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團體中有比丘、沙彌、優婆塞、優婆夷,即有四衆弟子,四衆弟子能不能依著佛法、依著團體的宗旨和理念去實踐,是保證團體的清淨和合增上的關鍵因素。如果我們不按佛法去做,我們是否是出世間的團體就很難講。 3.我們要去反省我們對法還有沒有希求心
(1)據觀察,一段時間後大家對佛法的希求心會變平淡,平淡與平常心是道是不同的,大家聽了法後有沒有改變自己呢?
你聽法的當下恭敬有禮,就說明你有希求心嗎?這只是你當下的心情,似乎有種品牌效應和湊熱鬧,就像有的人說我師父是誰誰誰一樣。你師父是你師父,你還是你,佛法是清淨圓滿的,你自己有沒有去改變?每一個個體要按佛法去做,我們要反省觀照,否則走得越久,錯得越遠。
(2)大家要反省自己:還有沒有一顆好學的心、求學的心?
世間人從學校畢業、工作,逐漸就再沒辦法提升生命了,因爲他增長的只是知識和經驗,他跟人在一起不會說我要向他人學習什麼,所以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世間人的生命是停滯的,實際上是不進則退。
我們呢?也好不到哪裏去。如果你實踐後有體會、有受用,說明你有希求心,或者你實踐了暫時沒有體會和受用,也說明你還有學習的心。
(3)理念課上講的法已經非常多了,事、意樂、加行都講了,微細的起心動念也講了。大家聽了很多,最近又有很多新同學加入,那你爲什麼來聽課呢?你學佛法是爲了聽課嗎?我們積累了佛法的知識,結果成了談資、戲論佛法。
(4)一直想跟大家講怎樣做一個好學生,不是要求你學,而是我要學,這兩者是不同的。
是別人要求我皈依嗎?要求我供養嗎?不是,是我要皈依、我要供養。我們每天要檢點一下自己,是我要學嗎?
4.我們是怎樣與善知識和同行相處、怎樣工作的?
(1)當法師、同行指出我們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什麼反應?
子路聞過則喜,因爲有改過的機會了。而我們聽到一個批評就難以忍受,內心變得比世間人還脆弱、更容易觀過,沒有了學習的心就是這樣子。
(2)每個組每天做很多事,上課中都點到了,你造業的方向是什麼?
你的生命往哪裏走?搬石頭、做飯、製作光盤、翻譯,是依著道次第在提升自己的生命嗎?還是變成了今天的課上得挺好的,法師又講了一個道理?
有沒有人去實踐呢?我每天做事,造業的對象、意樂是什麼?如果沒有,我們和世間人有什麼差別呢?只是他們在世間、我們在寺院,世間有善心的人也是很多的。
所以我們要反省自己還有沒有好學的心。沒做到一定位置上時還挺謙虛的,給你安立了一個名目,組長、什麼長的,你就被這個名目給欺騙了,慢心不斷增長,就成了“不長”了,善根不再增長。
(3)你反省一下同行中有沒有你要學習的人?
離法師越近的人越學不到東西,出家衆最嚴重,其次是長期義工、外圍的居士,因爲你們以世俗的心與善知識在接觸。
與善知識在一起要如履薄冰,《事師五十頌》中說,連善知識的影子都不敢踩,這樣一種恭敬的心情。所以善知識與我們一直保持距離,就怕把我們傷害了,因爲他是高壓電,你自己條件不夠、電壓不夠,靠過去就報廢了。
(4)所以要檢點自己,對善知識是不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要反省:如何做一個善知識喜歡的弟子,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具弟子相,有好學的心。
理念課也不是要大家寫很多回饋,大家平常要寫很多東西,每天寫善行日行、工作要寫規劃、總結,不是要大家寫東西或寫多少,而是你透過這個渠道向善知識表達你的希求心和學習的感受,因爲你沒有機會與善知識接觸,時間久了,弄不好就成了生活,上課到了點就去。
叁、團體共學的“死穴”——依師法
【法師引導】
1.反省:我有求學的心嗎?
(1)道次第中講,道之根本在親近善知識。
常師父說過:依師法是道次第的鐵門檻,依師依好了,後面的如同探囊取物,但依不好就是毒藥。依師依得好不好,是我們要反省的問題。
(2)弟子相有叁個條件:正住、具慧、希求。
我們就談好學這一點,我們有學習的心嗎?
2.學人與求學
我們是學人卻沒有學習的心態。求學呢?是善知識求著我們學嗎?
我們的實際狀態是什麼?法師哄著求著我們學。怎樣認識有沒有一顆求學的心呢?
3.好學的程度和標准
(1)儒:孔子說有顔回好學,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不二過,就是同一個錯誤不會犯第二次;不遷怒,情緒煩惱不會傷及其他人。
(2)佛:割肉喂鷹,斷臂求法,爲法舍身。
(3)道: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
4.我們具備哪一點呢?
(1)舉例
有一位法師收弟子很嚴,條件高的才能跟著學。一次他問一個人說你爲什麼穿著黑色的鞋子?這個人回答說我穿的不是黑色的鞋子,是黃色的鞋子。法師便說你條件不夠,可以走了。
又如求戒,善知識指著你的腳說你爲什麼把帽子套在腳上?你會怎麼做?
如果善知識看到雪是黑的而不是白的,你看到的跟善知識不一樣,就是你的業障,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忏悔,忏悔不是說對著佛像哭一通,是要真的忏悔業障。
(2)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你不一定很高,但你的內心很堅固、很堅硬,聽了很多佛法,你卻只撿了一兩句自己喜歡聽的,更多的你都沒有聽到,有沒有說我要學得更全面、能憶持得更多、去思惟和實踐?
一個團體中福報越大、自恃智慧越高的人越學不到東西,因爲沒有學習的心了。看那些世間來供養的人,比大家福報都大,大功德主,他是什麼心態?來的時候山門迎接、好飯菜款待,他拿錢供養,財大氣粗,覺得這個方丈也不敢拿我怎麼樣。哪一個人有求法的心,是爲了求法而來的?他不一定要跟著師父學,乃至一個居士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學。但他們來跟師父見面是以朋友的關系,達成他們要的利益,脾氣大的就成將來修羅的因。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二十二)依師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