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十七)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十七)

  

(3月24日)

  一、課前准備 複習所學

   1、各組報考勤。

   有17位同學去順平發放衣服,正在往回寺的路上趕,雖然趕上課有些來不及,但這種希求上課學法的心很值得我們學習。大家在很忙的時候還能憶念著晚上要上課,這本身就很有功德。

   2、靜坐十五分鍾。

   (1)課前晚飯不宜吃太飽;坐時要身體端正,脊柱挺直,頭不低不仰;心系何處要清楚,心安住在人中的位置,心象守門員一樣守在人中的位置,能知呼吸出入,不隨外境而走,走掉了能覺知,覺知了就回來。

   (2)大部份人比上次坐得要好,多數人頭低了、背有點駝;一開始的習慣要養好,否則以後很難改,有的同學坐了沒一會就開始打瞌睡,就是平常打坐的習慣沒養好;打坐的目的是讓大家靜下心來再聽法,心要靈敏,不昏沈不掉舉,一種原因是勞累,一種是業障,勞累的要注意休息好,業障要去拜佛忏悔。

   3、複習所學。

  (1)上堂課講到資糧的問題,爲什麼要積資糧?因爲學佛的目的是要成佛,要成佛就要累積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二、【法師引導】 依循業果 廣積資糧

  問:大家平常做那麼多事有沒有積到資糧呢?

  同學甲:現在自己的工作是開車,幹活是積累福德資糧。

  法師:幹活就能集到資糧嗎?

  同學:還要用心。

  法師:集到什麼資糧了?

  同學:福德資糧。幹活是積福德資糧,誦經是積智慧資糧。

  法師:這還是你的一種認識。開車能成佛嗎?開車能集到資糧嗎?修水庫搬石頭很辛苦,能成佛嗎?

  同學乙:關鍵是看用的什麼心。善用其心,幹活當中福德、智慧資糧都能集到。

  

  【法師引導】

  提問:這裏有個問題:福德、福報、福氣這叁者是一回事嗎?有什麼區別?

  開演:善用其心把握造業對象

  

   福氣是世間的說法。福德與福報有何區別?

  依業果分析

   我們的動機決定了我們積累的是福德還是福報。也就是動機決定所造的業是什麼。我們學業果知道業的四個次第:事、意樂、加行、究竟。事是造業對象,那我們修水庫的對象是什麼呢?是水庫還是石頭?要清楚我對著什麼在造業;我以什麼樣的心情去做---意樂;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去做---加行。這些做完了,業就造究竟了。

  造業對象要清晰

   福報和福德實際上牽涉到意樂的部分,我們看起來做了很多事情,但造的業是什麼呢?我們一般人造業的對象是不清晰的,實際上我們學佛的人每時每刻要清楚自己的造業對象是什麼,這點很關鍵。

   比如DVD做光盤,基金會做事,發放衣服,造業的對象是什麼呢?你要內心很清晰,知道我今天做了什麼事,我造了什麼業。久而久之,生命的軌迹就能有所把握;反之,如果對象不清楚,就是一團湖塗,無法轉變生命的軌迹。

   所以造業的時候要內心很清晰我造業的對象,這就看你怎麼緣想?善用其心,無事不辦。比如修水庫時你造業的對象安立成水庫法師,爲了幫水庫法師去背沙子,這是一種造業;你造業的對象也可以安立成師父,說我是爲了承事善知識,承擔師長的事業去背沙子,這個造的業就比前一個殊勝的多;你今天沒事做,碰巧上了山,就一起幹吧,這也是一種造業。但這是善業還是無計業都有待考證。

  

  【法師攝義】調整造業對象造作強大善業

   這堂課由福德、福報引出造業的對象,業果部分講殺業的部分, “雲何殺生,攝分于此說爲,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然將中叁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爲四相,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于解釋意趣無違。其中殺生事者,謂具命有情。”殺生的對象是“具命有情”,這是惡業造業的對象,善業也是一樣。

