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我們成佛的可能性

  佛性——我們成佛的可能性

  (4月30日)

  成熟的生命

  【法師引導】

   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法華經》上明確告訴我們:“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

   大家承認不承認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師父開示】

   一個時間剛開始,他就會很執著。所有一切,它最後都是歸于我們的心。所以爲什麼說“如來藏”它是最高的一個境界,它的原因就在這裏,它不生不滅,所以藏傳的密宗和漢傳的禅宗,最後相通之處就是在這裏。你如果沒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心,絕對修不出來。實際上面,任何人都是有覺性,覺性跟你有沒有文化,有沒有能力,歲數大小,男女老少,是無關的,他只是我們內在裏面,打比方講,我們吃東西,它是冷的還是熱的,硬的,好不好,他內在裏面有一個判斷的能力。這種判斷能力跟社會意義上面所附加上去的種種的標准名言是無關的,哪怕他是個小孩也好,是一條狗也好,他看到後,你這個人好不好他就能夠感受到。反過來說,我們歲數一大了,出家一久了,他爲什麼不知道呢?他就是拿我們自己很多概念去套,我們原來的、直覺的、現量的一種判斷力就沒有掉了。像小孩,他絕對知道你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壞人來了他就會哭。

  【法師引導】

   1、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這個裏面呢,師父就談到一個問題——如來藏、覺性,其實就是佛性。佛性有很多說法,也可以叫真如,法性,比較好理解的,就是唯明唯知的體性,就是說它有了知一切萬物的能力,或者稱爲俱生原始之光明。佛陀成道後告訴我們,“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佛性啊,從無始以來每個人都有,只是被外在的種種欲望煩惱所障礙。

   2、出家宜早,染汙少,善良的本性容易啓發。

   就如師父在開示中說的,小孩子剛生下來是非常純真的,內心很直。這就是說什麼呢?一個小孩子剛生出來,就好像剛從光音天下來一樣,沒有受到外界的諸如“財、色、名、食、睡”,“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五欲八風的侵襲,非常地純真,他無始以來當然有煩惱,這個先不談。他生下來之後是純真的,善良的本性就非常容易啓發。

   師父講它是現量的一種判斷力,在佛法裏面,有一派認爲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都是現量的,比如說你眼睛看到柱子,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味道,舌頭嘗到味道,身體感受到冷暧,這些都是現量的。爲什麼說意識不能現量呢?意識是分別心,一落入分別心,就是非理作意,就是錯誤的,就是假的,就是妄想,都不是真的。所以我們平常想,那個事情應該是那樣的,都是非理作意,都是妄想。當你第一念看到這個柱子時,第二念就是非理作意;第一念是直覺的,你猛一看,馬上反應它是柱子,當你再用分別心去加工它時,已經是錯誤了,已經變成妄執了。

   我們到僧團裏的時間越早,壞的東西越不易啓發,當長大之後,內心當中自然顯現出慈悲心,顯現出善良的本來面目,再到社會上,即使有邪惡的東西也很容易擋住。所以出家要求在一定的年齡範圍內,年紀過大了就要考慮,也不是說你沒有能力,是因爲我們那份純真的心已經汙染很嚴重了,不好培養。所以越小越好,小的時候這種善良的、天生的面目,就容易培養,在社會上工作,汙染了那麼多年,就好像一面鏡子,灰塵已經相當厚了,再給你擦啊,拔啊,拔不掉。如果一到四十歲,四十五歲,幾乎拔不掉了,已經成爲自性執了,固有概念了,極難改變。

   3、啓發我們的佛性,只有靠善知識。

   我們明明知道這個體性,這個佛性被障礙了,可我們還以爲自己目前的情況就應該是這樣,我看到好東西,就歡喜、很執著,我們認爲這是實在的,這是真的,這就是我某某的現狀。佛告訴我們,這不是事實的真相,這是現狀上面的灰塵,按照佛所告訴我們的,應該把它去掉,但是我們不想去掉,一次又一次重複發生,剛講完又發生,是吧?

   善知識之重要啊,實在很難想象。《十法經》雲:“于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于長夜中爲愚疑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有獄解釋我者;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爲作雲雨而爲息滅,應如是想。”要啓發我們的佛性,在無始生死以來,就要靠善知識,沒有別的。

   在《大智度論》上講:“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有一分信心,就會有一分收獲,我們對善知識的信心有多少,我們自然就會有多少的受用。你只有有信心,才會照著去做,你照著做就得到好處了,沒有照著做,理論再多也沒用,這個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多努力。

  

✿ 继续阅读 ▪ 感念師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