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十)
(3月11日 下) 一、課前靜坐複習總結
1、靜坐五分鍾。
大家體會心靜下來的時候的感覺,可以聽到許多聲音,外面停車場的蟲鳴聲都能聽到。心靜下來,佛法才容易入心,否則就只是知識。上課前不要大聲說話,要讓自己靜下來,進入聞法狀態。
【師友環境助建宗旨】
2、上堂課看《孔子傳》,講到一個人人生宗旨的建立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孔子說“吾十又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生命境界、心靈層次的提升是一點一點向上走的,不是一下就達到的,而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3、一個有宗旨的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本身多生多世以來就熏習過,菩薩生生世世發菩提心不會忘失,菩提心已在多生多世建立了;一是像我們,靠環境來建立宗旨,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成爲什麼樣的人,在有宗旨的環境就會有宗旨。
人有五種種性:(1)、聲聞乘定性。(2)、獨覺乘定性。(3)、如來乘定性。(4)、不定種性。(5)、無種性。我們是不定種性,看我們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接觸什麼樣的人,所以親近師友對我們無限生命的意義的價值和意義非同一般。 【精進不止 終至成佛】
4、孔子也不是生來就是聖人,而是不斷地學習,孔子生于布衣之家,周圍也有一樣愛好德行的人,只是沒有孔子這樣好學,這一點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我們好學的心會停滯,當我們滿足現狀時,生命的前進就停止了,當我們滿足于衣食、滿足于眼前的人際關系、目前的環境時,往往說明我們的生命已進入病態。我們要創造環境,讓人人都能像孔子一樣,人的資質其實是差不多的,只要大家認真學、好好地學。
5、每個人在內心深處實際上都認爲自己是很聰明的,這看起來是慢心,但其實也是上進的心,也說明我們內心深處有一種好學的心,有好學心的人往往容易學得上去。
最怕破罐子破摔,說我就是這樣了、你看著辦吧。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也。
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只要有好的環境,你也一樣可以學得上去。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彌勒菩薩久遠劫前有一世叫“求名菩薩”,他靠什麼走上來的?《法華經》上有講,大家可以去看,雖然他一開始很差,但他的生命境界沒有停滯。
一開始,我們都是很差的,內心見不得人的,我們都有。不用擔心。隨著修行的深入,我們內心肮髒的東西會減少,我們內心有貪嗔癡慢疑、有108種煩惱,但也有佛性,早晚一天,都會成佛。所以大家首先有信心。
二、佛法解決什麼問題
【開示原文】
佛法要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也就是破迷惑、破無明,啓發我們內心的自性光明。無明需要一分一分來破除,漸漸地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明晰,對所學的佛法、所要走的路、自己的下手處,越來越有體會,越來越笃定。世間一般不學佛的人,他一生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做事情,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僅僅是一些生活方面的問題,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養家糊口的問題。當然,在解決自己的生活基本條件的同時,也能夠給別人帶來一些利益。但是這些利益,也僅僅是物質層面的、人的情緒方面的。佛法要解決的問題,是生命的終極苦樂和人的心靈深處的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透過自己對佛法正知見的培養、對生命真實離苦得樂的追求和內在煩惱的淨化,使我們的所作所爲有明確的方向,擁有真實的佛法力量。靠著自己的發心、以及佛法僧叁寶的加持、感應,這種力量就會越來越強,所産生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
沒有學佛法以前,我們的認識和追求都是世間上面的一些知見和習慣,很多是顛倒的、錯誤的、雖然求快樂,往往得到的是痛苦。學佛法的目的,就是用佛法的知見來改變我們對世間的種種觀念和認識,使生命的質量得到改善,生命的價值得到提升。
【法師開演】:
1、佛法要解決的問題:終極苦樂;世間要解決的問題:非終極苦樂。
(1)什麼叫終極苦樂問題呢?同學回答:斷盡煩惱;成佛。
成佛是標准答案,但不一定是你現在內心的需要,斷盡煩惱比較實在。斷盡煩惱障、所知障,進入涅槃境界。
(2)涅槃又是什麼境界呢?苦集滅道四谛是我們要追求的,道谛是工具,滅谛是滅苦集二谛。我們可以說我們學佛法是要滅掉痛苦以及痛苦的原因。所以佛法的終極苦樂就是滅掉苦集二谛,進入滅谛的境界。
(3)各位體會過滅谛的狀態嗎?沒有人舉手。那我餓了到大寮吃一點東西,就滅掉了餓的苦,我困了睡了一覺,就滅掉了身體的疲乏,各位沒有體會過嗎?《廣論》中講叁種苦:苦苦、壞苦、行苦,你滅掉了行苦就進入滅谛的境界。你們現在坐在這裏感覺苦嗎?你爲什麼從雙盤變成了單盤、從單盤變成了散盤?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追求滅谛。
叁、佛法倒底是什麼?
