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十六)
(3月22日)
一、靜坐攝心 複習要點
1、【靜坐攝心 安住當下】
很多人的姿勢不端正、傾斜,背挺不起來,昏沈。靜坐的目的是讓大家的身心甯靜下來,進入正確的聽聞狀態,心若不靜,聽到的就都是文字,法很難入心。打坐完後要從靜的狀態中出來、起觀,隨法師所講思惟,聽聞隨轉修心要。 白天忙碌了一天,上課就要把全部身心放在上課上,白天的事情都已過去,無常,已經逝去,能把握的是當下的上課。佛弟子就是要能正確把握每一個當下。 2、【複習前次要點建立成佛信心】
(1)本篇文章講宗旨、目標和發心,但開演時沒有局限在某一點,而是系統完整地幫助大家建立人生宗旨,人生宗旨是任何一個人都要思考的。
(2)要建立人生宗旨,原因在哪裏?要建立什麼樣的人生宗旨?師父說,信佛、學佛、修行成佛是四衆佛弟子要建立的人生宗旨。但我們很難說我要成佛,即便一個學佛比較久的人也很難從內心深處說我要成佛,因爲我們對佛不了解,對佛的生平、功德都不了解,對一個我們不了解或不十分了解的對象,說我要成爲他,我們很難有這樣的信心。
如果說今天忙了一天,晚上可以好好吃一頓飯,這種感覺會很踏實,因爲你知道你晚上確實可以吃到。 兩方面建立成佛信心
感性
(1)上堂課從兩個方面來幫助大家建立對成佛的信心,感性方面和理性方面。
①信位菩薩,如善財童子是十信位的菩薩,對成佛建立了穩固堅固不動的信心,信心足夠了,得善知識攝受後,一生就成佛了。信心達到善財童子這樣的程度,成佛也不難。
②感性上的信心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對佛就感覺特別親切,虔誠拜佛覺得是可以依靠的人,許多老人爲了兒女會十分誠心地拜佛祈求訴說,我們要學習這種感性上的信心,知識分子大部分偏理性,要去培養對佛感性上的認識,它會中和理性的部份。
理性
①理性方面是建立對法的信心,佛出世的目的是爲衆生說法。如何對法産生真實決定不移的信心?如何透過思惟認識到佛所說的法是真實不虛的?佛講二谛法四谛法,對二谛四谛産生信心,就會漸漸對佛産生信心,這是一個理路,偏理性的人可以多去思惟。 二、建立宗旨累積資糧
【師父開示】 :“以成佛作爲生命的宗旨,有著無比的作用和價值,使得我們不會淺嘗辄止、故步自封,更不會一味追求下劣的東西。這個宗旨是非常高遠的,怎麼才能到達呢?古來祖師大德們示現出一言開悟、一念頓超,一般人往往不容易做到,這是情有可原的,因爲祖師大德已經積累了豐厚的福德、智慧資糧,如《大智度論》說:“【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初發意時行六波羅蜜,上菩薩位,得阿毗跋致地。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輪。……【論】釋曰:……前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無量福德,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叁、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次後菩薩大厭世間,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于欺诳。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轉*輪度無量衆生。”
【法師開演】
這段講有了宗旨下一步幹什麼,就是要累積福德智慧資糧。
1、建立了人宗旨有什麼特點?宗旨非常高遠、崇高。怎樣達到呢?就要積聚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古來祖師大德一念頓悟,如六祖聽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時就開悟了,我們爲什麼不能開悟?因爲我們沒有資糧。
2、資糧是什麼?我們在寺院搬個凳子、掃地都是資糧,法師會告訴你資糧就是法財。世間錢財在銀行存著數字增加,看得到很實在,那我們的資糧呢?存在了哪裏?
3、資糧好比行路的盤纏,從凡夫到成佛,在這種菩提路上走,一直需要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佛法的資糧存在在哪裏?看得到嗎?如果看到了,怎麼說明呢? 【問題研討】:你是如何認識福德智慧資糧的,你是如何看待的?
