聽,才能聽得清楚,不然,寶貴的時間都被浪費掉了。

  【師父開示】

   這裡談到觀照力。什麼是觀照,什麼是觀照的力量,觀照就是我們內心對外界一種觀照。力量強,才會觀照的清楚、觀照的廣泛。太陽一出來,陽光普照,大地所有的一切都得到光明,得到溫暖。一只螢火蟲,一根蠟燭,雖然也有光明,它所照的東西很有限。這個觀照力也是一樣,心是無形無相的,有形相的東西都是我們內心上的心相。心法不同于色法,它本身是無形相的。但我們把內心上的認識狀態名爲相,就是內心的心相,它不同于外在的色相。我們內心的心相,就是說,外在的一切人事物以及我們思想當中思考思維的整個過程,在我們內心的這種狀態,就是我們的心相。當心相現起,它不是一下子全部都現起的,現起的很有限。因爲所有的心都是在刹那刹那生、刹那刹那滅。但我們這個念頭升起的時候,如果我們這個念頭持續去作意,那麼這個念頭就會感果。例如,有些同學要出家,他天天想要出家,他就出家了。他想著要去做個什麼事情,念頭一直在持續,一直在等流。那這個念頭就是我們別的心相不現起,就這個心相現起。這個我們都是有經驗的。

  【法師引導】

   觀照力在經論上就是觀——毗婆舍那,是一種在止住之後在修觀,止觀雙運的能力越強,內心對外界的觀照力量越強。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嚴格意義上修止觀,但在《解深密經》上已經明確告訴我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一切好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也在修,只不過不是嚴格定義上的止觀。比如說你專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比較快樂?當你一專注,比如在寫東西的時候,明明寫了很久,感覺卻是一種清涼。第一專注,第二觀照。當專注的思考的時候,力量會越來越強。

   這個要從什麼時候開始修呢?當下就開始。世間科學家要搞科研,思考一個問題要很久,一直專注。現在就要修這個觀照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事情認真一點,就已經在培養這個等流了。但這個因,要從四種資糧開始,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師父講的那種觀照力是一種果,如果內心當中觀照力強的話,會産生一種力量。平常做事情、學習叁心二意,止觀永遠修不起來,即使有也不會有力量。師父做個比喻:觀照力強的話就如同太陽,太陽光出來光線非常強,整個大地一片光明,這個光靠什麼呢?太陽。觀照力強了,就是如此。我們相當于什麼呢?螢火蟲、蠟燭,甚至比它還要差,是很有限的。

   接下來師父談到心的問題,師父诠釋的是從內心的心相來談我們心的狀態。師父談到我們內心當中的念頭如果持續作意的話,那麼這個念頭就會感果。這是屬于思業,一直思考就會感果。《俱舍釋》所引頌雲:“諸業于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當我們一生對某一種業持續串習的時候,臨終時就會感果。師父舉了個喻,比如說大家想出家,天天想,我們現在不就坐在佛堂裏了嗎?第一個念頭想出家的時候,後面的念頭在相續、在抉擇、在徘徊,最後就感果了。這就是師父說的心念一直在想,最後就會感果。念頭會一直等流、一直持續。

  

✿ 继续阅读 ▪ 認識人生之六 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