   我們很多時候造業對象不清晰,比如你在網站上發一篇文章,對象是什麼?是虛擬的網絡空間嗎?一般人造業時內心是模糊的,這點我們要改變,做事前要思考,要把造業的對象調整到善知識、僧團這樣最強大的對境,爲了護持僧團,懂得業果的人,可以掌握內心的方向,造強大的善業。

  動機相符終極目標

   意樂。指做事動機。我們做事時是不是爲希求無上菩提而做的?也就是是否與終極目標一致。

  (1)、我們常常說一個人福報很大,很少說福德很大。而形容佛陀是福德智慧圓滿的人,報是從果上談的,一個人財富多少,比較多用福報去形容。

  (2)動機決定了業是什麼樣的,福德的業一定是跟宗旨相關的,福報的業就不一定,也可能是下世感果的大善業,但感果的當下他不一定希求無上菩提,內心不一定繼續仰望終極目標,在種這個業因的當下已不一定與原來的宗旨相應了。比如,我們明天早上開始就要檢查自己做的事與宗旨相應嗎?我造業的對象是誰?這都要清晰。

  【法師收攝】 依循業果 造作善業

   上堂課我們講了個大概的輪廓,成佛要積聚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福德資糧的體相用。真正要開演還有很多,一定要跟業果結合去體會所謂的資糧是什麼?“我爲常住掃地,在大寮給大家做飯,我去誦一卷經,我就集到了資糧。”實際上所有的這些都是相。是否真正積到了資糧?很難說。一定要把握有沒有跟這個相相應的體存在?也就是意樂。造業的關鍵是意樂。比如你給法師端了一碗飯,法師給小狗喂了一點食物,這兩個業哪個更強大?

   這個要思考,只有把這些辯析清楚了,才知道我這個業造下去了,自己踏踏實實造了些什麼業。而不會每天過得糊裏糊塗,看你們現在寫的善行日記“我用齋掉了一粒米,不知珍惜”等等,太膚淺了。把所學的佛法跟自己結合起來,在日記裏做反省,就非常厲害了。

  

  

   上面我們對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做了分析,幫助大家認識我們每天在造什麼業。如果非常清晰、明白我每天在造什麼業,你就是能主宰自己命運的人。像我們目前的狀況,生命狀態還是模糊的,生命方向還是不清晰的。爲什麼?就是因爲對業果認識不清。 “若于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爲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贊爲一切白法根本。”

  通達緣起 造圓滿業

   如果我們對業果獲得定解的話,是爲內佛弟子。我們都學過業果,但我們身語意叁業是否依著業果在做?如果我們懂了這個道理,非常粗地去做些善業,比如放生、布施、持戒,這些都是很粗的善業。剛才談的是業果微細的部分,是更深入一層。對業果能思惟、通達就是智慧,對緣起的關照就越來越清晰。

  舉例:有一天常師父看見供桌上的蠟燭倒了,心生悲憫,覺得擺蠟燭的人沒有擺好所以倒了,在去扶起蠟燭的一刹那,常師父了知了每一個供蠟燭的人的心;還有一次聽法,常師父看見一只鴿子,能看到它多生多世的業都是鴿子。常師父通達了緣起。很多高僧大德都有這樣的修行體驗,實際上究竟通達業果的唯有佛一人,所以唯佛能製戒。即使是十地菩薩,對因果緣起的通達,也還沒有圓滿。所以他製出來的戒就不能適用于所有人。所以古代製定禮樂的,只有皇帝。《中庸》裏講,製定禮樂的人要“有德”、“有位”。《論語》則講“禮樂自天子出,禮樂自諸侯出。”

   我們只有對緣起越來越通達後,對一件事做出的決定,錯誤的機率才會越來越小。所以說要想辦法,透過對業果的學習,讓自己對錯綜複雜的因果有清晰的了解。這點要靠發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