同學回答:資糧是存在的,有資糧表現爲做事易成辦、易生歡喜心、煩惱輕微,做事心裏能緣到法,善法欲增加了,有能力承擔起工作,能以業果思惟,快樂多起來、並且平穩,善法欲增強了,轉心快了,法師對自己做的事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不那麼在意了。勞動中用鍬鏟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就是資糧、好的等流習氣也是資糧。
法師:心情穩定了,不在意別人對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了,憑自己的發心爲大衆服務,是智慧增長的表現。
【法師開示: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法師: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可以看到很多人存在疑惑,比如說一個人能來寺院拜佛、誦經可以罪滅河沙,我們天天誦經、拜佛,也沒感到什麼變化啊。是這樣的嗎?那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這裏面也是有因緣的。先回過頭來看,現在大家都肯定資糧是存在的。如何來體會資糧是存在的?福德是存在的,智慧是存在的。好比說空氣存在嗎?存在。但你看得到嗎?它會因爲你看不到而不存在嗎?不會。我們通過呼吸可以感受到空氣的存在。資糧就象空氣一樣,是存在的,我們不能看到它的本體,但我們能看到它的表現方式和作用。
這裏存在一個問題,對一個事物可以從叁個角度來理解,我們不一定能看到它的本體,卻能夠感受到它的表現和作用。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叁個特點,可以從叁個角度來理解它:體、相、用。體是內在、相是表象、用是作用。
①比如說某某法師很慈悲,慈悲您看得到嗎?那法師是真的慈悲嗎?你覺得他慈悲是因爲看到他對你微笑、你的問題他不拒絕回答,你會從外相來判斷他是否慈悲,實際上慈悲是內在的體;因爲我有了慈悲的內心,才會有外相表現出來:比如微笑、對你和氣、不拒絕你的要求。你可以從這個外相來推測他很慈悲。但如果他拉下臉批你一下,你就會覺得法師不慈悲了,所以外相是很重要的。
②同樣的我們說某人資糧很多、福報很大,是從何而看的?耳朵大?存款多,動辄捐款上萬?你看到的是外相,他可能常常布施供養;如又看到一個人辯才無礙、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沒有什麼能難得倒他,我們常會說他很有智慧。
我們都是從外相來推測本體,有這樣的外相,就有這樣的本體嗎?
如一位法師碰到你對你微笑、說好話贊歎你,他一定慈悲嗎?有這樣的外相有相應的動機嗎?
一個人布施很多,他一定有福報嗎?不一定。可能他每次施舍時都很心疼,但他還是會去做,因爲有名利可圖。
很多人學佛多年,還有疑惑,我在寺院掃地,搬石頭,有資糧嗎?
我們在寺院做事,有外相,我們得到相應的本體了嗎?如你一肚子煩惱去行堂,你的動機是煩惱,你能得到資糧嗎?
又如我今天給大家講解佛法,你們可能會覺得法師很有智慧,或者還可以。但真的有智慧嗎?你也搞不清楚。什麼人能搞清楚呢?叫“初地不知二地事”。現在每次講課都覺得幾年積累的東西都講完了、空了,備了五天課還是覺得最適合大家根器的講課方法沒有啓發出來,但上課之前靜坐、祈求師長、叁寶加持,這些都是讓智慧現起的因緣。
福德、智慧是存在的,如何去體會呢?要從它的“相”和“用”上去體會。更多的是要注意“本體”。是不是很願意捐錢的人就很有福報?不一定。但有一種情況下這個人是一定有福報的,我們從體上去認識他,從內心去認識這個人,有福報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尤其有很大福報的人:心量廣大、心胸寬廣、不會斤斤計較,慷慨。這些都是體,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樣的人格特質,他是有福報的人。 【舉例說明】
