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九)
(3月10日 下) 一、碟片導視《孔子拜師》
【看前提示】:
1、建立人生宗旨離不開師友。
從這一集中我們要去體會師友對我們建立人生宗旨的重要性。 【總攝大意】:
拜師過程
1、拜師。左太使拒而不見。
(1)供養。母親和孔子帶了供品作爲供養,是爲表法。
(2)違禮。按禮製左太使不能收布衣之人爲徒。收孔子作弟子屬開緣。
(3)考驗。讓孔子在門外等了一天,是考驗他。
2、等待。體會母意。
母親一直默默在門外陪孔子等左太使回來,直到孔子真正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孔子自己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與母親直接告訴他效果完全不同。
給我們的啓示,人與人之間,心跟心的真正溝通,與其像我們那樣常常用語言表達,跟別人說我想幫助你、我對你怎麼好,結果讓別人聽起來很煩,不如真正用心,用行動去幫助一個人。這是我們需要調整的地方。
3、障礙。吹鼓手們兩次出現。
一次是孔子問左太使何爲聖人時;第二次是孔子在門外等待拜師時。法師說不發心則已,一發心障礙就會出現。
4、國社拜師。左太使答應收孔子爲徒,在國社拜師。 左太使提出很多條件,包括放棄爲照顧母親掙幹肉,總之就是爲了立志于學而放棄一切。相當于我們的皈依。找到了自己這一生的人生方向,宗旨在內心紮根了。“吾十又五而志于學”,即指這一天,孔子十五歲就找到了他要努力的人生方向,而我們呢?檢點一下,都“而立”了、“不惑”了,還是依然迷惑。
5、母親病逝。去國社求學。其間母親爲孔子求學勞累病逝。大家要去體會孔子和母親之間的這種心。
二、法師導視 開演內涵
【憶念母恩】
(1)講法時未請不應說,講法者先觀你的根器,如果你的根器具足,不請也應說。孔子就具足根器,並用真誠的行動證明了。左太使在那時作出違禮製的決定,收他爲弟子,這就是開緣,戒律中也有開緣。
(2)所以外在是次要的,內在的希求心才是最關鍵的。沒有足夠的希求心,再豐厚的供養師長也是不會攝授的。如子貢去拜孔子爲師時帶了很多黃金,孔子看都不看。
我們拜師的心是怎樣的?有沒有說拜了師後一生都決定跟著師長,按師長的教授去學去做?孔子之前的老師冉夫子和他母親是鋪路的,左太使是孔子遇到的真正的人生導師。
(3)母親對孔子的那份用心感人至深,憶念母恩求加持。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修次中篇雲: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于增廣,故心相續以慈熏習,次應修悲。所說慈者,謂于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舍,息滅貪嗔不平惡澀,如調善田。次以見爲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爲切要。此有中叁,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佛以慧眼觀知,無始生死以來,無一人未做過我們的父母,不僅我們這一生的母親,一切衆生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先觀這一生母親的恩,再觀一切衆生爲母親。
孔子對母親的感恩心透過幾個簡單的動作表達出來,要修念母恩:“憶念母恩求加持”,““七重因果”---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悲心、增上意樂、正修發心”,“自他相換”。古時大孝之人很快能成就,很容易生起觀一切衆生是母親的心,很容易發起菩提心。 【需破魔障】
1、團體在前進中肯定是有障礙的,無魔障不成正法。
孔子發心立志于學,母親的病逝從一個方面來說也是一個障礙。
宗咯巴大師造了《廣論》後魔宮震動,所以建立教法的過程是會流血流淚的,是要有人爲之付出的。
吹鼓手就是魔障的代表,我們都是五欲系縛的魔子魔孫,現在我們要從五欲脫離,魔就不願意、就會來幹擾。
2、孔子在國社拜師,相當于皈依,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導師,孔子的那種皈依心情比我們更真切。檢點我們自己有沒有常常檢查自己和善知識的這份約定?有沒有晝叁夜叁勤修皈依?
【思維業果】
3、思考題:得到善知識親自攝授、手把手地教的因在哪裏?我們有沒有得到像孔子那樣的善知識的攝授?
4、共同討論:反省自己這一生,有沒有對一個人,曾經爲了他的心靈提升,曾竭盡全力地幫過他?有的舉例說明,沒有的說明原因。
同學回答:自己參加了一個學佛小組後,發現兩年來老同修們爲了自己甘願犧牲自己的學習進度,默默做自己的陪練,非常感動。于是發願也這樣對待後來的新同學,于是叁年來對一個同學盡力滿足他的一切願望,發心饒益他。這樣發願後,他再無理,再怎樣對自己觀過,自己都能平靜對待,一樣地幫助他。
法師攝義:用行動感化比講道理效果要好很多。比如上文中孔子母親默默陪他等左太史,孔子終于自己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效果遠比母親自己直接告訴孔子好。
5、得善知識攝授是有因的,反省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因?
爲什麼討論這個問題?因爲道之根本在依師,沒有善知識我們的宗旨很難建立,若有善知識的引導,我們就會很快建立。
(1)師長如何去傳遞宗旨的?有一次一位大德對一個弟子說: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與其敬諸佛,何不敬有情。當師長滿含淚水望著弟子說出內心對菩提心的體驗,弟子當下就得到加持,對菩提心生起覺受,善知識當下就將菩提心的力量傳遞到了弟子的心裏。
(2)法師說自己以前剃度後不久,同其他幾位法師一起去廣濟寺看師父,倒了幾趟車才到,師父給每人送了一塊表,對大家說:時不我待,佛教的未來靠你們。當時自己內心觸動非常大,對師父爲佛教爲衆生的心能體會到一些,內心的力量就升起來了,這就是善知識的加持。
(3)我們平常觀過太重,心性不調柔,善知識在我們面前就算有這樣的言行,我們也不懂。所以大家要發自內心地去幫助別人,將來才能感得善知識心心念念想著你、心心念念想著來幫助你、想著你的提升進步,願意把時間精力花在你身上,有了這樣的善知識,你能不進步、菩提心能不發起來嗎?
(4)“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爲善知識。”
“地藏經雲: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于現法因疾疫等,或饑馑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于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衆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得善知識攝授就有這樣殊勝的利益。
【如理作意】
6、如理體會善知識的加持攝受。
(1)我們常常因爲善知識的一個眼神、一句話就認爲善知識生氣了、不高興了,我們就非理作意,實際上我們應該如理作意。
(2)在我的感受裏也覺得師父對我不太好,心轉不過來。一次與一個法師談,法師的話給自己很大啓發:有幾種人:你的親人、你的知己、你的敵人,會對你好。善知識對你不好是因爲他希望你好,所以不斷提醒你修改毛病習氣。
一位大德也說過:善知識真的想教你的時候,他對你沒有一個好臉色,你舉手投足都是錯,不是打罵就是呵斥。而你被呵斥一頓後這個毛病就再也不敢犯了,用師父的話說就是幫我們消業。
(3)比如你愛睡懶覺,怎麼也改不過來,這就是業,善知識呵斥你一通,你到點就能起床了。靠善知識推你一把,你就能超越習氣了。感覺善知識對我們不太好,所以就有苦受。但對善知識真的要感恩,沒有善知識,我們很難建立宗旨,如果沒有冉夫子、沒有母親、沒有左太使、沒有吹鼓手,這些正面反面的策勵,孔子的宗旨也很難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