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宗旨建立目標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之二十叁(之二)
師法友團隊
(4月21日)
【師父開示】
首先對個人自身學修來說,初學的人需要良師益友的指導和帶動,從而學習佛法正知見和認識自己的習氣;久學的人也需要良好師友環境的保護和影響,因爲一般人都會“心隨境轉”,容易受環境中惡法的影響,只有大力菩薩才不受惡環境的影響而能夠轉化惡環境。如《大智度論》說:“問曰:“是菩薩大福德智慧力,應生邊地、邪見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成就大力菩薩,二者屬因緣新發心菩薩。大菩薩爲衆生隨所應度受身,不避邊地、邪見;新發意菩薩若生是處,既不能度人,又自敗壞,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終不敗壞;銅鐵則壞。””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說:“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只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塗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叁塗,焉能救衆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叁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遇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于今日。””其實淨土也是一個圓滿、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的團體,這個團體是佛菩薩已經建設好的,我們只要具備一定條件,加入進去就可以了。 【法師引導】
正報與依報
大菩薩可不分地域任運投胎轉世度衆生,新發心的菩薩就不行,不會投胎到惡劣的環境中。從個人修行來講,應該有好的環境,靠環境的保護走上去。 人爲什麼會受環境影響?反省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成長爲什麼樣的人,極少數的人不受環境影響。 環境是我們的增上果,是業力所感,包括父母家人朋友。你生在南方北方、國內國外,都是增上果,這些環境與自己內心的等流習氣是互相影響的,造了業感得這個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又受到影響。 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互相影響
如一個人樂善好施,他投生的家庭感得父母福報也不會太差,他又繼續樂善好施,沒有其它力量時他的等流就是這樣。 怎樣去改變?從當下改變,過去造的業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了,過去不知道原因在迷惑中,現在就要去經營增上環境,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想到哪裏就到哪裏。
【怎樣感得師法友環境】
好學的心
當下已經得到了,如何保證自己生生世世都得到?剛才講的好學求學的心,在這個環境中不要被安逸磨滅了好學求學的心。有好學的心,從每個人身上都可以學到東西,每天都有收獲進步。你的心有沒有那麼寬廣,是界定在跟某幾個人學、或是只跟師父一個人學?佛看衆生都有佛性,我們看衆生都是凡夫、業障深重,所以我們就是凡夫。能不能策發自己向每個人學習的心呢?能就會現法樂住,體會到這個環境的殊勝,你會不要它嗎? 尋找和建設良好的師法友環境
“因爲一般人容易“心隨境轉”,有基于此,爲避免負面影響,發揮正面作用,要尋找和建設良好的師法友環境,使自己的心常常隨著善境轉。比如一個人念經,跟參加寺院法會一百個人、一千個人同時念經的作用和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在法會之中,能感受到身邊的同行善友,內心是那麼清淨、那麼善良、那麼和諧。雖然大家來自四面八方,學佛的程度和層次也是參差不齊,但是內心是能夠相通的,大家都能夠很好地發心,參與法會當中的每個環節:做早晚功課、念經、研討、交流,以及護持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滿心的歡喜快樂。這說明什麼呢?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在自己身心上的落實,不論出家僧衆還是在家居士,在法會中都容易感受到叁寶對自己的加持。這點很重要、很重要!” “就像一顆樹,要有肥沃的土壤、富足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充沛的水分、發達的根系、粗壯的枝幹,才能夠開花、結果。同樣的道理,如果佛是果、菩薩是花,那麼聲聞、緣覺就是枝葉,出家僧衆是樹幹,在家居士是樹根,其它一切衆生,猶如大地、陽光、空氣和水分。佛果的成就,離不開一切衆生,離不開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的團隊。” 這個比喻跟前面講的一切衆生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要成長不能離開陽光空氣和水分,這就是個人與團體的關系,如何觀待自他的問題。
去淨土也是團隊增上生
“求生淨土的修行者在沒有往生之前,如果有良好的師法友環境的保護和影響,更易于斷惡修善、積集資糧、往生淨土、蓮品增上。如果乘願再來娑婆世界繼續學修佛法、積集資糧,就更需要良好的師法友環境,不僅今生需要,來生也需要,因此不但要爲今生積極地建設良好的師法友團體,還要爲來生打基礎、作鋪墊。” 每個人的目標不同,有的人希望一直爲人,在人間增上,有的人希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的根本在信願行。藕益大師說能否往生淨土全憑信願之有無,能達到哪品全憑持名之深淺。 跟環境有什麼關系呢?根本是信願行,輔助的就是經營好的環境,沒有好的環境你也去不了淨土。 兩個故事
一是佛度不了的人,佛的弟子羅睺羅能度化,這是個人的因緣不同;
二是優波鞠多尊者降伏魔王,因爲衆生的煩惱不同,也要有特別的因緣度化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