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十叁)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十叁)

  (3月16日)

  一、深入研討 追本溯源

  【研討問題】

  1、爲何討論人生苦樂問題?

  【法師引導】

   (1)、討論重點不在人生到底是苦的、樂的、還是苦樂參半的,不管你認爲人生是苦的、樂的、還是苦樂參半的,你都一定有一個感受,即“受”。

   (2)、“受”是怎麼産生的?

   請同學上臺握了一下手,問他有什麼感受?伸手打同學一拳,又問有什麼感受?同學說是自己的身體與外境相接觸就産生“受”,法師問打你一下是什麼感受,大家回答“加持”。問如果大街上一個人打你一拳你還會不會覺得是加持?所以“受”與自己心的狀態有關系。

   (3)、孔子的弟子顔回,非常窮,“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所以貧苦的生活跟他的苦樂有沒有直接關系?物質的豐富貧乏與苦樂有沒有直接關系?同學回答:“沒有”。法師說如果沒有,那把你的錢轉到我的賬上來你會怎樣?你肯定不願意,因爲覺得苦了。

   所以物質與苦樂是有關系嗎?有。但不一定是必然的關系。認識到這一點才不會爲物質所困,一味追求物欲而忽略了心靈。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有富貴沒有仁義的生活沒有意義。

   【研討問題】

  2、人生的苦樂是對生活的感受,同一境界可有不同感受。如何培養我們對所有外境一直保持內心的美好感受?

  【法師引導】

   (1)、顔回做到了一部分,物質很貧乏的時候他保持了內心的樂受。物質減少時你還能保持樂受嗎?如股市下跌得厲害,你還樂得起來嗎?

   (2)、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改變“受”。假如你今晚沒吃到自己想吃的東西而陷入苦受中,你怎麼改變?有同學答:把行堂的人叫過來批一通。這是舍末逐末的方法,在痛苦的感受上嗔心大發,又加了一層痛苦。讓我們有痛苦感受的根本是什麼?我們要反思“受”是如何來的?

  研討問題:

   (3)、怎樣對痛苦的境界如理作意?

  法師引導:

   ①“受”是怎麼來的?由觸,六根對六境,然後作意,有的時候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沒有作意,心去察覺時是一定有作意的,然後産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受,因爲作意不同。“受”産生時我們要如理作意。

   ②例如昨天授皈依,每進來一個人發一個紅包,有的人第一次來還以爲參加皈依的發紅包,心裏很高興,一看紅包裏邊是空的,感到很奇怪,再一看上面寫著吉祥如意幾個字,心想原來師父是祝我吉祥如意,還是非常高興。皈依授完後有人收紅包,他才明白原來是要包紅包供養師父,聽到有人宣導說供養是表法、一塊錢也可以,于是很高興地放了一塊錢。

   雖然他判斷錯誤了,但他一直是如理作意的,我們會對厚薄不同的紅包會産生不同的感受,對空紅包還能有樂受,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是一定有樂受的。那怎樣如理作意呢?

  二、以正知見如理思維

  師父開示

   “例如許多居士說自己在家的時候不願意幹活,不願意做事情,不願意做家務,但是來到寺廟就很願意。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在家的時候,覺得幹活很髒、很累,對自己的身體會有影響。來到寺廟後,認爲越髒、越累的活,越是自己積累成佛資糧的機會和條件。因爲內心有這樣的認識,自然而然就非常喜歡做,越做越有味道,越做越有信心和動力。這就是人的思想認識問題,用佛法的語言來講,就是知見。因爲樹立了一個正確的知見,所以做之前比較清楚,做的時候比較有動力。我們學佛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和樹立正確的知見,破除內在的無明、迷惑,然後讓所走的路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寬廣。”

   “佛法正知見是對宇宙人生深廣、正確的認識,有叁寶、業果、緣起等衆多方面的內容,這些知見都能在不同層面推動我們斷惡修善,將這些知見用來不斷拓展生命的域限,不斷升華生命的境界。”

   法師開演】

  1、依著我們所學道理去思惟就是如理作意。

   師父在這裏舉的例子是居士在家裏不願意幹活,在寺廟裏很願意幹。因爲大家的知見、見解、認識發生改變了。

   又如廁所現在大家搶著去打掃,打掃的比房間比大寮還幹淨,因爲大家對打掃廁所這件事有了正確的認識,知道越髒越累的活越能積聚資糧淨除罪障。

  2、所以學佛要建立正知見,用正知見來思惟,改變我們的人生,痛苦才會越來越少,快樂才會越來越多。

  

  叁、總攝大意 強調重點

   從討論人生是苦是樂的問題,趣入今天的主題;

  無論苦樂、苦樂參半,都是一種“受”,“受”怎樣産生?六根對六境---觸,然後作意,然後生受;

   學佛並不是說不要物質,物質與苦樂有關系,但不是必然的關系;

   長期以來理念課引導的主題(如何建立對生活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與我們現在的身心狀態(人生是苦的。)不一致。多培養將理念課所講跟大家的實際結合。

   首先要建立正確的知見,如理作意,然後思維轉心,當下的苦受就會變成樂受。理念課一直幫大家建立正知見,沿著師父的思想,結合自己的實際身心,讓人生的快樂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