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十八)體會自他不二,勇悍發心承擔

  

體會自他不二,勇悍發心承擔

  

——《明確宗旨建立目標不忘發心》理念課要點筆記(十八)

  

(4月8日)

   一、【法師開演】

  1、一切衆生息息相關

   以前講過因果的特點是業網。它複雜到什麼程度

  比如我手上這支筆,它就代表了一切。這支筆跟你有關系嗎?跟山下的某個人有關系嗎?我吃飽了飯跟你們有關系嗎?(大衆笑)我吃飽了講課有力氣,你們能聽課,由此可以推知我們每個人都跟其他人有關系。從這裏看出一切衆生息息相關。就是我跟他、跟任何一個人都有關系。

   這支筆跟你有關系嗎?跟天上的衛星有關系嗎?你跟一個不認識的人有關系嗎?金融危機跟你有關系嗎?你會說“我都久居山林、都不拿錢了,還有關系嗎?”或者說“跟你有關系,不要說上我。”。

   一張網上的一個點與其他的點有關系嗎?業網中的每一個業每一個人彼此都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一個人認識到我跟任何一個人是有關系的,這個道理,是要去領悟的。悟了後你會體會到你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有一種自他不二、感同身受的體會,我跟你是一個、不是兩個。我在體會的時候,發現佛法太了不起了,心量會變得很大。

  

   2、深入思惟緣起 策發大菩提心

   講業網是要告訴大家緣起,無量的因緣組成了外在的器世界和內在的我們。內在的關系是如此密切,是一體的,不二的,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還會破壞環境嗎?還會殺生作惡嗎?殺一只螞蟻如同殺的是自己一樣。他會去殺嗎?去作惡嗎?去害人嗎?不會。這個道理是真的,一個對這個道理真的領悟的人,他必定會走上哪條道

  

   這個道理常去思維,你會覺得跟其他人沒有距離了,如果沒有距離你還會對他排斥,對他懷疑嗎?不可能了。你和衆生融爲一體了,這不是一個道理。很多祖師大德開悟後都有講過這種境界,在他開悟的一刹那,他悟到了一切衆生息息相關。看到這種業緣的錯綜複雜後,一定會發菩提心。誓救一切衆生!爲什麼?因爲我救度衆生就是救度自己。

   所以對業果道理的體驗、觀察要象面粉那樣微細,太粗了沒有轉心的力量。微細到那個程度,就是業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陀可以從一點知一切的事情,佛陀的智慧叫一切智智,即無所不知。這是對緣起完全徹悟後心靈的境界。

   一個佛弟子對業果的道理獲得定解,好比你的眼睛才剛剛長出來,即獲得正見。不再是一個完全隨順無明狀態的人。我們對業果建立了正見了嗎?應該說建立了很粗的正見,還根本沒有達到像面粉一樣微細,所以沒有辦法體會到自他這不二、身心一如,依正不二。

   這都在講我跟周圍的環境、人、事、物完全是一體的,沒有任何的距離。這個就是對緣起透徹了解的生命狀態。

   這個道理各位要悟,這就是我們平時吃飯、走路、行住坐臥想什麼?要想這個道理,你就會發現什麼叫自在,什麼叫解脫。理一旦清晰了,一定從一種強大的系縛中解脫出來。因爲你會從外在的人我是非,見解不和,家庭問題,都是外在系縛的點,這些東西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初學佛的人,他的心叫“處處著”。沒有辦法從每一個境界裏脫離出來,要去領悟這個道理,不會去跟人爭鬥,只有盡最大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去傷害任何人。一個通達緣起的人一定會發菩提心。

   這就是一切內佛弟子的正見。這就是緣起。這個問題想通了,成佛要積聚的福智二資糧,你就知道怎麼去積聚了。那你去做光盤,發放衣服,你做這些事情時內心的意樂就知道如何去調了;也知道我造業的對象是誰了。

   思惟了這些道理再去做事的意樂就清晰了,比如說我現在把衣服布施給他,實際上是與一切衆生息息相關的,那你當下這一念心就是與菩提心相應的。善用其心,無事不辦。理路清晰了,發菩提心一定容易,不困難。

   經論裏講發菩提心有兩個教授:一個是七因果教授,一個是自他相換教授。這兩種都是從知母念恩趣入,更好的是從因果趣入,從緣起趣入,來輔助這兩種教授發心,因爲你知道我做一件事情,比如這一件衣服布施出去,實際上跟一切衆生相關,能不能發菩提心,一定可以發。因爲你造的因,所緣的面,一定是很寬闊,不是說內心就緣到這一個人而已,對不對?

  

   3、如何體會一即一切

   祈求加持靜坐思維。這個道理很重要,它不是一個理。如何去體會呢?從一點開始去想,我坐在這裏,電腦跟我有關系嗎?書跟我有關系嗎

  你先靜坐思維。祈求叁寶加持,希望我對業的廣大,一切衆生息息相關有所領悟。開始去觀察。

   比如面前這本論,是廣化寺印的,所以有印書的人、印書的人又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又有兄弟姐妹,印書要有機器,生産機器又有工人,印書的人要吃飯,吃飯就又有農民,種地又要購買工具,生産工具的人又關聯出來了等等,一片一片的人都出來了,所以一即一切。

   又如我們吃飯的時候修食存五觀,感恩的心會生不起來嗎?這樣用心一定能積廣大福德智慧資糧,菩提心漸漸就能發得起來。又如修水庫,背了趟沙子,水能利益龍泉寺的人、景區的人、來寺裏的人、遊客,這水能與無量衆生結緣。就是從一個所緣境推廣到一切衆生,情與非情我都要去饒益,這就是菩提心。

