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二十六)
永遠的大乘行者——特瑞薩修女
(5月8日)
哪裏有痛苦,我就把歡笑帶到哪裏;哪裏有黑暗,我就把光明帶到哪裏;哪裏有失望,我就把希望帶到哪裏;哪裏有仇恨,我就把寬恕帶到哪裏。 ——特瑞薩修女
一、靜坐調心
大家一起靜坐15分鍾。 二、回顧上堂課的內容
1. 佛法的角度和世間法的角度,其不同之處
(1)以佛法的角度去看待人事物,當下就能熄滅煩惱。
如:桌子上的水晶塔,從世間法的角度去看就會想:它值多少錢?桌子上的佛像,從世間法的角度去看就會想:它是銅做的還是什麼材料做的、是哪裏做的?從佛法的角度去看,它們就是色法,色法就是苦、空、無常,當下就能熄滅煩惱。 如:在你面前放一疊錢,從世間法的角度就會生起占有欲、種種的想法,從佛法的角度看它就是色法,貪心就不會生起。 (2)我們要努力以佛法的眼光去看待人事物,這是佛弟子與不學佛的人的最大的差別。就是你的眼目是佛法,而不是以前的邪知邪見。
2. 學道次第的人容易出現的誤區
(1)因爲我們學人的不善巧,依師依了半天,結果對善知識是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待和接觸、對同行是以從上往下的眼光來看待、對待,導致我們與同行相處不好,導致我們只聽法師、師父的話。
(2)依師是爲了破除我執、我慢、調伏煩惱,而我們並沒有依這個法類調伏煩惱,煩惱還是我們的主流,甚至比沒有學依師之前還嚴重。但大家也不要過于自責,認識到了改過就好。
(3)有人指出孔子的過失,孔子很高興,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孔子的弟子子路聞過則喜。
我們也應有這樣的心態,而不會悔箭入心。當看到煩惱問題的時候,應生歡喜心,生起願意改善的心。自己有問題苦于無人指出來,有人指出來了,正好趕快改過。 叁、學習文章
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放在浩瀚的大海裏才不會幹枯。同樣的道理,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跟團體的生命、跟佛教的生命、跟所有衆生的生命連成一體,才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才能體現無窮無盡的人生價值。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容易生活在固執自我的小圈圈裏,做起事情常常感到細微瑣碎,個人生活往往覺得乏味無趣,孤單的生命顯得既脆弱又蒼白,寂寞的人生每每茫然無從。 順應宗旨的發心即是發大悲心、菩提心。《華嚴經》裏面講到了發心的重要:“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但是,怎樣才算發大悲心、發菩提心?比如一個人患了大病,卻不願意吃藥,只是看著醫生開的藥單,盼望著病能趕快好。這樣的話,就是再高明的醫生、再好的藥物,也起不了作用。無論把藥單看了多少遍,內心裏面有多麼焦急,也于事無補。只有真正將藥吃下去,病情才會好轉。同樣的道理,真實發大悲心、發菩提心,不是口頭上的空話,也不是內心裏的想像,而是真正融入其中,願意承擔,能夠付出,不僅要有願心,還要具有行心。 【法師開示】
1.文章思路
有了宗旨後怎樣建立近期的目標,即清淨和合增上的師法友團隊,那個人的生命要跟團體的生命、佛教的生命、衆生的生命連成一體,就是個人要以怎樣的心態參與進來?那就要發大悲心、菩提心。 2.什麼是菩提心
(1)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利有情願成佛。這不是口號,是內心真實的一種動力,爲了利益有情希望快速成佛。
(2)如何發善心
