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二十七)永遠的大乘行者——特瑞薩修女之二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二十七)

  

永遠的大乘行者——特瑞薩修女之二

  (5月10日)

  

   神父:“你要去哪裏?”

   特瑞薩:“我也不知道,只要我能走到的地方。”

   神父:“你身邊一個人也沒有。”

   特瑞薩:“上帝與我同在。”

   神父:“握緊他的手,永遠不要松開。”

   ——《特瑞薩修女》影片對白

  

  一、上課前行

   集體誦《大悲咒》七遍。

  1.大家誦咒時專注嗎?

   要練習讓自己的心浸潤在佛菩薩的加持中。

  2.誦咒意樂

   誦咒很有功德,今天沒有像上次爲四川災區誦咒那樣,先講講該以怎樣的意樂來持誦,大家有沒有那樣做呢?不一定每次都講,大家要記得。

  3.道次第中講誦咒是很好的前行,聽法前先祈求消除違緣障礙

   大德要講法時,障礙就來了,本來身體很好的,會出現病相。師父最近要講道次第了,講毗缽舍那,最難的部分,要講的時候就停電了,用發電機,結果發電機也壞了,又去修發電機。僧團在聽師父講法前都會誦《藥師經》祈求回向,祈求消除聽法的違緣障礙。

   我們聽理念課,聽任何一個法師講法之前都要祈求,否則聽了法,法還是法,自己還是自己,法不能入心,就是障礙啊,要上課的時候,你爲什麼會來不了呢?爲什麼會生病呢?就都是障礙。

  二、理念課學習狀況

  1.課下了解

   課下有了解大家聽課的狀況,有部分同學希望講得淺一點。

  2.課堂調查

   覺得能體會到講法意趣的多一點。跟上理路比體會意趣簡單,大家體會到意趣的居然多一點,你真的體會到意趣了嗎?

   什麼叫體會到講法者的意趣?你要對講法的人的內心非常了解,對他的爲人風貌非常熟悉,如瓶注瓶,心靈感應,當下就能聽到法的內涵。如佛講法,講完就有幾千幾萬的人證果、得果。

  叁、本篇文章的科判

   明確宗旨、建立目標、不忘發心,標題本身就是叁個科判。

  1.大家要訓練自己的念力,不在本子上記,邊聽就要邊在頭腦中畫出科判。有了科判,講到哪一點、開演些什麼,你就會比較清楚,不會覺得講得很零散。

  2.文章的理路、講法的理路都是一環扣一環,很嚴密的,我們看問題要看到這樣細,如果我們思惟不嚴密,我們就看不到這些。

  四、上堂課內容回顧

  1.上堂課講到順應宗旨的發心是大悲心、菩提心,表現出來是做每件事的心不一樣。

   古來祖師大德開悟前劈柴、擔水、做飯,開悟後還是劈柴、擔水、做飯,他做的事、他的衣著沒有變,但是他的心境變了。有的人只在外相上改變,是用錯心了,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內心的狀態。

  2.影片《特瑞薩修女》,一個有宗旨的人展現出來的面貌是什麼樣的?

   內充外顯,他是由內而外,散發出心業力、感召力,而不是像我們是由外向內。

  3.上堂課引導的重點是:在建立宗旨後落實到行爲上是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上,不僅要有願心,還要有行心。

   通過特瑞薩修女的故事,大家可以看到行動的力量、身教的力量,並沒有說很多理論,而是去做一件一件很小的事情。

  五、繼續看影片《特瑞薩修女》

  1.提醒觀看的動機,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2.內容提示和要點

   (1)人生的轉折

   特瑞薩修女向教會提出她要離開修道院去加爾各答的街頭,到貧民窟去,教會開始不同意,她說:“只要祈禱,讓我們忘記等待”。不久,羅馬教廷同意了她的請求,她的人生發生了一個大轉折,她離開了傳統的修道院。

   (2)離開前的對話

   她離開時神父問她:“你要去哪裏?”

   她說:“我也不知道,只要我能走到的地方。”

   神父:“你身邊一個人也沒有。”

   她說:“上帝與我同在。”

   神父:“握緊他的手,永遠不要松開。”

   這裏可以看到她有一顆堅定的信心,我們也是同樣,要相信佛菩薩與我們同在,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師長、同行善友與我們同在。

   (3)離開後的情況

   她離開修道院後做的事情,與她過去的身份並不相符,她沿街乞討、找人要吃的,爲了窮苦的人,她打破了傳統的修女的行爲,另一位持傳統觀念的修女認爲她這樣很不合適,城裏有地位的人也持反對的態度。但是神父支持她。這些是她開創利生事業遇到的必然的困難。

   後來,傳統修道院裏的一個女孩決心跟著她一起幫助窮苦的人,她們找了座房子建救助站,她的善心感動了很多人來幫忙。

   (4)創辦仁愛傳教修女會

   她決心創立一個新的教會,雖然有很大的困難,但她的心態始終很平靜,沒有任何煩惱。她與神父之間十分默契,神父說這簡直是不可能的,因爲要給教廷寫幾百份的文件,她幽默地回答這是您的事情。神父幫她草擬文件,問她能否做到貞潔、勤儉和服衆,她說我還要加上一點:“我要把希望帶給所有絕望的人,讓他們感受到主的存在,讓他們感受到主的愛。”羅馬教會同意了她創辦仁愛傳教修女會,並舉行了儀式,修女的人數開始增加。

   我們是不是也是同樣,我們要把希望帶給所有絕望的人,讓他們感受到佛菩薩的存在。

   (5)教廷和法院對仁愛傳教修女會進行調查

   和她一起的修女對教廷來的人說,特瑞薩院長總是把重要的事情留給別人做。教廷想調查仁愛傳教修婦會的目的,連最反對她的修道院院長也說,她從不在乎名譽、也不在乎權力,她有像耶稣一樣的抱負。她的那種心業力讓最反對她的人都感受到了。

   法院因修女會沒辦許可證,調查她們的資金來源,把孤兒們帶走了。她說:“我們在按上帝的旨意做事,是他一直在支持我們。”後來,她得到了教會的擔保,辦理了許可證,孩子們又回來了。

   她去找教廷的調查人員談,說:“我不過是只筆,是上帝手中的一支筆,終究是他在執筆。”

   這是佛教中“無我”的精神,不是她做了什麼事情,一切都是因緣促成的,“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緣而已。

  3.給我們的啓示

   行動的力量是多麼強大,她憑借的是對上帝的信心,剛開始只有她一個人而已,但慢慢地,她感動、感化了一個一個的人去奉獻愛心。佛法強調宗旨,我們內在的心發起來了,外在的因緣都是會呈現出來的。她從來不擔心資金的問題,我們同樣也不必擔心什麼,擔心現在修學有障礙,佛菩薩一定會幫助我們,她一直是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也要有積極光明的心態。

  六、實踐作業

   課後大家要實踐,爲身邊的人服務,去感受自己內心感化柔和的感覺。

   “我怎麼可以去傷害佛菩薩愛著的人呢?”當你與同行間發生矛盾時,你就去這麼想;你去爲大家服務,不是你爲大家服務,“我是佛菩薩的一支筆”,你就這麼去想;特瑞薩修女不做大事,做很多小事,但小事做多了就成了大事。

   每個人一周內做十件善行,去感受做善行、幫助別人內心的快樂,希望看到大家的回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