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二十)從無限生命中看待

  

從無限生命中看待

  ——《明確宗旨建立目標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二十)

  

(4月11日)

  一、個體團體 前世今生

  【故事1】

   很多人打過太極拳,有人學得很快、一模仿就會、打得很好,有的人半天也學不會。有一個人太極拳打得很好,拿到國際推手金牌。他從小腦海裏就有一個影像,看到一個老人在巨石上打坐的背影,他不知道這個老人是誰,但想起來心裏就很歡喜,在現實中尋找也找不到,跟家人說時,家人說他瞎說。

   長大後他對武術産生了興趣,拜師學藝,看老師比劃幾下他就學會了,象練過很久的高手一樣,老師贊歎他有悟性,因爲很難的動作對他一點也不難。後來一位催眠師給他催眠發現,明朝時他的前世在武當山,催眠中他看到一個老者在打坐,一種強烈的感覺覺得那個老者就是他自己,老者一直練太極拳,練累了就打坐。所以他明白了他這一生太極拳打得好是因爲前生就練過,不僅明朝這一生,好多生他都有練太極拳,所以他今生對武術的興趣、等流自然現起。他就明白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悟性,只是比別人多練了幾百年而已。

  【法師開演】:

   從這裏可以看到一個個體的特點,團體中的每個人都有特長很優秀,如有的人外語很好,他前世可能就是外國人,所以你比不上他很正常,但你通過今生的努力也可以和他一樣優秀。

  又如團體中,有的人覺得和這個法師很相應、有的人覺得和那個法師很相應,也是因爲緣份的不同,所以團體中的個體又是有差別的。

  

  【故事2】

   一個單位有兩個同事非常要好,一個人只要叫另外一個人的姓、名還沒出口,另一個人就把他需要的東西遞過來了;一個人還沒有咳嗽,另一人把紙先遞過來了,問你是不是要咳嗽?這個人就開始咳嗽了。他們心靈的默契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讓周圍的人和他們自己都百思不解。一次他們去參加一個營隊活動,也是催眠,一個人看到在古代他自己是一個中藥鋪的老板,開藥單交給旁邊的人抓藥,抓藥的人是旁邊一個小夥子,就是他這一生的同事,他開藥他抓藥、兩個人配合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原來在幾百年他們就是很默契的搭檔。

  【法師開演】:

   所以我們看一個團體中的每個人優秀不優秀、跟任何一個人緣份的好與壞、深與淺,都是和過去生有關系的。我們比較一定是站在無限生命的角度去看的,又如有的人從小學習不用功,考試卻考得很好,因爲他可能前世就考過很多遍了。

   所以我們這一群人爲什麼能走在一起,就要從無限生命的眼光來看。你就不會執著跟一個人有違緣,你會知道有違緣是因爲過去生沒有做好,這一生就要去改善和加深緣份、要去溝通,對人你就不會難以相處。團體的整體和個體,都是有無限生命的延續性的。

  

  二、團體分類 世出世間

   (1)團隊的形成要從無限生命的眼光來看,前生可能是醫藥公司、可能是家人,都組成了一個團隊。

   (2)一個醫藥公司,是世間團隊還是出世間團隊?一個寺院裏的人打坐念佛,是世間團隊還是出世間團隊?

   醫藥公司的老板可能是藥師佛的化現,帶著菩薩的化身行菩薩道;寺院的方丈可能是個總經理,追求世間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們無法從外相上去判斷一個團隊是世間團隊還是出世間團隊;決定一個團隊是世間團隊還是出世間團隊的分界在于發心、意樂。

   (3)經論中講世間可分爲下士和殊勝下士,出世間可分爲中士和上士。

   “其中依于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勝下士者,是于現世不以爲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爲求自利,欲得度出叁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叁種學故。”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爲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就是看我們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樣的事情,下世注重現世苦樂,沒有來生的概念、對後世沒有去想,如世間的公司團體,爲了這一生的利益、爲了這一生過得更好;佛陀時代的阿羅漢,一群一群,就是典型的中士道修行人,還有聲聞緣覺,爲求自利解脫。

   所以要建立一種認識,不能從外相去判斷一個團隊是什麼樣的團隊,例如一個藥廠是下士、中士還是上士?大家做的作業很少有依著經論去思惟的,依照經論可以定位得很清晰。現在大家不一定有感覺,但有了一個框架的認識。這與我們下面要講的內容很有關系,不是說你要去表決心、口頭上說,而是說你到底認識清楚了沒有,抉擇團體修行就默默去做。

  

  叁、不同團體 相互接納

   《大智度論》上的故事:

   複次,譬如治病,苦藥針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人眼見,衆疾皆愈;除病雖同,優劣法異。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複如是: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坐禅,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如文殊師利本緣: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衆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叁乘而度衆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衆生聞之,心解得道。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衆亦複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衆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叁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時佛教化已訖,入無余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複出。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別善惡。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贊少欲知足,不贊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淫欲相、嗔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挂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于諸人中無嗔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實法中不動如山。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禅、四無色定。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爲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處坐:贊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禅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淫欲、嗔恚、愚癡,無所挂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煩惱相。問言:是淫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于我無事,不應惱我。居士言:若淫欲煩惱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空無所有,雲何能作煩惱?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诳衆人著邪道中。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嗔恚;聞叁不善則不歡悅,聞叁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虛诳,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嗔,爲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爲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爲作後世佛道因緣。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淫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叁事中,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淫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道及淫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

  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余偈時,叁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爲道而複舍戒,如是六萬二千世常舍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舍戒,諸根暗鈍。是喜根菩薩于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逾日明王。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文殊師利複白佛:若有人求叁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嗔恚。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答言:我聞此偈,得畢衆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于諸菩薩中最爲第一。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法師開演】

   講這個故事是說兩個團體都很優秀,因爲領頭的人的原因,境界完全不同,團體之間産生矛盾,結果不善調心,帶頭的人身陷地獄。我們選擇的是一個出世間的團體,個人修行、團體修行都會有各自的問題,團體之間的誹謗是絕對不能有的,誹謗是滅法的因緣。可能你不會那麼快墮地獄,但來生兩個團體會互相排斥、甚至發生戰爭。

   所以我們對其他團體一定要有謙下的心、一定要保持接納的心,不能從外相上去誹謗。

   四、預習內容

   團隊修行對個人修行的重要性。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二十)從無限生命中看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