【正法有二 教證爲體】
1、世間法解決的是非終極苦樂的問題,佛法解決的是終極苦樂的問題,對比二者境界完全不同,清楚了這一點,那佛法是什麼呢?
(1)開示原文“佛法到底是什麼?我們要怎麼學,才真正能夠領會佛法真谛,讓佛法在內在生命中發生作用?從而改變自己的生命方向,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發揮暇滿人身的作用,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呢?其原因就是:我們迷惑、無明、顛倒。迷惑,是不明白,不知道路往哪裏走,不知道將要去做什麼,當下要去做什麼,甚至今生今世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自己都還不清楚。迷惑的原因是對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虛幻的、假的這個身體誤認爲就是自己。而後,時時刻刻以五蘊和合身所産生出來的種種情緒、感受與自己的一些經驗和認知來看待我們的生命,來看待發生在周圍的人和事,甚至以自己的感受、情緒、認知來認識佛法,久而久之,佛法就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2)俱舍論中有標准的定義:“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爲體。”即有教法和證法。
大家注意講教理時不要生厭煩的心,否則會感越變越笨的果。
教正法即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證正法即戒定慧叁學。
教正法如何獲得? 一、從他聞,從善知識處聽聞,生聞相應慧、思相應慧、修相應慧。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爲修。”聞思修在修習軌理裏有很明確的界定,是靠他力,是從善知識處,聽聞佛法,並且産生定解之後,再根據經論來證成。 二、是自己這方面就要廣閱經論,不斷開顯自己的智慧。
證正法,就是證得理論的內涵。
教證是漫長的過程,集資糧是透過戒定慧的修習。
師父一直強調建立正知見是當務之急,正知見是眼目,沒有眼目怎麼走路?所以在教理上要認真去建立。
【無限生命 漸次改善】
師父開示:“生命價值的提升是一個漸次改善的過程。一般來說,菩薩初發心以後,要用很長的時間來積聚資糧。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修行的過程都是在培養和積聚資糧。但有人不喜歡積聚資糧,沒意樂、沒心情,這說明我們內在的無明煩惱、業障塵垢在起作用,內在的問題在發生,需要對治,需要忏悔,把內在業障消除以後,我們積資糧才有可能。不然,我們一邊資糧在增長,一邊業障也在增長。有時業障多過自己的資糧的時候,用功就用不上去了,修行修不上去了,聞法聞不進去了。所以,我們常常說要如理如法聽聞,要如理如法修行,要具足正知正見。”
知道了佛法是什麼後,要用無限生命的眼光來看待修行,無限生命的修行都在積聚資糧。
大家的教證功德具足了多少呢?有人學佛學了叁年、五年依然茫然一片。教功德沒有,證功德有沒有呢?各位中有證初果的嗎?沒有證初果的,有證初禅的嗎?都沒有的話各位是來幹什麼的呢?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佛道長遠、遙遙無期,佛道似乎只能看不能摸,學了這麼久還是煩惱衆生一個。覺得學佛好難的同學請舉手,覺得學佛沒啥很簡單的請舉
手。學佛比較久的同學都會覺得學佛不容易。
舉例:有一個同學曾經說這一生若不成佛誓不爲人,後來發現太難了,就說那這一生能開悟吧,還是發現不行,現在天天在粥鋪面對一群一群的人熬粥,開始越來越踏實了,這才是值得贊歎的;曾有一個法師豪氣沖天,說學佛以我這樣的資質十五年成功,現在他學了二十年了,再問他他說別提了,但是他的精進我們一點也比不上,他心髒不好、疼得厲害,他用手頂住心髒拜佛,後來他也是越來越踏實了。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