故事一:有一個居士,福報大得錢多得花不完,給別人也花不完。祖上給他留了一大筆錢,他的祖父本是普通家庭。有一天傍晚,一群辦喪事的人,擡著棺材送葬,天晚請求歇一會,陳老居士答應了,讓家裏人把門打開,倒杯水給每個人。歇了一會兒後又提出來想住一晚,家裏擠。陳老居士憐憫他們趕路辛苦,安排了他們住宿。好多人;住下後有人說,棺材也得擡進來。一般人會覺得你們進來倒也罷了,你說你把個死人擡到我們家裏來,像什麼話啊。但陳老居士答應了。讓擡進來,擡進來到院長裏就不錯了,但是不,他們直接把棺材擡到了客廳裏。一般人是不是難以接受。讓你進來歇腳,喝水,更進一步,要住下,還住這麼多人;棺材擡進來不說,還直接擡到客廳裏。一般人是不是忍無可忍了?但陳老居士說沒關系,人家辦喪事,多不容易,天黑了,咱們家裏將就一下。第二天一大早,發現這群人擡棺材的人都不見了,但是棺材沒擡走。你說氣人不氣人。一般人還不得把棺材扔掉,至少擡到門外去啊。但老居士說沒關系啊,可能出去辦事了吧,等等都是如理作意。並沒有起煩惱,發火。左等右等,不見人來,等了一天都沒見人回來,陳老居士把棺材打開,一看,滿滿的一棺材龍銀,非常珍貴的銀子。還有一張紙條寫著銀子是送給陳老居士的。從此他們家一夜之間暴富。他祖父、他父親、到他這一代祖孫叁代都還花完,一代就兩叁塊,滿滿一棺材龍銀,幾十代都花不完。
這位陳老居士的福報是怎麼來的?他的心性感召的,寬弘、包容、大度,這種心性讓他能夠承載這麼大的福。這麼多的金錢、財富。稍微心性小一點都承載不住這麼多的錢財。也有人挖到過地裏的金子,但他馬上想先回家把老婆休了,再找個年輕漂亮一點的,這個念頭一動,金子立刻掉在地上就不見了,爲什麼?他的心性不足以擔起這筆錢財。一旦見到財,就見利忘義。
例子:之前有個居士來問我,說她對她兒子那麼好、可她兒子就是跟她對著幹,怎麼辦?那觀察她的性格裏有尖酸刻薄的特點,不夠寬厚,她的性格已經成了她的一種面相,一看到這個人,就會感覺到這個人命很薄,福很薄。在工作上也是,本來是給她的很好的機會,但是到後來總會莫名其妙地成爲別人的。領導會說已經有別人了,不需要她了。爲什麼會這樣呢?福不夠啊。所以我建議她從修福開始。修福關鍵是把心性改過來。
什麼地方能存住水,山頂上能嗎?水庫能存住水,心性高慢怎麼能存住水呢?我慢像高山一樣,怎麼可能存得住水呢?只有心性非常謙卑、柔和、謙下才能存住水、存得住福,存得住財。所以我告訴她要把心量變大,怎樣變大呢?吃虧,學會吃虧,別人埋怨你,你就愉快地接受。想方設法把好的給別人。不要等衣服破舊了才送人,要送別人東西就送最好的,把你悭吝的心打破。培養寬厚的心性,這種寬厚的心性一旦培養出來,福報不求自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有了好的心性,一定會有好的因緣呈現出來。所以我們要努力從本體去改變外相,像陳老居士,有了這樣的心性,上天、佛菩薩就給你送錢來了。他的善業會因爲他這種心情很快感果,過去生積聚的無量無邊的善業很快就能感果。因爲他這個好的心性,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應該從本體上下手,從而展現出一個好的外相來。
我們做義工,在爲大衆服務時有一顆真誠付出、寬厚的心嗎?當你有了這樣一顆爲衆生甘做牛馬的心,你就當下非常有福報。而不是高人一等的心,這樣的心就是貧賤的命。當我把自己的心行調柔了改變了,福就來了。求福從心中求,外相上去努力,做義工還要認真去做,爲大家服務、付出還認真做,做的時候但要注意本體,配合上外相,這個時候你真正是有福的人,真正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智慧也一樣,廣聞經論是不是就有智慧?看了很多書一定有智慧嗎?不一定。我有沒有真正用聖人的智慧來改變自己的心,讓自己謙下、包容、大度、慈悲、善良,這樣才是有智慧。所以,多聞但不行持不叫多聞。真正的多聞是多聞之後還要去行持,去實踐。這才叫多聞,多聞是智慧的因。
叁、總攝所學 提示預習
先從感性、理性加強大家對成佛的信心。
然後有了人生宗旨,就要積聚福德智慧資糧;以此完成、達到自己的宗旨。
要達成宗旨就需要積聚資糧,那資糧是什麼?真實存在嗎?如何認識資糧呢?如何體會資糧的存在?就要從體、相、用上去認識、體會。單單從外相上認識是不夠的,要從體上去配合,要有良好的心性,外相自然就有。有了良好的心性,福德智慧資糧自然增長。
下去好好預習。講師很用心地備課,大家的受用體會如何,在于自己下的功夫。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