學道次第久一點的同學都知道菩提心是很難發的,不要說菩提心了,你有一顆善心都是很不容易的,時時能生起善心就很不容易。 昨天出去開會一看,善心發不起來了,善行行不起來了,爲什麼呢?住的是高級賓館,地不用你掃、被子不用你疊,吃飯是高級餐廳,需要換床單被罩可以填寫服務卡片,衆生很快樂啊,好像不需要我幫助。在寺院掃地、打水都能列入善行。所以走的時候,我把被子疊成原來的樣子,把垃圾倒了,總算是做了一點善行。 又如天人,五欲自在,快樂無比,耆婆見了舍利弗、目健連,忙著去赴宴而連打招呼的時間都沒有,這樣的快樂,好像不大容易讓人生起“衆生需要我幫助”的心。 3.入世實踐很重要
(1)我們在寺院能生起善心善念,在世間爲什麼不容易生起呢?就說明實踐的重要,需要實踐。要適應世間,把佛法的思維轉化成觀待世間。我們就像溫室裏的花朵,缺乏境界的曆練。
(2)我們覺得他們不需要幫助,是因爲我們對苦的認識不夠,看不到衆生內心的焦慮、不安、疾苦,看不到那個層面。“人無同情之心非人也,人無恻隱之心非人也,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四、觀看影片《特瑞薩修女》
【法師引導】
1.觀看心態
不要認爲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影片,不要抱有宗派之見,特瑞薩修女行的是菩薩行,是大乘菩薩的利生事業。假如我們在那樣的環境裏,有沒有慈悲心?堅持在印度加爾各答那樣貧苦的地方傳教、傳遞愛心。 2.影片內容
(1)開頭:一個母親帶著一個生病的小孩,倒在路上,許多人圍觀,有不同宗教的人,但人們只是圍觀,人們都看到了痛苦,卻沒有人上前去幫助,只有特瑞薩修女上前蹲下察看。
這裏不是說哪個宗教好或不好,而是說菩薩和二乘行者的不同,菩薩是增上意樂,二乘也會感受到衆生的痛苦,但只有菩薩感同身受,會去行動。好比一個孩子掉到井裏,親戚朋友都在旁邊大喊,但沒人跳下去救,菩薩就會跳下去救助。 (2)倒敘:一個牧師喬裝打扮去采訪她,爲什麼選擇做修女。她爲什麼選擇走上做修女這條路的呢?從小她受到父親的影響,可以看到她從小家庭很美滿,家裏有父母、哥哥姐姐。
父親的幾件事影響了她,一次她的父親救了一群穆斯林,印度教的人說你救的是跟我們是死敵的人,而她父親說,他們只是一群需要幫助的人。她父親有這樣強大的愛心,她的父親就是她最大的善知識,父親帶孩子們玩的時候也是告訴她想做什麼就去做。 (3)正敘:她爲什麼會離開原來的修道院,另創辦了一個仁愛修道院呢?當時印度教和穆斯林經常鬥爭,她覺得要救這些苦難的人,但另一位院長和她想法不同,認爲救這些人會引火上身,所以她就另創了一個修道院。
在救了一個打鬥中受傷的人之後,本來她要去大吉嶺,在火車站,她看到一個躺在地上痛苦不堪的人向她召手,說:我好渴。她從貧苦人的眼裏看到了衆生的召喚,她去向主祈禱,祈禱主幫助她指引她該走的路。 (4)結尾:她爲什麼不呆在修道院裏,爲什麼要去接觸衆生?她的抉擇,她說,我的位置不在修道院裏,而是在加爾各答的街頭,跟最貧苦的人在一起,我在這個城市呆了20年,卻和剛來的時候一樣陌生。
所以菩薩不僅要有願心,還要有行心。我們對一個人,同情心都不容易生起來。一堵高牆就把衆生跟我們隔開了。 3.給我們的啓示
【法師開示】
(1)我們美其名曰在這個環境裏修行,但我們對衆生是怎麼看?不要說衆生,對來寺廟裏的人是怎麼看?我們說在這裏充電,充電是爲了以後幫助衆生,但時間長了,我們卻把幫助別人的心忘記了。
(2)特瑞薩修女具有一顆心,就是信上帝、幫助上帝愛著的人。有了這顆心就有了她的行動,行善救人、創辦仁愛修道院。這顆心是怎麼來的?從小受到父親的啓發。
每個衆生是不是佛菩薩的獨一愛子?我們只要這樣去思維憶念,愛護佛菩薩愛著的人,心境就會很不一樣。 (3)課後大家要結合文章複習,把自己的善心善念表達出來,去實踐。
可能一個很小的事,但它曆練了我們的心性,讓我們的心變柔和了。撿一個垃圾、打一瓶水、挪一塊石頭,都是軟化一次我們的心,淨化一次我們的心。 有人需要幫助就默默去幫助,不一定要用嘴巴去說,重要的是用行動去做。剛開始可能勉而行之,慢慢我們對大悲心、菩提心就會有感受了,就能象菩薩、祖師大德一樣幫助衆生,大家要好好去實踐。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二十六)永遠的大乘行者——特瑞薩修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