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課堂筆記(五)

  

《明確宗旨 建立目標 不忘發心》

  ——理念課要點筆記(五)

  

(3月4日 下)

  一、看《孔子傳》,體會內涵

  看碟片《孔子傳---陳蔡絕糧》

  【故事梗概】

   孔子周遊列國,遇人爲他算卦,算了一個困卦,結果被算中了,在蔡國和楚國之間遭遇很多困難:絕糧、被兵馬包圍不能走、刮狂風、下暴雨。

  

  【思考問題】

   一個有宗旨的人面對困難時是怎樣的?孔子的弟子們面對困難是怎樣的?師弟間的互動是怎樣的?

   孔子說:仁德與禮治是我一貫的主張,目的是要讓仁德與禮治遍布天下。我們可以體會,在建立教法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遇到這些困難時怎麼辦?

  【總結體會】

  1、不同的人碰到困難時抉擇也不一樣。

   ①在絕糧和風雨中,顔刻不告而別,子路去找,孔子說顔刻也許已經走了吧,這是一種情況,弟子不再走這條路了。

   ②第二種情況,子路問孔子: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問:依你看什麼叫窮困?子路說:象我們這樣子就叫窮困。孔子回答:窮困是因爲大道不能實行。我們還不至于因缺糧而窮困。君子窮于道叫窮;經受不住磨難,放棄自己的志向與追求,而謀求生存叫困。在這陳蔡絕糧之地我們始終持守著仁德之道,這難道叫窮困嗎?

   就如我們質問師父,師父有佛法嗎?師父講的是佛法嗎?所以師父就講《感悟人生》、《苦樂人生》,都是因爲有人質問。

  2、遇到困難時可以看到對善知識的信心是一種考驗。

   ①遭遇這些困難,大家對跟著夫子走的這條路産生了懷疑,夫子一個人在彈琴,子路便發問君子是否也有窮困的時候。

   孔子說:孔丘之道並非邪惡,爲什麼不被世人理解,不是犀牛卻象野獸一樣在野外徘徊?

  子路答:也許是我們的仁德不夠,所以世人不信,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世人不能接受。

   夫子:如果有仁德就能贏得信任的話,那麼 世人 。伯夷、叔齊餓死壽陽山?如果智慧,殷比幹聰明,被殷纣王剜心而死。

   子貢答:夫子之道過于高深所以世人不理解,如果夫子靈活一點、降低一些或許……?

   夫子:善于耕種的農人未必有好收獲。精美的器皿未必有人識貨;持大道的人,未必世人理解。如果因爲世人的不理解而降低志向,算什麼君子?

   顔回答:天下不容夫子之道,正說明夫子之道的高深,如果夫子不求高深那是夫子之過,如今是夫子高深之道不被世人接受,就是執政者的過錯了。

   孔子說:知我者,回也。君子任何時候在困難面前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志向。

   注意此處的執政者不是指政府,是指衆生的共業所感,佛法也是同樣,衆生的福德不夠時佛法就不容易弘揚。

  

  3、從境界中曆練對善知識的信心

   我們也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每個人的感受也不同,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困難?爲什麼沒人來學?佛法弘揚不開?子路說仁德智慧不夠,我們會說我們業障太重、資糧不夠,雖然我們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但也有人不來了,我們就會說是智慧不夠吧。

   子貢是個有錢的生意人,說夫子可以靈活一點、降低一點,我們會不會說放松一點、成佛的目標那麼高、要求太高了,戒律持守不要那麼嚴,山下有人朝你招手,說吃點肉沒關系,玩一下一兩次而已沒關系,這些都是對宗旨的一種考驗。

   顔回認爲追求佛法高深的理念沒有錯,我們做慈善、做文化,爲什麼佛法推廣不開?不是我們的宗旨有問題,是衆生共業的問題。

   夫子最後說持大道的君子該有的態度:何時都不能降低?,更不能放棄?,小人動搖、退卻,甚至卑鄙。我身爲夫子,希望你們是名副其實的仁德君子。經過一番溝通之後,大家對自己走的路又堅定了信心。子路請孔子彈琴,。什麼叫志同道合,大家可以去體會,跨過了困難之後,一群人志同道合,是多麼有意義。第二天就有人來救他們了。

   子路跟著孔子叁十年都會産生懷疑,所以對善知識的信心要在境界中一次次地曆練,對善知識的信心越來越強,對我們的宗旨越來越明晰。我們學佛也會遇到困境,就是考驗我們對宗旨的體會的。

  

  二、對照聖賢 檢視自己

   這堂課引導的重點:宗旨是什麼特征;有宗旨的人有什麼特點,行相。有宗旨的人面臨困難時對宗旨的堅持追求。孔子在饑荒面前與弟子有難同當,“希望大家不僅把我當作你們的夫子,還要當作你們的兄長。”基于對宗旨確立而引申的與宗旨相符順的言行?全基于對宗旨的確立而展開的,我們的言語行爲是否和宗旨相符順呢?這是世間聖人所展現的面貌。

  

  叁、努力方向 培養信心

   對比自己和孔子。從《論語》了解孔子的言行、思想、生命,我們同這樣一個有宗旨的人相比,生命有什麼差距?認真記下來,分析它,看到它的差距,就知道自己的缺失和努力的方向了。

   建立教法同樣會面臨困難,怎樣保持對師長、叁寶及師法友團隊不退轉的信心,是我們修行的保障。最好的保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