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十一)
(3月13日 下) 一、認識根器 腳踏實地
1、認識我們的根器條件,虛心學習,踏實承擔。
(1)禅宗祖師用“入海數沙徒自困”來比喻佛法經典浩如煙海。我們對道次第經過幾年的學習,在生活中如何運用佛法就會比較清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誰聽到這句話開悟的?一點感覺都沒有,不如說“等下課後有面條吃”更有感覺,這就是我們的根器、條件和程度。
(2)但我們又是人才。有次跟師父吃飯,不好意思多吃,雖然自己本身飯量比較大。一位法師說:你不要客氣啊,今天飯菜很多啊。我說:師父在,不好意思吃太多,怕師父說我是飯桶。于是,師父說:飯桶也有用啊,可以裝飯哪。當時聽了,覺得師父太厲害了。所以雖然我們是下下根器,是飯桶,也有用,一樣可以學。(全場爆發掌聲笑聲)
(3)覺得“我很差”這種感受都是很不容易産生的,我們內心深處都覺得“我很行”。我們跟人說話、言談舉止是“我很差”在起作用嗎?如果說“我很差”,就會有跟別人學習的心,我們有跟別人學習的心嗎?所以說,都是慢心在起作用。
周圍的人中有這種很勇猛的人,說話很厲害、火力很猛、容易傷到別人,但他的志向很高遠,如《論語》中說的“狂狷之人”。這種人弄不好會摔一跤,如住了醫院,反省半年,回來後走路就再不會連蹦帶跳了,因爲他變踏實了。 二、修行漫長 累積資糧
以無限生命的眼光來看待修行,累積成佛資糧。
(1)認識到學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後,在大家內心是什麼感覺?
①、曾經在一次“福慧之旅”講過生命無限,有個同學寫回饋,說聽了生命無限的課很受用,因爲生命無限,所以可以一生一生地活下去,這一生沒做完的事,下一生接著做,沒吃的東西接著吃、沒玩的接著玩。(笑聲)
那我們呢,我們修行也是如此,不急于說修行一年兩年就要成就,而要拉到無限生命來看。 ②、當你煩惱的時候、想不通的時候、兩個人發生矛盾的時候,你會不會想到生命無限?當你想到生命無限,心裏一下就能放開了,你願意把兩人的矛盾帶到下一生嗎?認識到生命無限、一切無常,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沒有什麼過不去的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2)認識生命無限,從生命無限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修行。
①、每天早上起來,你對自己說生命無限,這一生很快就過去了。
你來生要成爲什麼樣的人?現在就要種因。比如你想長得漂亮,那你現在就不要生氣了,每天還把衛生區掃得很幹淨。
②、所以師父說“生命的提升是一個漸次改善的過程,一般來說,菩薩初發心以後,要用很長的時間來積聚資糧,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修行的過程都是在培養和積聚資糧。”這裏的發心是指“菩提心”。 (3)我們要用多長的時候來積聚資糧呢?
①、【世尊告曰,無能勝,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屍羅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進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靜慮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羅蜜多。彼諸愚人作如是說,唯以一法而證菩提,謂以空法,此等未能清淨諸行。】
釋迦佛、彌勒菩薩修布施波羅蜜多要花六十劫的時間,所以心要寬大,也就是在整個修行過程中積聚資糧的態度。
②、修行、生命的提升、教證功德的提升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是師父講的積資糧。
今年春節前常住義工普遍的狀態偏沈,對山下居士排斥,有一種我愛執,認爲寺院是自己的,很容易看到負面、人性的黑暗,沒上山之前說我一定要上山當長期義工,來了之後煩惱了又說我一定要下山。
這是因爲沒有認識到積資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爲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就有多大變化。 叁、以何心態積聚資糧
【踏實承擔 熱情工作】
(1)如田老菩薩掃地,沒有說掃到哪天不掃了,這個問題她都沒有考慮過。她就一直默默無聞,非常踏實地天天去掃地,哪裏髒了掃哪裏。大家要去觀察她這種承擔的心,一掃把一掃把地掃,每一下都把心用進去了,這樣以後是會開大智慧的。
(2)又如持地菩薩爲了修一條路修了無量生,後來遇到一尊佛告訴他,路難平,要平心哪。持地菩薩聽了,心當下即平。因爲他已經累積了多生多世的資糧了。
(3)所以大家要有一份踏實承擔的心,要有像田老菩薩這種一生爲常住付出的精神,大家做的工作都是在積資糧。
如我給大家上課會全身心投入,因爲我靠你們積資糧啊。
所以安住當下積聚資糧,把生命融進來,當下就在修行。團體就會積極、昂揚、光明,個人也要有這種心態,如果你發現不是,就要去調整,就是要散發光明、吉祥的光,幫助別人,讓自己的善心善念從內心散發出來。
(4)師父說,認識到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後,就要培養好的等流。比如安住當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等流。常住安排什麼就踏實地學什麼,把它學好,就是最快的修行辦法。
如上理念課,你在下邊看別的,常住安排的學習,你在下邊做別的,每一次的學習你就都錯過了。常住安排學什麼學,這樣才會學得快。
(5)討論問題:我對什麼最有熱情?爲什麼?
同學回答:參加學習後;在流通處擺貨品;幹本專業的建築工作;聽法、承擔的工作;熱情去做每一件事;看書,可以學到知識,開闊視野;對漢傳佛教修學體系,因爲現在還未呈現,很想讓它快點呈現;對人的思想;對上水庫幹活;睡覺,因爲舒服開心;對好吃的東西;對武術;對搞個事業、當個老大。
【安住當下 進步最快】
師父最新的思想:對學佛的人提出四點要求:建立生命宗旨、確定生活目標、培養工作熱情、豐富知識結構。我們要時刻與善知識保持高度一致,我們要培養對工作的熱情,對工作歡喜,當下就是在積聚資糧。
(6)經論中說,打坐、專注,偏修止的人,如一個人常常這樣修,心則沈沒,心掉下來了,沒有力量,不知道幹什麼好了,比如中午睡覺醒來後,第一念會想現在是上午還是下午,接著內心怎麼沒什麼感覺呢?還容易懈怠打瞌睡。自己曾有一段時間說話很少、不看人、成天與經論爲伍,就發現心沈沒了,于是調整去參加出坡勞動,把心就提出來了,就有了力量。
除了打坐時專心修止,其他時候都應觀察應作不應作,這種用功方法才是比較好的。
今年春節前常住義工那邊的大氣層都感覺很低,黑壓壓的,氧氣都不夠。現在不是這樣的,氣場變化了,因爲你們變活潑了,有熱情了,有動力了。積聚資糧就是要以這種狀態隨順著“觀”。
四、總攝
佛法要解決什麼問題?世間法要解決什麼問題?
佛法是什麼?教正法和證正法。
怎樣獲得教證二法?從善知識那裏聽聞、自己廣聞經論;以無限生命的眼光來看待修行,無限生命都是在培養和積累資糧;怎樣積累資糧呢?就是要安住當下,養成好的等流,把生命融進來,培養工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