  【總攝】

   這部分,我們透由積聚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引申到業,對業果更深層次的內涵做了開演。

  

  二、【師父開示】

   “除了認識長遠過程的次第目標,如果還能細致地明確近期目標,即後世今生的人生目標,乃至一年、一月、一周、一天的目標,那做起來就會更加容易,更加切實、有力。相反地,如果不知道後世今生的人生目標,每天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或者所做的事與宗旨不相幹,或者只是低水平重複,看不到自己進步的痕迹,久而久之,可能退失信心、放棄宗旨。打個比喻,世間人上學,想要成爲博士,必須經過小學、中學、大學各年級有系統、有次第的學習,每個學期的學習任務都比較明確而且能夠認真完成,這樣自然而然一步步達成最終目標,否則是很難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個剛學佛的人說:“成佛很簡單,只要咬咬牙,在菩提樹下坐七天七夜,然後擡頭看星星,就可以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證悟成佛了!”我想,大家會把這種想法看作笑話的。”

   我們怎樣將宗旨分解成系統的、有次第的目標呢?可以從自身教證功德、弘法利生事業、今生後世學修條件等方面來設立系統而有次第的目標,這需要對佛法整體有全面的認識並結合現在社會與自身的因緣條件。對佛法整體的全面認識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對社會與自身因緣條件的確切認識也更需要一個過程。隨各人的因緣條件,可以選擇不同的法門,各人設立的今生後世的目標也會有差別,但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設立一個比較共通的近期目標:尋找和建立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的團體。這個和合的團體包括僧俗二衆。不管哪個法門的修學者,不管初學的人或久學的人,這個目標有著正面的作用,甚至是必要的條件。

  

  【法師攝義】

   宗旨如何去實現,進一步深化,目標是達成宗旨的一個過程,一個個目標達成了,離宗旨就越近了。

  提問:這裏師父講我們要建立的一個目標是什麼?

  回答:尋找和建立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的團體。

  法師:這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這裏有很多問題,涉及到我們修行的方式。

   1、我們與世間團體有什麼不同?

  (1)我們這個團體與一個公司、黨派有什麼不同?一個有遠大目標、整體考慮的人必然要考慮我們將來要走到哪裏去。實際上我們修行的程度,我們一百個人,我們修行的狀況還遠不如一個世間的公司團體的綜合素質,我們唯一好一點的是心很善良,學習了佛法,僅此而已,論福德智慧善巧,可能比不上一個世間人呢。爲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很嚴重的問題。

  (2)我們修行了多生多世,還是這樣子,經論上講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我們爲什麼今天還是淪落至此?如果我們這些人多生多世在一起修行,我們的福德智慧何以至此?我想說在座各位對自己的福德智慧都不滿意,或多或少對自己的生命經曆也不滿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果相呈現,爲什麼我們在某些方面還不如一個不學佛的人。問題出在哪裏?如果對這個問題不作思考的話,這段文字就這樣看過去了。

  (3)師父以前講過全中國最優秀的人,各單位比教優秀的人---黨員,積極、肯幹、願意跟人互動,中國有七千萬,這是不是一個團體?他是引領整個國家民族向前走的人,他們的素質、福德、智慧都非常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遠遠超過我們。他們下位對上位心意的體會和把握遠遠超過我們對善知識心意的體會和把握;他們的依師法修得比我們好得多,世間公司的下屬對上位完全是“觀父容顔”,“華嚴九心”全部做到,我們做爲一個佛弟子,專門去修行,都不如人家,這是我們需要好好去反省的。爲什麼是這樣子呢?

  (4)一個世間的公司,他們的和合程度,他們對理念的熱情追求不是我們能達到的。我們在這裏,不要說悠悠度日,也至少說每天沒有全力以赴去努力。你看世間單位,那不是拼命啊,對自己工作的熱情超過我們,工作量遠遠大于我們。你可以說他們業障深重,我能在這裏享清福,但這有點自欺欺人,實際上他們的智慧比我們高;福德、能力比我們強;願力都比我們大。我們可以關起門來說他們不如我們:我們有這麼好的龍泉水,這麼好的空氣,這麼大的道場。我們在這裏住著,不挺好嗎?但實際上這靠的不是你的福報,我們靠的是佛的福報。比如說今天把這些佛像都請走,你們居士都不來了。

  

  2、我們要思考反省不如世間團體的原因。

  (1)那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修了多生多世,成了天涯淪落人,福德智慧俱微劣,還不如一個世間人。這裏面一定有問題。今天把問題提出來,你要去思考,問題的原因在哪裏?世間悲智願力都很大的人,這些人,宿世都是大修行人。所以古人講“山中五無老僧,朝中無宰相”。爲什麼老僧越來越少了?從這個角度體會我提的問題,你就能看出一點名堂來。

  (2)一個團體,就是一群人,他們這生呈現的果相,都是他們努力來的,如一個公司老總帶領兩千人,都是有緣份的人,尤其是最核心的那些人,非常可能在一起輪回了多生多世了。我們這些人也非常有可能在一起輪回了多生多世了,而這一生我們是一群修行人,這群人呈現出來的面貌在某些方面居然不如世間人,那這裏面一定是因果上出了問題,我們個人的修行一定是有問題的,我們要去反省,一定能找出很多問題來,你如果能把這個問題看清楚了,將來的路在你面前非常清晰,就不會再走彎路了。

  

  

  叁、作業

   我們和世間的團體比較,我們不如別人的地方在哪裏?原因是什麼?我如何去改善?我們如何去改善?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十八)體會自他不二,勇悍發心承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